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袁黑一面否定清修《明史》,一边对清修《明史》袁崇焕传以下的记载深信不疑:
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其爪牙伏京师者,令所司捕。
实话说,清修《明史》既不像现代袁黑明粉说的那样那么不堪,也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好,它只是一部明末各种野史的集成,在袁崇焕的问题上,清修《明史》虽然表面上倾向袁崇焕,但实际上却一个烂尾楼工程,对毛文龙问题采取了折中的立场。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这个并无一手资料证明的“意殊骇”。在目前的一手资料里,不仅不能证明崇祯皇帝在袁崇焕斩帅这个问题上“意殊骇”,相反,崇祯讨厌毛文龙很久了,他虽未料到袁崇焕能够雷厉风行地斩帅,却绝非如清修《明史》所说的对斩帅一举十分惊骇,崇祯内心里恐怕认为袁崇焕作了他内心想做没做到的。
实际上,在毕自严的《度支奏议》的新饷司卷二里早就体现了,早在崇祯元年低,崇祯皇帝对毛文龙的意见就非常大,在崇祯元年的《覆登撫督師臺省覈定東江餉額數疏》中,毕自严顺便摘录了崇祯皇帝对东江大帅的意见如下:
因奉聖旨,餉額照督師議行,一切棍商借事作功名的,俱着嚴加汰斥。兵餉既足,進取有資,毛文龍須竭力自效,共圖恢復,弗第以牽制畢責,該部傳與他知道!.........因奉聖旨,海外宜額兵給餉.....俟道臣王廷試回日覆奏行,登郡不許加派餉,遺累小民,如違,廵按御史及科道官不時紏參重治,毛文龍虗縻歲餉,報國安在?着回將話來!
此外,还有姚希孟的《公槐集》,该集里卷三有几份讲帷记注,也就是崇祯皇帝在经筵上的记录。崇祯皇帝经常在经筵上讨论政事,或者经筵完毕后单独留下大臣讨论政事。该书证明,在崇祯二年四月,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王洽就单独讨论了一次东江事宜:

这次会谈之后,关于东江的问题,崇祯皇帝内心的意见似乎已经定型,因此,袁崇焕在该年四月,很快做出了要求毛文龙在双岛见面的要求,根据黑袁史料《东江遗事》所收录的明朝内阁汇抄的档案摘编可见如下:








由此可见,明朝大臣似乎预料好了大帅被斩的结局,因此大力声讨其罪状,实际上,他们显然是看到了明廷内部反东江的气氛已经十分浓厚,崇祯皇帝的心思已经十分明显,因此才做出了上述举动,因此可知,崇祯皇帝虽然不知道袁崇焕斩帅的举动,但是实际上已经对东江大帅十分不耐烦,斩帅之举虽然未必完全同意,但也绝非到了倚重毛文龙而不得不迁就袁崇焕的地步,因此,所谓“意殊骇”不过是清修《明史》里根据道听途说而成之说,不能完全取信。
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其爪牙伏京师者,令所司捕。
实话说,清修《明史》既不像现代袁黑明粉说的那样那么不堪,也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好,它只是一部明末各种野史的集成,在袁崇焕的问题上,清修《明史》虽然表面上倾向袁崇焕,但实际上却一个烂尾楼工程,对毛文龙问题采取了折中的立场。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这个并无一手资料证明的“意殊骇”。在目前的一手资料里,不仅不能证明崇祯皇帝在袁崇焕斩帅这个问题上“意殊骇”,相反,崇祯讨厌毛文龙很久了,他虽未料到袁崇焕能够雷厉风行地斩帅,却绝非如清修《明史》所说的对斩帅一举十分惊骇,崇祯内心里恐怕认为袁崇焕作了他内心想做没做到的。
实际上,在毕自严的《度支奏议》的新饷司卷二里早就体现了,早在崇祯元年低,崇祯皇帝对毛文龙的意见就非常大,在崇祯元年的《覆登撫督師臺省覈定東江餉額數疏》中,毕自严顺便摘录了崇祯皇帝对东江大帅的意见如下:
因奉聖旨,餉額照督師議行,一切棍商借事作功名的,俱着嚴加汰斥。兵餉既足,進取有資,毛文龍須竭力自效,共圖恢復,弗第以牽制畢責,該部傳與他知道!.........因奉聖旨,海外宜額兵給餉.....俟道臣王廷試回日覆奏行,登郡不許加派餉,遺累小民,如違,廵按御史及科道官不時紏參重治,毛文龍虗縻歲餉,報國安在?着回將話來!
此外,还有姚希孟的《公槐集》,该集里卷三有几份讲帷记注,也就是崇祯皇帝在经筵上的记录。崇祯皇帝经常在经筵上讨论政事,或者经筵完毕后单独留下大臣讨论政事。该书证明,在崇祯二年四月,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王洽就单独讨论了一次东江事宜:

这次会谈之后,关于东江的问题,崇祯皇帝内心的意见似乎已经定型,因此,袁崇焕在该年四月,很快做出了要求毛文龙在双岛见面的要求,根据黑袁史料《东江遗事》所收录的明朝内阁汇抄的档案摘编可见如下:








由此可见,明朝大臣似乎预料好了大帅被斩的结局,因此大力声讨其罪状,实际上,他们显然是看到了明廷内部反东江的气氛已经十分浓厚,崇祯皇帝的心思已经十分明显,因此才做出了上述举动,因此可知,崇祯皇帝虽然不知道袁崇焕斩帅的举动,但是实际上已经对东江大帅十分不耐烦,斩帅之举虽然未必完全同意,但也绝非到了倚重毛文龙而不得不迁就袁崇焕的地步,因此,所谓“意殊骇”不过是清修《明史》里根据道听途说而成之说,不能完全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