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记忆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引用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不是为了沾先生的名气,而是在我家老宅里的确有两棵枣树......
一棵枣树长在老宅院子东南角的猪圈旁边,这棵枣树像极了北方粗犷的硬汉,黑褐色的皮肤上刻满了岁月的裂纹,粗短的身躯像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一样弯曲着斜向墙外,苍劲的树枝似条条巨龙盘旋向上,茂密的树冠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遮住了院子遮住了墙外的小路。
另一棵长在北屋的窗前,而这棵枣树宛如南方娇小玲珑的少女,暗红色的皮肤光滑平坦,秀气的丫枝向中心收拢,不逸不出,亭亭玉立般地矗立在院中。这棵枣树与众不同,它与大多数枣树结的长圆形的果实不一样,结的果像乒乓球一样园,和小苹果一样大,熟透的时候红彤彤的好似挂满了一树小红灯笼。可往往等不到长熟,我和哥哥就馋的忍不住了,爬到房顶上用竹竿子往下敲,咬上一口,嘎嘣脆、满口甜。小时候吃不上零食,长枣的季节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了,一树枣,等不及收获就已经偷吃的剩不下多少了。
老宅是五间北房,土坯垒墙,青砖挂面,木灵窗户上糊着毛头纸,两扇木门上挂着门钌铞,迈过一尺高的门嵌就进到了外间(客厅),外间两侧是内间(卧室),房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一间是厨房,一间是杂物房。这处老宅听说和我岁数一样大,是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翻盖的,我正好也是这年出生的,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走进校园到步入社会,我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这里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记忆,这里的每间房屋、每个角落、每棵树、甚至每块砖石都深深地镌刻进了我的记忆里,终生难忘......
“如如...如如...中饭了...快回来吃饭吧......”半条大街都能听到奶奶的呼喊声,我听见了,也不理会,和小伙伴们继续玩耍着......
这是我家门前的一块大豁栏(方言:三面栏挡一面敞开的空间),这豁栏就是我儿时的乐园,里边有一座小山似的土堆埵,我们在土堆埵上“挖战壕”、“修工事”、“捉迷藏”、“和尿泥”,半天下来就变成泥人了,灰头土脸、满身尿泥,常常被妈妈拧着耳朵拽回家,关在屋子里一顿“毒打”,奶奶在外边心急火燎地“劝着架”——“嚷骂一下就算啦呗,表打着俺孙子唠”哈哈哈...关键时刻奶奶就是救兵啊!土堆的旁边有一个废弃的碾盘,原本应在碾盘上的碌碡早已滚到了一边,光滑的碾盘上是我们儿时玩耍的首选之地,我们在上边“当四角”“蹦玻璃球”“摔呜邦儿”常常玩的不亦乐乎,忘记了回家忘记了吃饭。奶奶的喊声越来越近了,可我们还在“酣战”着,看帮...看底...没问题吧?再往里边使劲吐一口唾沫,胳膊抡圆了高高的举起,使出全身力气摔到磨盘上,只听“pia”的一声脆响,底部炸开了一个窟窿眼,唾沫乱飞、泥浆四溅,炸的越烂越欢喜、炸声越响越开心。
“听不见喊你吃饭吗,气死人”,不觉间,奶奶走到了跟前,吓的我急忙爬起来,撒腿就往家里跑去,坐在低桌前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吃了几口,抬头怯怯地望了一眼奶奶,只见奶奶弯着腰鞠楼着身子才走到了大门口......
