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要读懂重庆,不仅要看她流光溢彩的城市打卡名片,更应走进她的古街老巷,感受其中流淌着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基因;要读懂十八梯,不只看阶梯的数量和“静默”的现状,更应关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十八梯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窗瓦,背后都有着鲜活的城市印记。《十八梯档案》第二期,将探索那些曾经或正存于十八梯的老建筑,感受新旧转变中不变的城市基因。
从老街巷里,寻回重庆城市记忆
探索重庆的过去,应从她的老街巷着手。古城门、石梯步、会馆、商号、深深的老宅院、大宅院里高高的石门坎、雕花的木栏杆……这些老建筑共同构成了重庆城市历史的缩影,也直观而深刻的传递着重庆的气质与文化。
从下洪学巷客栈或许能一窥当时下半城的繁华。客栈位于今望龙门下洪学巷23号,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带回廊加两天井式的院落。房屋雕梁画栋,极富丽堂皇,古朴宽大的石门额匾上有“紫气腾辉”四字,因紧靠着的望龙门等水码头有南来北往的贾商云集,再加上附近的川东道、城隍庙等,生意异常兴隆。[2]
从老鼓楼的遗址则能清晰地看见重庆当时的政治地位。始建于淳祐五年(1245年)的老鼓楼,是重庆府知府署的主要礼仪建筑,据考古材料复原,其面积和规模大大超过了现存所有州府级衙署的谯楼,直逼明清皇宫,俨然一个稍小的天安门城楼座基。这一超出常规的体量,与当时重庆作为整个南宋西线蒙宋战场指挥中心的地位不无关系。[2]
而经历了南宋置司、明夏立国、抗战陪都、中央直辖等重庆城市发展的老鼓楼,就像一位历史老人,不但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亦是重庆“英雄之城”形象的重要历史支撑。
下半城是重庆城的发祥地,遍布着林林总总的各类衙署、公所、会馆等,传承着重庆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是重庆的“根”和“源”。而十八梯作为连接上下半城的主要通道,承载着无数山城人的记忆,亦是重庆母城文化的重要传承延续地。
从建筑中,感知十八梯的人文底蕴
历来,十八梯便是上下半城之间的主要连接通道,下十八梯就能到南纪门、紫金门一带。
十八梯全路用石阶铺成,从长江边直上解放碑,又长又陡,共有十八级台地,仿佛一架搭在悬崖边上的巨梯;而巨梯周边“因山建市,街道极错落之能事”[3]形成了充满山城浓郁传统特色的“七街六巷”的街巷格局。
因总镇官署、守备军营、右营都司署等军事中心的存在,当时的十八梯一带,形成了军需供应区、医疗与高级消费区,亦是众多官员府邸所在地。如康熙年间重庆镇总兵韩成的府邸就在修在十八梯一带。[7]
十八梯的建筑形态,是多种力量叠合、共塑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从《渝城图》中可见,十八梯一带,威严、讲究礼制的府衙建筑相对较多,但公所、会馆等行业组织建筑及民间建筑亦有之。
重庆总镇署
据清代地图显示,代表当时重庆最高军事力量的总镇署就位于十八梯下、紫金门内,而左右营游击署、守备署,在它的周围一字排开。据考证,在总镇署西辕门的墙外(今花街子出解放西路位置),有一个“米市坝”。清末民初时,这周围全是米铺,座座铺楼都是粗梁大瓦、招牌光鲜,其间顾客和工人进出不断,堪称重庆城最繁盛的商业中心。[4]
据记载,总镇署在民国初期曾作过镇守使公署、川军第二军军部;国民公报1937年元旦印行的《重庆市街道图》上则将其标明为“委员长行营”[5]。
这座曾经的“委员长行营”为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806㎡,外墙为青砖勾缝,建筑屋顶为歇山与悬山两种。建筑内设壁炉、砖柱台灯、地下室、雕花扇门等,是当时重庆高档建筑之一。[6]
韩府大院
自中兴路到回水沟一带约两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曾是清康熙年间重庆总兵韩成的府邸所在,人称“韩府大院”,大院占地包括马蹄街、崁井街、下回水沟与厚慈街的一大片地方。据考证,韩府大院门前曾立有两根一丈多高的桅杆,石质、雕花,上面还有两个大石斗,取义才高八斗。[7]
明清以后,官宦人家十分注意门前的装饰,有“八字龙门子、威风石狮子、双檩双桅子”之说。因主人的武举出身,韩府大院门前的双桅不仅是门前威仪的装饰,更是训练士兵攀高的器材[7]。虽然我们无缘目睹韩府大院的风貌,但是从其它大户人家留存的宅居影像,可以想象其昔日的繁华。
厚慈街95号
厚慈街,曾是南纪门的“第一街”,由浩池街、金马寺街、双桅子、泰乾街四条街道组成。连接着中兴路、十八梯、花街子等街道的厚慈街,可以说是下半城的“交通枢纽”,也曾是下半城的繁华所在。
如今,虽不能一观其曾经的热闹与烟火,或许却能从厚慈街95号这栋建筑中窥见其当年的风采。厚慈街95号,房屋为5层砖混结构,采用青砖、石灰砂浆砌筑,是一栋极具重庆传统特色的砖拱结构建筑。因构造技术的几近失传,厚慈街95号作为传统建造技术的载体,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及人文价值,被纳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预备名录。
