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403贴子:986,866

回复:看的一个视频,讲儒家人性论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以我这边说人性向善是指人若真诚,自有内在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而善体现于五伦,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尤其是最好的证据的是: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他前面讲的是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圣人先知道人类的心怎么回事,因为人的心喜欢理义。理代表合理性、义代表正当性。一般讲合理性的时候是说话合理。比如说我们不认识一个人,他说话很合理,我就觉得很喜欢。因为我的理性能够呼应。这个义代表正当性,其实孟子里面理这个字很少出现,只出现六次。那么在这里出现了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我的口喜欢吃肉味的料理就好像我的心喜欢理跟义一样。这太明显了,代表我的心里面并没有天生的某种理义,我的心就是喜欢理义就跟我的口喜欢料理一样。这个比喻如果还弄错的话,还以为说人性本善。内心本来就有理义。那我们就不知道这是读孟子的书,还是别的书了。孟子里面像前面一路发展下来的讲人性向善应该是有充分的证据的。所以孟子一直要提到心是人的大体,身是小体。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小者为小人。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是身心合一的。但是心大而身小。因为心是人跟**的差异所在,是天所给我的。这两点就是一个关键所在。所以作为一个人的话,最主要是要有个心,这个心是我跟**的差异,是天所给我的。


IP属地:广东16楼2020-04-01 17:12
回复
    那么再进一步看孟子谈到人生的快乐。因为讲儒家的话呢,讲人性论,你如果不能拿快乐作为验证的话,谁愿意接受呢?好像只是承担各种责任,而没有任何快乐。而快乐受到来世,儒家也不见得跟你讨论来世的问题。所以孟子提到超过当帝王的快乐有三种。这个不得了,很多人都很兴奋,心里想超过当帝王的快乐,听了之后大失所望。哪三种快乐超过当帝王呢?第一种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都还活着,兄弟姐妹都平安无事。我曾经在演讲的时候问过很多人说:具有这两个条件的请举手,几十个人举手,几百个人举手。我就问他们说:你们觉得自己胜过国家领导吗?没有一个人赞成的。代表孟子说的话有些问题了,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这样的体会呢?父母都还健康,兄弟姐妹都平安无事,超过咱们帝王,好像很难想象。但是这个不能从字面理解。我来解释一下:父母都还活着,我见到老人家,我就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兄弟姐妹平安无事,我见到同辈的朋友、同学、同事就把他们当做兄弟姐妹,我跟外面的老人家,跟同辈的朋友相处的时候,更容易以适当的方式跟他们来往。换句话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要帮助我的人性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要行善的时候更容易,就那么简单。换句话说孟子说的还是真正的快乐是人性的实现它内在的要求。答案就是如此。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出于类似的关怀,从来没有人会说我一家人都平安,父母都没事,兄弟姐妹都很好,我就最快乐,很少有人会这样想。因为这是一个基本的自然条件,他谈得上什么快乐跟成就吗?他只是说明你如果具有这两个条件,你到外面去遇到老人家,遇到同辈的,你就很容易转移说,唉这些老人家跟我父母差不多,跟我兄弟姐妹差不多,我就很容易跟他们来往,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很容易建立,而我的人性可以得到实现。


    IP属地:广东17楼2020-04-01 17: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二点: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个请问什么叫做第一句话:仰不愧于天呢?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仰不愧于天在说什么,因为很少有人对天觉得惭愧的,所以孟子一定要说这句话是为什么?天命之谓性。中庸后来所说的,我们这样的人性是天所给我们的,所以我仰不愧于天就是我完全实现人性的要求,真诚过一生,而没有对不起天给我这样的人性,这是仰不愧于天。还是实现人性。至于俯不怍于人的话,那就是我跟别人来往没有什么好惭愧的,代表我都实现了适当的关系。所以千言万语,各种方式都是要表达人性向善这样一个主轴的思想。


      IP属地:广东18楼2020-04-01 17:12
      回复
        第三点: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是关怀下一代。他看的是现实世界,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所以孟子讲的三种超过帝王的快乐,只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才能说的圆满。否则就变成好像个人家里面如何或者我认为我仰不愧于天,不是的。而是说你把那个天赋的人性能够加以这个实现出来。人性是等待实现的潜能,他不是生下来就完成的。所以你不能问一个人的人性是什么?只能说这个人性要求他去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IP属地:广东19楼2020-04-01 17:12
        回复
          至于这个作为快乐的考虑的话。孟子又说的另外一句话,我们更熟悉的叫做: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句话又很难解。宋朝到明朝的学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习惯上就加三个字,万物后面加两个字之理,皆备于我加一个字的心。宋明学者很习惯说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心,这是孟子的意思吗?显然不是。孟子只说万物皆备于我。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后面提到反身而诚,那是第二句。那什么叫万物皆备于我?我们要倒过来看,万物皆备于我就是说我这边什么都够了,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如果想过得心安理得,他对万物的需要少之又少。颜渊就是个例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我们就是那些人,我也不改其乐。为什么?万物皆备于我,完全不需要这个世界或者需要的很少很少、一点点。世界于我何有哉。这是儒家的思想。就是人的生命价值绝对超越在这个世界之上。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外在的荣华富贵或者别人所羡慕的一切的成就都不在考虑之列,这叫做万物皆备于我。就是我作为一个人是够的,我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增加了。这个时候再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我只要反省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可以做到真诚,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万物皆备于我。我这边是简单提到宋朝、明朝的学者的理解,他们就喜欢说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心。为什么?因为我的心可以理解万物,万物有它的理可以被我理解。这都是用宋朝学者的想法来这个说明先秦的思想,非常不恰当。所以我们因为有宋朝学者、明朝学者作为借鉴,我们今天已经到21世纪。我们在解释先秦学者的时候,我们就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