奶奶是缠过足的,小脚一颠一颠的迈不开步,长年累月的劳累使奶奶老早就驼背了,稀疏的白发、满脸的皱纹、昏花的双眼,蹒跚的脚步是我对奶奶永久的记忆。
厨房里有个大灶火,灶火上座着大铁锅,奶奶做饭时就会喊我们过来拉风箱烧火。先用麦秸引火,点燃一些秸秆或树枝,等火旺的时候再往上边散上煤面。刚点火的时候风箱得轻轻的拉,一手拉着风箱杆一手用火铲往灶火里撒煤,观察着火候掌握着力度,稍不留意就会把火底吹灭的。等到把煤块烧旺了,你就可以使劲的拉了,双手握紧风箱拉杆,脚蹬住地腰往后躺,将拉杆完全拉出来,再使劲推进去,拉杆一进一出,挡风板咚当咚当的响声越来越急,灶火也越来越旺,火苗呼呼地从灶眼里蹿出,映着小脸通红。
锅里的水快烧开了,奶奶就开始往锅边上贴饼子了,锅的中间位置放着一个锅圈,用来防止饼子滑到水里边,只见奶奶用一只手从盔子里抓起一团和好的玉米面,倒到另一只手中,两只手来回拍打几下,用嘴吹散锅里的蒸汽,看准位置,麻利的拍到锅壁上,一个挨一个的贴,直到贴满整个一圈。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吃一顿大锅贴饼子,美名其曰改善生活、忆苦思甜,可在我们小的时候,一天三顿饭,顿顿是粗粮,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白面。我从小身体单薄,是因为常常吃不饱饭,每次吃饭的时候看见是饼子就不高兴了,咬几口就咽不下了,奶奶问我咋吃这么点啊?我就搪塞说我不饿吃饱了。
放学回家了,饥肠辘辘地跑到厨房里找吃的,可锅台上只剩几个硬饼子了,就哭丧着脸喊奶奶给做点好吃的,可爸妈上地里干活还没下晌,不到做饭的时候,哪有什么可吃的啊!我就委屈地跑到屋里不理奶奶了。不一会儿功夫,我闻到了一股香味,寻着香味望过去,只见奶奶拿着一个饼子进来了,看到又是饼子就非常羞气地对奶奶噘起了嘴,奶奶忙哄着说,你尝尝你尝尝好吃哩,我疑惑着咬了一嘴,果然很香很好吃,狼吞虎咽地就把一个饼子吃完了。
后来我们偷学会了这门“手艺”,每当饥饿难耐的时候,就偷偷跑到厨房里,用菜刀将饼子切成两片,先在一片上滴几点香油,再将两片饼子轻轻的摩蹭,使香油均匀地涂抹在上面,然后再撒上一点点盐,时气好的话还能散上一层芝麻,不怕辣的还会夹上一棵大葱,哈哈...那香气、那味道,这没准就是当年的中式三明治吧?
我们哥仨,上面还有一大姐,不知不觉间都长大了,一处北房住不下我们一大家子人了,父母就张罗着要盖几间东屋,70年代的农村还非常贫穷,解决温饱还是个问题,盖房子谈何容易啊!何况我们家劳力少张口吃饭的多,一年到头分不上红,还要贴钱买粮食。庆幸的是我们长大了,知道家里要盖房子,突然就觉得自己懂事了,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家里扛起一份重担,不天天在外边疯跑了。下学后就在家里帮大人们打打下手,盖房子所用的材料没钱买就自己动手做,打“灰坯子”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了,得提前准备好。每天下学后我和哥哥就帮父亲和泥,先将炉渣敛成一堆,在中间挖坑,坑里加一些白灰膏再添适量的水,先用铁锹将白灰膏捣烂,再从炉渣堆边上铲一些炉渣往坑中一点一点的撒,等水将炉渣全部浸透了,我和我哥一边一人,一起往同一个方向翻挑,将整堆炉渣翻挑一遍后再向反方向翻挑一遍,这样来回翻挑几遍后泥就和好了。这时候父亲已经把坯子模支好了,我们哥俩用铁锹将炉渣泥端到模子里,父亲手握泥抹子将炉渣泥用力剁实,最后抹平表面,稍凉片刻起了模子一块“灰坯子”就做成了。每天这样,父亲下晌我们下学后就又开始打坯子了,直到估摸着盖房子够用了,这项任务算告一阶段了。
礼拜天了,我们到山坡根捡石头打根脚、到村外田坎拉土垫房座、到渠边大树上砍树枝锯椽子。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我哥俩全包了,虽然很苦很累,娇嫩的双手磨起了血泡,白净的脸蛋留下了划痕,但锻炼了我们的身心,增强了我们意志,我们真的长大啦......
因为要盖东屋,老宅院子里的两棵枣树被刨掉了,虽然有了自己的小窝,可以更安心的学习了,但时常会在梦里梦见枣树上结满了枣,圆圆的、红红的,哥哥拿杆子往下敲,枣跌落在地上骨碌碌的滚的又快又远,我趴在地上追着撵,抓了一个、两个、三个...捧一捧枣坐在门嵌上开心的吃了起来,脆脆的、甜甜的......
