逻辑心学吧 关注:4贴子:32
  • 0回复贴,共1

6.逻辑心学修证注释.浅析禅宗(2018.4.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经在中国独领风骚逾千年,一统佛教八大宗派的禅宗,如今风光不再,宗门逐渐被净土宗替代,而过往的经言与公案,却成就了一批狂禅,活跃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以显示禅门的存在。
有关禅宗没落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是禅宗在六祖慧能的改革之后,虽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但后世门徒的传播过程,却偏重理论,把原本需要实修、实证的实践佛法,变成了谈空论玄的“空中楼阁”。
自达摩祖师西来开始,传法至六祖慧能期间,禅宗门徒日常的修行,还是以读经、禅坐的“闻思修证”为主。但六祖慧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此种渐悟的修行方式,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法门,把佛法化繁为简,更通俗易懂,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清修之人的专属,从而开启了禅宗的辉煌篇章。
汉传佛教的八大宗之中,流传最广的只有禅宗与净土宗,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简单、明了,方便普通大众接受。如净土宗只用念一句佛号,做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而禅宗只用明心见性,就能顿悟,即为“初地菩萨”。念佛之法,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简单的,只要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中精进念佛,不去思考其他任何,就算不能顿悟,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参见三果阿罗汉)。禅宗的顿悟之法,讲究当下顿悟,法门虽然简单,但对传法者的要求极高,需要传法者首先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运行规律,接而观察求法者的“心”在什么层次,随之点化,使求法者当下顿悟,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法门。
在多年的修证与思辩过程中,发现传法者“以心印心”,能够快速顿悟的求法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一类是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这两类人,之所以能够顿悟,在于传法者有效引导后,能运用观禅,观察到自己“本心的运行规律”,从而彻悟三法印。
第一类人,有强大逻辑思辩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反观自己的本心(观禅),把“本心的运行规律”梳理清楚,以至当下顿悟。如六祖慧能属于此类,没有通过修行,而是靠逻辑思辩能力,在五祖的点拨之下顿悟。这类人虽然顿悟快,但没有止禅的力量,因此,还要对境慢慢培养止禅,逐渐清除念头中的贪嗔痴,这就是慧能顿悟之后,隐遁十五年的原因。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坛经》中记载的“定慧等持”,就是“止观双修”的另一种称谓。
第二类人,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在修行过程中大多是修习止禅,其实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清净,完全能够观察到心与念头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者,不会运用观禅,去观察“本心的运行规律”。如《坛经》第一章中的“慧能传法惠明”,就是慧能帮助惠明梳理观心的要点,使其当下顿悟。
上述两类人,未得法之前与之后,各有优点与缺陷。第一类人,虽得顿悟,当下成为初地菩萨,但无止禅为基础,且往昔业力驱动,能精进实修者少,如同世家子弟,富贵得来容易,不知珍惜。第二类人,在未开悟之前,历经苦修,定力极深,一旦名师引导顿悟,能珍惜福报,必将直入涅磐。
另外,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三境,就是把实修到实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传法者站在第三境,俯视第一境与第二境的求法者,不仅能清楚的看到他们内心的执著,更能适时点化,使其当下顿悟。
近日,本人之所以总结出“本心的运行规律”与“修行的原理”,就是希望把禅宗的“以心印心”方法,彻底梳理一遍,以便禅宗有德者,可以更好的度化众生,而不是把曾经辉煌一时的禅宗,搞成学术,供在庙堂之上,成为小众群体相互吹捧的谈资。禅宗,之所以能一统佛教各派别,是因其简单化、世俗化,能圆融一切派别,普度社会各阶层,而不是靠“口头禅”。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汉传佛教的根在禅宗,佛教的核心在禅宗,而中国文化之根的道家,与禅宗,同出而异名。
执智  2018.04.06


1楼2020-04-06 20: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