          IP属地:广东20楼2020-04-01 17:12
          回复
            所以我在谈儒家思想或谈中国古代哲学,我尽量不要使用现在的观念,包括西方的,除非不得已。像我刚刚提到自然主义者的谬误,实然跟应然这个概念。那是不得不用变,并且它们确实很有帮助,让我们了解古代的思想是指什么,我们才用。否则你用现在很多思想去比较、对照到最后不是孔孟原来的意思了。所以孟子里面提到快乐。而我们如果回顾到孔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提到三种快乐有益,我们看看,每一种都不能脱离我跟别人相处的情况。哪三种快乐有益呢?第一个:乐于用礼乐调节生活。礼跟乐一定是跟人有关系的,礼代表我跟别人之间的分,长幼尊卑都合乎规矩乐代表我跟别人之间的和,大家之间通过优美的旋律可以得到情感的协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第二个:乐道人之善。那当然是我乐于称赞别人的优点。第三个:乐多贤友。乐于跟很多好朋友来往。这孔子说的三种有益的快乐都不脱离人跟人的关系。孟子的时候也是一样。儒家的快乐绝不是关起门来,一个人明心见性。不是关起门来做圣人。那不是儒家。那是别的学派。所以这样子去了解的话,那就知道儒家的思想为什么是人文主义。为什么?他的思想的讲人性向善的时候,他的善是放在人与人之间。当然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力量就是天。


            IP属地:广东21楼2020-04-01 17:12
            回复
              当然天这个概念比较复杂,我们今天不可能做详细的叙述,但只能把它当做超越界来说,就是到最后你生命要向谁交代?孟子里面有一句话提醒我们儒家不是只有面对人与人之间而已,那句话也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就是所谓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千万人代表什么?群众、大家都认为那样是对的,但是我反省自己,发现我这样才是对的。那么就算有千万人反对我,我照样向前走去。为什么?因为我上面对天负责,那就是一个关键。这句话正好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论语里面没看到,孟子里面反而出现了。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请问你凭什么跟千万人立场不一样,你还能够勇往直前呢?因为你有天作为最后的支持,就像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之后,他就开始做官,后面再周游列国。在我们提到儒家的天的时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而这个天的概念在尚书、在诗经里面是有非常明显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对儒家思想知道他有他的信仰的层次,我们称作宗教情操。宗教情操不是一般的宗教信仰,情操两个字代表是他显示一种宗教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接受人性向善,他这一生就永无止境,一直要向,他只要活着就一直往前往上超越。所以孔子从15岁开始立志求学,32岁一路上去每十年都有不同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他只要再活久一点,他的向又有更新的要求,永无止境,叫做宗教情操。就是永远让你往上提升,他不一定要信仰特定的宗教,有特定的宗教对孔子来说他尊重,表示关心。但他不会把自己当成宗教界的人士来宣传。这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他不反对。他尊重所有的宗教。所以乡里面人举行驱鬼的仪式,乡人傩,孔子怎么做呢?朝服而立于阼阶。我穿上上朝的服装,标准的正式服装,站在家里东边的台阶上表示尊重。他对宗教从来不批判,但他避免那些对鬼神谄媚的迷信的作为。他也祷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天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但向天祷告你跟谁去说明这个情况,这个内容呢?因为孔子所接受的是古代的信仰,古人都信仰天,所以帝王称为天子,是他政权的合法性的基础。但从孔子开始,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两个字不再是帝王所专属而变成每一个人都有天命。


