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进的鲁迅吧,现在大三了。
这些年吧里关于先生的争论从来没断过,我从一开始的对鲁黑义愤填膺到现在的一掠而过,渐渐觉得对于我们来说,去和哪些或有意或无意的人争论先生的历史地位如何其实意义不大,我一直怀疑讨论先生的人中到底有几人是认真读过先生的书,哪怕是一部杂文集,因为只要是读过一部,从中受到的益处也可以告诉他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我认为吧友有个很大的误解:你们和鲁黑争论时,默认对方是看过先生作品的,所以都从整体上说先生如何伟大,很少举例说哪篇文章的哪个道理是如何振聋发聩,是如何让人受益匪浅。先不从整体上,不从官方历史宣扬上去争辩,而是从一个作家最跟本的文章来说话。
所以我向别人推荐先生时,不去说先生多么伟大,而是讲先生的哪一篇文章中哪个道理给了我怎样的收获,我认为这样效果还是有的。
想起最初进吧的动机,应该就是找认同和学学别人对先生文章的理解。然而几年下来,认同是有,但很少看到对于先生某个文章的解读
我想和大家说说我读先生文章的收获,可能我理解的文章意思不太对,但有些收获就是有意义的。一篇一篇来吧。
第一篇《谚语》。在我小学和初中时,学生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你有种就别找老师,找老师的人是没种的。流传度很广,很多人都听别人说这句话,我也听过,而且看到这么多人都这样说,自己也这样认为了,所以当我被别人欺负后从没有找过老师帮助,欺负的人弱点就打回去,强点就因不认识混子就忍了。
一直到我初三复读上初四时,从我哥那看了本鲁迅杂文,有篇文章是《谚语》“粗略的一想,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现在就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来做例子罢,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不知你们从这文章看出的是什么,我是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大家都说都认可的东西不一定对,那句话是因为压迫着害怕老师才故意这样说的!这认知很浅显,但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从此,我就利用老师的威慑来保护自己,不管他们说什么“有种单挑,放学别走...”我就一句话“我叫老师去了”。也有部分学生受欺负不告诉老师是怕受到更狠的报复,但我知道那些人是欺软怕硬的,所以我也要坚决:晚自习前有人说“明天放假路上揍你”十几分钟后班主任来班级,我直接站起说“老师,他说明天放学要打我”班主任把他拽到外面打了一顿。他们欺负他人时我就站在上边说“不走我就叫老师来了”最多说三边就都走了。应该也是运气好吧,初四和高中三年这段时间从没有受过欺负了。很感谢这篇文章,也是它让我有了持续读先生文章的兴趣。
第二篇《导师》。“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没想过质疑自己的老师,在道德,做人和做老师方面。也可能是我初四的班主任太过极品,让我知道“老师”这两个词代表的人是很复杂的。在这个班主任的管理纵容下:班委自习课上让人放假路上小心点,思想品德老师画中考重点时学生起立放飞机,自习课上班长聚众在在最后一排放外音看A片。而他更极品的在于:当我把这些都反应给他后,和之前就是把人交出来后打一顿,就没了下文,然后班级依旧那样,初三整年级24个班,我班名24班,成绩排名也是24。老师一定可以交我知识,但不一定可以交我做人。《导师》的绝对正确被我质疑了,连带着对于来自老师,学校,家长,社会,国家的话语我也会审视这去听。我不是说为了叛逆而刻意去唱反调,而且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听这些比较权威的话语,是因为在我自己没有判别能力之前,这些有经验者说的话很可能是对的,所以在没有自己明确的判断时听他们的是最好的选择,而到有分歧的时候就要多看多想了。
