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心学吧 关注:4贴子:32
  • 0回复贴,共1

2.逻辑心学修证注释.“善”的修行(2019.03.27)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行,并非离群独居的闭关禅坐,更重要的是在历缘对境的生活之中,而各行各业的大成就者,无一不是修行高人。但这些行业的佼佼者,对宗教界的戒律并不痴迷,却偏重禅定与智慧的开发,此种方式,非常类似禅宗修行,然而他们没有戒律为基础,始终探索“世间智”,造成只有少部分人,最终通达“出世间智”,进入解脱自在之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戒律形成的基本原则,用来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从世界主流宗教可见,他们制定戒律的前提,皆是以“善”为指导方针,只不过因其社会环境、民情风俗等外在原因,使戒律的差别很大。以戒律修善,可以减少妄想、执着,加快禅定与智慧的开发,对出世的修行帮助极大,但对入世修行者,就不能固守戒律修善,需要寻找适合入世的修善方法,并对核心要点有所了解,以方便对境时运用。下面就具体探讨。
1.以法律与道德为标准
在世间修行,必须遵从世间法。以宗教的戒律修善,虽不失一种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宗教在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等差异,使原始宗教的戒律,不能有效融入新的时代。此时,除了因地制宜的改变戒律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法律与道德为标准”的修善。因其,“法律与道德”是“世间法”最好的诠释,肯定符合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与民情风俗。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人心的善法。法律要求的是,常人不能以外在形式伤害他人,那怕眼见犯罪视而不救,而道德要求的是,内心体认不能伤害他人,甚至要去帮助那些麻木的人。只有人心承认道德,搞懂法律这条底线,才能保证修行者时刻清醒,自利利他,不但不会伤害他人,更能保护自己。
2.从一念修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行主张,不应该只注重行为的指导,更应该注重心灵方面。如宗教界的戒律,大部分是针对身体与语言的规范,对心灵的规范很少或极为模糊,但不可否认,没有心灵的规范,身体与语言的规范只是趋于形式,对禅定与智慧的开发意义不大。规范心灵,要从当下的每一个念头开始。只有能够明觉到当下一念,并符合“法律与道德”,才算“修善”有成。
红尘之中,人性险恶、世事多变,入世修行者“修善”,必须从“起心动念”处,搞懂“不争而争”的道理。如遇坏人损害众生利益,以“修善”为借口置之不理,其实是一种纵容,更是为自己的懦弱寻找借口,所以北传佛教对“戒律”有“开遮持犯”的解读,而“大开杀戒”一词由此而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法则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难道“损有余”的过程,不是“善”?不是“争”?
3.修善的三个境界
禅宗参禅有三境,而“善的修行”同样有三境,具体可分为:①,世间善;②,不住善;③,大道至善。其中,“世间善”与“不住善”属于世间法的范畴,“大道至善”属于出世间法的范畴。世间法,是有法可修的,如“世间善”要学会“转念”,“不住善”要学会“念起不住”。出世间法,是无法可修的,如“大道至善”的境界,无所谓“修与不修”,已经“与道合一”。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历缘对境时,要遵从世间法认可的善恶标准,所以“修善”的第一步,是从一念契入,把不合乎“法律与道德”的念头全部转化,这种方式就是修行界常说的“转念”。当“世间善”修行到一定阶段,对每一念的“善与恶”了了觉知,并能成功“转念”,就应该练习“不住念”,即不执着每一念头之中,“贪嗔痴”引起的“善、恶、不善不恶”之念,这种方式就是修行界常说的“念起不住”。同理,“大道至善”之境,已经到达“无我”的状态,而“无我”是建立在“念起不住”之上。
以上三个方面,是“修善”的关键所在。修善,可以平息妄想、执着,加快入定的速度,接而为逻辑推演奠定基础,从而为开发智慧创造条件。修行者在开发“禅定与智慧”时,之所以“走火入魔”,就在于历缘对境时善念不足,被妄念牵引,随之进入幻境不能出来。
其次,修善的三个境界,也是修行的三个步骤,而“转念——不住念——无我”的修行过程,皆是以修行“世间善”为基础。虽然“不住念”之境,把“世间善”划为“我执”,但不是不遵循世间的游戏规则,是“不住念”的前提,已经把“世间善”了然于心,运用得心应手。大道至善,之所以是“出世间法”,就在于已经开启大智慧,并把“世间善”运用到极致,全心全意的为众生服务,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此时,即便“圣人不仁”,损害少数百姓利益,只是为了更多百姓的利益。
最后,俗话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只有在红尘之中,进退有余,身经百战,方能显现修行者,服务众生的能力,与不同普通人的格局、气度、智慧。
执智 2019.03.27


1楼2020-04-06 20: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