法国领事馆
沿厚慈街往西前行,下行至南纪门凤凰台35号,一幢典型的中西合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矗立在此。其建筑外部遍布了充满法兰西风情的卷拱,而小青瓦搭建成的歇山式屋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装饰,又有着典雅的东方神韵。这座于晚清重庆开埠修建的法国领事馆,见证了重庆百余年的开埠史。[8]
火柴坊
法国领事馆不远,紧靠解放西路的地方还有一座气势恢弘的三层青砖洋楼——火柴坊。这里是著名“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的中国火柴原料厂旧址,代表着抗战时期商业的兴盛。在国浩·18T以匠心复建之前,它虽被岁月跌宕的残败破旧包围,但仍然掩不住曾经的恢弘大气;被修缮之后,更成为了解放西路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得益于十八梯这些丰富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从街巷的角落里、建筑的屋檐下,看见流动着的重庆故事。
后记:
卡尔维诺曾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道:“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我们回溯十八梯的过去,是为了保留古城重庆的个性与魂魄、根与源,在新旧更替之间,塑造能代表重庆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
参考资料:
[1] 《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
[2] 《重庆古城渝中》
[3] 《山城晓雾》(重庆旅感录)
[4] 重庆日报《十八梯传统风貌街区:一条从过去通往现在的时光隧道》
[5]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官网:《重庆行营旧址寻踪》
[6] 搜狐网:《公众史学视野中的遗址、旧址辨伪与诠释: 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的考证与保护为例》
[7] 《老重庆影像志》(老街巷)
[8] 中国新闻网:《百年法国领事馆旧址“重生”见证重庆开埠史》
要读懂重庆,不仅要看她流光溢彩的城市打卡名片,更应走进她的古街老巷,感受其中流淌着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基因;要读懂十八梯,不只看阶梯的数量和“静默”的现状,更应关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十八梯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窗瓦,背后都有着鲜活的城市印记。《十八梯档案》第二期,将探索那些曾经或正存于十八梯的老建筑,感受新旧转变中不变的城市基因。
从老街巷里,寻回重庆城市记忆
探索重庆的过去,应从她的老街巷着手。古城门、石梯步、会馆、商号、深深的老宅院、大宅院里高高的石门坎、雕花的木栏杆……这些老建筑共同构成了重庆城市历史的缩影,也直观而深刻的传递着重庆的气质与文化。
从下洪学巷客栈或许能一窥当时下半城的繁华。客栈位于今望龙门下洪学巷23号,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带回廊加两天井式的院落。房屋雕梁画栋,极富丽堂皇,古朴宽大的石门额匾上有“紫气腾辉”四字,因紧靠着的望龙门等水码头有南来北往的贾商云集,再加上附近的川东道、城隍庙等,生意异常兴隆。[2]
从老鼓楼的遗址则能清晰地看见重庆当时的政治地位。始建于淳祐五年(1245年)的老鼓楼,是重庆府知府署的主要礼仪建筑,据考古材料复原,其面积和规模大大超过了现存所有州府级衙署的谯楼,直逼明清皇宫,俨然一个稍小的天安门城楼座基。这一超出常规的体量,与当时重庆作为整个南宋西线蒙宋战场指挥中心的地位不无关系。[2]
而经历了南宋置司、明夏立国、抗战陪都、中央直辖等重庆城市发展的老鼓楼,就像一位历史老人,不但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亦是重庆“英雄之城”形象的重要历史支撑。
下半城是重庆城的发祥地,遍布着林林总总的各类衙署、公所、会馆等,传承着重庆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是重庆的“根”和“源”。而十八梯作为连接上下半城的主要通道,承载着无数山城人的记忆,亦是重庆母城文化的重要传承延续地。
从建筑中,感知十八梯的人文底蕴
历来,十八梯便是上下半城之间的主要连接通道,下十八梯就能到南纪门、紫金门一带。
十八梯全路用石阶铺成,从长江边直上解放碑,又长又陡,共有十八级台地,仿佛一架搭在悬崖边上的巨梯;而巨梯周边“因山建市,街道极错落之能事”[3]形成了充满山城浓郁传统特色的“七街六巷”的街巷格局。