“我们还没有正在饿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饭,正在穷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钱,正在性欲旺盛时遇见异性,而且很美的。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这段话也是《导师》里的句子。初看时只感觉讽刺的很有力量,可没想到自己却是被讽刺警醒的那个人。事情还是在初四时发生的,这一年我们这里的学生有免费的营养餐——一瓶奶加个鸡蛋或两个盼盼面包。营养餐的发放就是班长带头那群人,刚开始还好都能足额的发给每个人,后来就少了一个面包,再后来牛奶都不能一人一瓶了,三箱奶他们直接截留一箱搬回宿舍了。我实在不能忍了,就在一次班主任进宿舍查寝时说了此事,并自荐自己负责这件事,老师同意了。而我呢,确实还挺好没有少过一个人的,可随着一些同学因退学等原因不在了班级了,每天就会剩下一些牛奶,刚开始剩下的都会送到班主任那,后来就由我的另一个搭档自己留下了,我当时虽没有说话阻止他但内心里是责备他的。不知从哪一次起看到其他同学给他要了一瓶奶喝,我也跟着要了,然后就从一瓶,两瓶到最后一瓶。我现在还记得他说的那句话“你要喝自己去拿啊,一直喝我的干嘛”那时的感受已经忘了,但这件事总会时不时的想起来。这件事以后还发生过一个类似的事,我们学校大部分都是住宿,不让带手机,所以手机充电只能让走读生带回家和偷偷在小卖部充电,而在我重分宿舍成为舍长的舍友内有个特殊的,他是在晚上把灯泡拧下来,用两根线链接一个插板然后充电。忘了第一次玩他的手机是我自己开口借的,还是他主动问我要不要玩的,反正从那以后我又玩了他好多次手机,还会帮他做这个危险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忘了把灯泡上的线连接好,在早上有同学开灯时把线路短路烧掉了,找来电工师傅来修,师傅经验老道一眼就看出是私接电线导致的,说:不找出谁弄的就不给修。还记得班主任来问此事时,那位舍友在我耳边小声说了句”别说是我弄得”,然后我就全程沉默了,从此以后直到毕业我宿舍的灯就一直暗着,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吧,这段时间里每当有舍友抱怨和冷嘲热讽时,我也一直全程沉默,有次其他宿舍的人来串门,看到屋内很暗就无意的问“这么暗怎么不开灯啊?”同时“啪”一巴掌拍在开关上,我的室友有几个看了我一眼,却所有人都没有说话,而我的反应呢?好像忘了。的确”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
这些年吧里关于先生的争论从来没断过,我从一开始的对鲁黑义愤填膺到现在的一掠而过,渐渐觉得对于我们来说,去和哪些或有意或无意的人争论先生的历史地位如何其实意义不大,我一直怀疑讨论先生的人中到底有几人是认真读过先生的书,哪怕是一部杂文集,因为只要是读过一部,从中受到的益处也可以告诉他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我认为吧友有个很大的误解:你们和鲁黑争论时,默认对方是看过先生作品的,所以都从整体上说先生如何伟大,很少举例说哪篇文章的哪个道理是如何振聋发聩,是如何让人受益匪浅。先不从整体上,不从官方历史宣扬上去争辩,而是从一个作家最跟本的文章来说话。
所以我向别人推荐先生时,不去说先生多么伟大,而是讲先生的哪一篇文章中哪个道理给了我怎样的收获,我认为这样效果还是有的。
想起最初进吧的动机,应该就是找认同和学学别人对先生文章的理解。然而几年下来,认同是有,但很少看到对于先生某个文章的解读
我想和大家说说我读先生文章的收获,可能我理解的文章意思不太对,但有些收获就是有意义的。一篇一篇来吧。
第一篇《谚语》。在我小学和初中时,学生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你有种就别找老师,找老师的人是没种的。流传度很广,很多人都听别人说这句话,我也听过,而且看到这么多人都这样说,自己也这样认为了,所以当我被别人欺负后从没有找过老师帮助,欺负的人弱点就打回去,强点就因不认识混子就忍了。
一直到我初三复读上初四时,从我哥那看了本鲁迅杂文,有篇文章是《谚语》“粗略的一想,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现在就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来做例子罢,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不知你们从这文章看出的是什么,我是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大家都说都认可的东西不一定对,那句话是因为压迫着害怕老师才故意这样说的!