2020年4月1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引用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不是为了沾先生的名气,而是在我家老宅里的确有两棵枣树......
一棵枣树长在老宅院子东南角的猪圈旁边,这棵枣树像极了北方粗犷的硬汉,黑褐色的皮肤上刻满了岁月的裂纹,粗短的身躯像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一样弯曲着斜向墙外,苍劲的树枝似条条巨龙盘旋向上,茂密的树冠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遮住了院子遮住了墙外的小路。
另一棵长在北屋的窗前,而这棵枣树宛如南方娇小玲珑的少女,暗红色的皮肤光滑平坦,秀气的丫枝向中心收拢,不逸不出,亭亭玉立般地矗立在院中。这棵枣树与众不同,它与大多数枣树结的长圆形的果实不一样,结的果像乒乓球一样园,和小苹果一样大,熟透的时候红彤彤的好似挂满了一树小红灯笼。可往往等不到长熟,我和哥哥就馋的忍不住了,爬到房顶上用竹竿子往下敲,咬上一口,嘎嘣脆、满口甜。小时候吃不上零食,长枣的季节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了,一树枣,等不及收获就已经偷吃的剩不下多少了。
老宅是五间北房,土坯垒墙,青砖挂面,木灵窗户上糊着毛头纸,两扇木门上挂着门钌铞,迈过一尺高的门嵌就进到了外间(客厅),外间两侧是内间(卧室),房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一间是厨房,一间是杂物房。这处老宅听说和我岁数一样大,是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翻盖的,我正好也是这年出生的,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走进校园到步入社会,我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这里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记忆,这里的每间房屋、每个角落、每棵树、甚至每块砖石都深深地镌刻进了我的记忆里,终生难忘......
“如如...如如...中饭了...快回来吃饭吧......”半条大街都能听到奶奶的呼喊声,我听见了,也不理会,和小伙伴们继续玩耍着......
这是我家门前的一块大豁栏(方言:三面栏挡一面敞开的空间),这豁栏就是我儿时的乐园,里边有一座小山似的土堆埵,我们在土堆埵上“挖战壕”、“修工事”、“捉迷藏”、“和尿泥”,半天下来就变成泥人了,灰头土脸、满身尿泥,常常被妈妈拧着耳朵拽回家,关在屋子里一顿“毒打”,奶奶在外边心急火燎地“劝着架”——“嚷骂一下就算啦呗,表打着俺孙子唠”哈哈哈...关键时刻奶奶就是救兵啊!土堆的旁边有一个废弃的碾盘,原本应在碾盘上的碌碡早已滚到了一边,光滑的碾盘上是我们儿时玩耍的首选之地,我们在上边“当四角”“蹦玻璃球”“摔呜邦儿”常常玩的不亦乐乎,忘记了回家忘记了吃饭。奶奶的喊声越来越近了,可我们还在“酣战”着,看帮...看底...没问题吧?再往里边使劲吐一口唾沫,胳膊抡圆了高高的举起,使出全身力气摔到磨盘上,只听“pia”的一声脆响,底部炸开了一个窟窿眼,唾沫乱飞、泥浆四溅,炸的越烂越欢喜、炸声越响越开心。
“听不见喊你吃饭吗,气死人”,不觉间,奶奶走到了跟前,吓的我急忙爬起来,撒腿就往家里跑去,坐在低桌前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吃了几口,抬头怯怯地望了一眼奶奶,只见奶奶弯着腰鞠楼着身子才走到了大门口......