因总镇官署、守备军营、右营都司署等军事中心的存在,当时的十八梯一带,形成了军需供应区、医疗与高级消费区,亦是众多官员府邸所在地。如康熙年间重庆镇总兵韩成的府邸就在修在十八梯一带。[7]
十八梯的建筑形态,是多种力量叠合、共塑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从《渝城图》中可见,十八梯一带,威严、讲究礼制的府衙建筑相对较多,但公所、会馆等行业组织建筑及民间建筑亦有之。
重庆总镇署
据清代地图显示,代表当时重庆最高军事力量的总镇署就位于十八梯下、紫金门内,而左右营游击署、守备署,在它的周围一字排开。据考证,在总镇署西辕门的墙外(今花街子出解放西路位置),有一个“米市坝”。清末民初时,这周围全是米铺,座座铺楼都是粗梁大瓦、招牌光鲜,其间顾客和工人进出不断,堪称重庆城最繁盛的商业中心。[4]
据记载,总镇署在民国初期曾作过镇守使公署、川军第二军军部;国民公报1937年元旦印行的《重庆市街道图》上则将其标明为“委员长行营”[5]。
这座曾经的“委员长行营”为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806㎡,外墙为青砖勾缝,建筑屋顶为歇山与悬山两种。建筑内设壁炉、砖柱台灯、地下室、雕花扇门等,是当时重庆高档建筑之一。[6]
韩府大院
自中兴路到回水沟一带约两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曾是清康熙年间重庆总兵韩成的府邸所在,人称“韩府大院”,大院占地包括马蹄街、崁井街、下回水沟与厚慈街的一大片地方。据考证,韩府大院门前曾立有两根一丈多高的桅杆,石质、雕花,上面还有两个大石斗,取义才高八斗。[7]
明清以后,官宦人家十分注意门前的装饰,有“八字龙门子、威风石狮子、双檩双桅子”之说。因主人的武举出身,韩府大院门前的双桅不仅是门前威仪的装饰,更是训练士兵攀高的器材[7]。虽然我们无缘目睹韩府大院的风貌,但是从其它大户人家留存的宅居影像,可以想象其昔日的繁华。
厚慈街95号
厚慈街,曾是南纪门的“第一街”,由浩池街、金马寺街、双桅子、泰乾街四条街道组成。连接着中兴路、十八梯、花街子等街道的厚慈街,可以说是下半城的“交通枢纽”,也曾是下半城的繁华所在。
如今,虽不能一观其曾经的热闹与烟火,或许却能从厚慈街95号这栋建筑中窥见其当年的风采。厚慈街95号,房屋为5层砖混结构,采用青砖、石灰砂浆砌筑,是一栋极具重庆传统特色的砖拱结构建筑。因构造技术的几近失传,厚慈街95号作为传统建造技术的载体,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及人文价值,被纳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预备名录。
法国领事馆
沿厚慈街往西前行,下行至南纪门凤凰台35号,一幢典型的中西合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矗立在此。其建筑外部遍布了充满法兰西风情的卷拱,而小青瓦搭建成的歇山式屋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装饰,又有着典雅的东方神韵。这座于晚清重庆开埠修建的法国领事馆,见证了重庆百余年的开埠史。[8]
火柴坊
法国领事馆不远,紧靠解放西路的地方还有一座气势恢弘的三层青砖洋楼——火柴坊。这里是著名“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的中国火柴原料厂旧址,代表着抗战时期商业的兴盛。在国浩·18T以匠心复建之前,它虽被岁月跌宕的残败破旧包围,但仍然掩不住曾经的恢弘大气;被修缮之后,更成为了解放西路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得益于十八梯这些丰富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从街巷的角落里、建筑的屋檐下,看见流动着的重庆故事。
后记:
卡尔维诺曾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道:“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我们回溯十八梯的过去,是为了保留古城重庆的个性与魂魄、根与源,在新旧更替之间,塑造能代表重庆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
参考资料:
[1] 《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
[2] 《重庆古城渝中》
[3] 《山城晓雾》(重庆旅感录)
[4] 重庆日报《十八梯传统风貌街区:一条从过去通往现在的时光隧道》
[5]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官网:《重庆行营旧址寻踪》
[6] 搜狐网:《公众史学视野中的遗址、旧址辨伪与诠释: 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的考证与保护为例》
[7] 《老重庆影像志》(老街巷)
[8] 中国新闻网:《百年法国领事馆旧址“重生”见证重庆开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