这认知很浅显,但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从此,我就利用老师的威慑来保护自己,不管他们说什么“有种单挑,放学别走...”我就一句话“我叫老师去了”。也有部分学生受欺负不告诉老师是怕受到更狠的报复,但我知道那些人是欺软怕硬的,所以我也要坚决:晚自习前有人说“明天放假路上揍你”十几分钟后班主任来班级,我直接站起说“老师,他说明天放学要打我”班主任把他拽到外面打了一顿。他们欺负他人时我就站在上边说“不走我就叫老师来了”最多说三边就都走了。应该也是运气好吧,初四和高中三年这段时间从没有受过欺负了。很感谢这篇文章,也是它让我有了持续读先生文章的兴趣。
第二篇《导师》。“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没想过质疑自己的老师,在道德,做人和做老师方面。也可能是我初四的班主任太过极品,让我知道“老师”这两个词代表的人是很复杂的。在这个班主任的管理纵容下:班委自习课上让人放假路上小心点,思想品德老师画中考重点时学生起立放飞机,自习课上班长聚众在在最后一排放外音看A片。而他更极品的在于:当我把这些都反应给他后,和之前就是把人交出来后打一顿,就没了下文,然后班级依旧那样,初三整年级24个班,我班名24班,成绩排名也是24。老师一定可以交我知识,但不一定可以交我做人。《导师》的绝对正确被我质疑了,连带着对于来自老师,学校,家长,社会,国家的话语我也会审视这去听。我不是说为了叛逆而刻意去唱反调,而且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听这些比较权威的话语,是因为在我自己没有判别能力之前,这些有经验者说的话很可能是对的,所以在没有自己明确的判断时听他们的是最好的选择,而到有分歧的时候就要多看多想了。
“我们还没有正在饿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饭,正在穷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钱,正在性欲旺盛时遇见异性,而且很美的。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这段话也是《导师》里的句子。初看时只感觉讽刺的很有力量,可没想到自己却是被讽刺警醒的那个人。事情还是在初四时发生的,这一年我们这里的学生有免费的营养餐——一瓶奶加个鸡蛋或两个盼盼面包。营养餐的发放就是班长带头那群人,刚开始还好都能足额的发给每个人,后来就少了一个面包,再后来牛奶都不能一人一瓶了,三箱奶他们直接截留一箱搬回宿舍了。我实在不能忍了,就在一次班主任进宿舍查寝时说了此事,并自荐自己负责这件事,老师同意了。而我呢,确实还挺好没有少过一个人的,可随着一些同学因退学等原因不在了班级了,每天就会剩下一些牛奶,刚开始剩下的都会送到班主任那,后来就由我的另一个搭档自己留下了,我当时虽没有说话阻止他但内心里是责备他的。不知从哪一次起看到其他同学给他要了一瓶奶喝,我也跟着要了,然后就从一瓶,两瓶到最后一瓶。我现在还记得他说的那句话“你要喝自己去拿啊,一直喝我的干嘛”那时的感受已经忘了,但这件事总会时不时的想起来。这件事以后还发生过一个类似的事,我们学校大部分都是住宿,不让带手机,所以手机充电只能让走读生带回家和偷偷在小卖部充电,而在我重分宿舍成为舍长的舍友内有个特殊的,他是在晚上把灯泡拧下来,用两根线链接一个插板然后充电。忘了第一次玩他的手机是我自己开口借的,还是他主动问我要不要玩的,反正从那以后我又玩了他好多次手机,还会帮他做这个危险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忘了把灯泡上的线连接好,在早上有同学开灯时把线路短路烧掉了,找来电工师傅来修,师傅经验老道一眼就看出是私接电线导致的,说:不找出谁弄的就不给修。还记得班主任来问此事时,那位舍友在我耳边小声说了句”别说是我弄得”,然后我就全程沉默了,从此以后直到毕业我宿舍的灯就一直暗着,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吧,这段时间里每当有舍友抱怨和冷嘲热讽时,我也一直全程沉默,有次其他宿舍的人来串门,看到屋内很暗就无意的问“这么暗怎么不开灯啊?”同时“啪”一巴掌拍在开关上,我的室友有几个看了我一眼,却所有人都没有说话,而我的反应呢?好像忘了。的确”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