奶奶是缠过足的,小脚一颠一颠的迈不开步,长年累月的劳累使奶奶老早就驼背了,稀疏的白发、满脸的皱纹、昏花的双眼,蹒跚的脚步是我对奶奶永久的记忆。
厨房里有个大灶火,灶火上座着大铁锅,奶奶做饭时就会喊我们过来拉风箱烧火。先用麦秸引火,点燃一些秸秆或树枝,等火旺的时候再往上边散上煤面。刚点火的时候风箱得轻轻的拉,一手拉着风箱杆一手用火铲往灶火里撒煤,观察着火候掌握着力度,稍不留意就会把火底吹灭的。等到把煤块烧旺了,你就可以使劲的拉了,双手握紧风箱拉杆,脚蹬住地腰往后躺,将拉杆完全拉出来,再使劲推进去,拉杆一进一出,挡风板咚当咚当的响声越来越急,灶火也越来越旺,火苗呼呼地从灶眼里蹿出,映着小脸通红。
锅里的水快烧开了,奶奶就开始往锅边上贴饼子了,锅的中间位置放着一个锅圈,用来防止饼子滑到水里边,只见奶奶用一只手从盔子里抓起一团和好的玉米面,倒到另一只手中,两只手来回拍打几下,用嘴吹散锅里的蒸汽,看准位置,麻利的拍到锅壁上,一个挨一个的贴,直到贴满整个一圈。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吃一顿大锅贴饼子,美名其曰改善生活、忆苦思甜,可在我们小的时候,一天三顿饭,顿顿是粗粮,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白面。我从小身体单薄,是因为常常吃不饱饭,每次吃饭的时候看见是饼子就不高兴了,咬几口就咽不下了,奶奶问我咋吃这么点啊?我就搪塞说我不饿吃饱了。
放学回家了,饥肠辘辘地跑到厨房里找吃的,可锅台上只剩几个硬饼子了,就哭丧着脸喊奶奶给做点好吃的,可爸妈上地里干活还没下晌,不到做饭的时候,哪有什么可吃的啊!我就委屈地跑到屋里不理奶奶了。不一会儿功夫,我闻到了一股香味,寻着香味望过去,只见奶奶拿着一个饼子进来了,看到又是饼子就非常羞气地对奶奶噘起了嘴,奶奶忙哄着说,你尝尝你尝尝好吃哩,我疑惑着咬了一嘴,果然很香很好吃,狼吞虎咽地就把一个饼子吃完了。
后来我们偷学会了这门“手艺”,每当饥饿难耐的时候,就偷偷跑到厨房里,用菜刀将饼子切成两片,先在一片上滴几点香油,再将两片饼子轻轻的摩蹭,使香油均匀地涂抹在上面,然后再撒上一点点盐,时气好的话还能散上一层芝麻,不怕辣的还会夹上一棵大葱,哈哈...那香气、那味道,这没准就是当年的中式三明治吧?
我们哥仨,上面还有一大姐,不知不觉间都长大了,一处北房住不下我们一大家子人了,父母就张罗着要盖几间东屋,70年代的农村还非常贫穷,解决温饱还是个问题,盖房子谈何容易啊!何况我们家劳力少张口吃饭的多,一年到头分不上红,还要贴钱买粮食。庆幸的是我们长大了,知道家里要盖房子,突然就觉得自己懂事了,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家里扛起一份重担,不天天在外边疯跑了。下学后就在家里帮大人们打打下手,盖房子所用的材料没钱买就自己动手做,打“灰坯子”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了,得提前准备好。每天下学后我和哥哥就帮父亲和泥,先将炉渣敛成一堆,在中间挖坑,坑里加一些白灰膏再添适量的水,先用铁锹将白灰膏捣烂,再从炉渣堆边上铲一些炉渣往坑中一点一点的撒,等水将炉渣全部浸透了,我和我哥一边一人,一起往同一个方向翻挑,将整堆炉渣翻挑一遍后再向反方向翻挑一遍,这样来回翻挑几遍后泥就和好了。这时候父亲已经把坯子模支好了,我们哥俩用铁锹将炉渣泥端到模子里,父亲手握泥抹子将炉渣泥用力剁实,最后抹平表面,稍凉片刻起了模子一块“灰坯子”就做成了。每天这样,父亲下晌我们下学后就又开始打坯子了,直到估摸着盖房子够用了,这项任务算告一阶段了。
礼拜天了,我们到山坡根捡石头打根脚、到村外田坎拉土垫房座、到渠边大树上砍树枝锯椽子。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我哥俩全包了,虽然很苦很累,娇嫩的双手磨起了血泡,白净的脸蛋留下了划痕,但锻炼了我们的身心,增强了我们意志,我们真的长大啦......
因为要盖东屋,老宅院子里的两棵枣树被刨掉了,虽然有了自己的小窝,可以更安心的学习了,但时常会在梦里梦见枣树上结满了枣,圆圆的、红红的,哥哥拿杆子往下敲,枣跌落在地上骨碌碌的滚的又快又远,我趴在地上追着撵,抓了一个、两个、三个...捧一捧枣坐在门嵌上开心的吃了起来,脆脆的、甜甜的......
202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