              IP属地:广东22楼2020-04-01 17:13
              回复
                那这个天命的表现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天命给你这样的人性,让你向善。那你这一生就要不断的行善跟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第二个是你今天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明确的一个角色,你今天当省长、当县长、当乡长,你担任这个角色你就跟相对的直接的一群人有适当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孔子称赞管仲。当代新儒家没有人愿意谈管仲,为什么?他们都不太能接受孔子居然替管仲辩护,孔子的学生连子路跟子贡都起来严厉的批判管仲,而孔子替管仲辩护。这在论语宪问第十四,连续两章,孔子替管仲辩护。管仲这个人有很多毛病,孔子在前面八佾篇说过:管仲如果知礼,孰不知礼?代表天下人如果管仲知礼,谁不知道礼。代表管仲的缺点很大。但他为什么替管仲辩护呢?因为管仲做对了一件事。他是齐桓公的宰相,他作为齐国宰相本来应该照顾齐国百姓,在他透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因而照顾了天下人。这就是他那个善洋溢出来,范围超过他一个齐国宰相所应该尽的责任。而能够让各国都不要战争,照顾到天下人。所以孔子说到: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义就在这里。你如果讲人性向善的话,孔子的替管仲辩护完全可以理解。儒家讲道德一定是道德不离事功,离开这个现实世界上的事功,包括你孝顺,包括你造福乡里,你谈什么道德?道德都是关起门来,你一个人也很有道德,那怎么叫道德呢?道德不能脱离跟人的互动,并且产生正面的效果,叫做道德不离事功。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命两个层次,一个是理论上人性向善,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天命设法行善。第二个是你具体的工作职位,你的角色给你一个责任,你能不能做到?所以这样的儒家对现实人生确实是有很深的启发。


                IP属地:广东23楼2020-04-01 17:1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但是不但如此,孟子书里面到了尽心篇的时候,谈到人格修养的六个层次。那真是美不胜收啊。他的学生乐正子在鲁国要担任大官了。孟子高兴的睡不着觉,学生问说乐正子很有学问吗?很刚强吗?很有能力吗?孟子说都不是。那老师你高兴什么?他说乐正子只有一个好处:好善。喜欢听善的话、喜欢去做善的事。他说好善在天下是最重要。接着学生就问乐正子的层次如何?孟子说他是一个善人,他是一个信人。后面就提到说人格修养六个层次,第一个:可欲之谓善。什么叫可欲之谓善?这个可欲两个字,他没有主词。而在孟子里面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主词的是心,而不是身。我曾经看过一篇美国学者写的报告就是根据孟子的说法可欲之谓善,所以牛排是可欲的,牛排是善的。这个我们不敢苟同,因为牛排是针对着身体的需求,孟子说的可欲的主词是什么?刚才说过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心喜欢理义,所以让我的心觉得可欲的就是善。就是一个人不受任何教育,他只要看到一样行为觉得可欲的那就是善。孟子里面就举过一个人做例子,而这个人正好可以充分证明孟子没有人性本善的观念。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是儒家最推崇的圣人叫做舜。孟子说舜年轻的时候就在深山里面跟树木、石头住在一起,跟野猪、野鹿一起游玩,他跟深山的野人没什么差别。但是,他听到一句善的话,见到一件善的行为,闻见,然后心里面那种向善的力量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如果这个地球上有所谓的本善,生下来本善的人,舜当然是第一个人选。但是孟子这样说舜,他跟深山野人没有差别,但他为什么闻见善,他就有内心这样的泉涌而出的力量?因为他比任何人都真诚,他不用受什么教育。可欲之谓善,你看到一个小孩孝顺父母,就觉得这个行为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心里面觉得很喜欢、很可欲。这就是善的行为。我听到一句话的时候觉得不知道为什么就让我心里觉得很开心,这就是善的言论。这是儒家的思想,可欲之谓善。所以善排在第一个代表什么?人性不是本善,并且人心跟善有一种最直接的关系,你只要看到一个可欲的行为,那个行为就是善。但你还没有做,所以第二个:有诸己之谓信。有诸己之谓信就是我自己身上做到的那个善,这叫做信。信代表真,代表什么真正的人呢?就是行善的人。你能讲这句话是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你行善你就是真正的人。你念书啊,你这个做别的事,赚钱都不能算真正的人,你只有行善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人,因为人性向善,叫做有诸己之谓信。第三个:充实之谓美,充实两个字不容易做到,就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我都做到善。代表没有任何欠缺,那个生命很充实,这种美代表值得欣赏,它不是一种审美啊,一般讲艺术审美那个用法。美代表值得欣赏,这当然是人格之美啊。那么他的学生偶尔可以达到这一点,但是达不到下一步叫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去行善,任何时候都在行善,他就会发出关辉,关辉代表照亮别人,照亮社会,人生活在世界上,有时候常常觉得要怎么做是对的,好像一片漆黑,突然有一个人他的行为都是那样完美,大家看了眼睛一亮。你看到这样的人就觉得好像看到了光明。叫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书里面的大人,我们就翻成德行完备的人就称为大。接着大而化之之谓圣,关键在于化这个字。作为圣,在古代一般都是有地位有德行的才能成为圣,所以他能够化民成俗,他在适当的位置产生力量,前面讲关辉是静态的,这里讲化是动态的,能够产生力量感化百姓。像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提到类似的话。而最让人震撼的是最后一句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请问如果不可知之,你为什么要讲?你怎么知道有这回事呢?这里说明孟子不把人性发展设限,就是一个人只要修养自己人性向善的话,最后是无法用言语去描述的境界称为神,神在古代往往不是指真正的鬼神,往往是指一种奇妙的、神妙的、奥妙的境界,所以不可知之。就像佛教的不可思议境界,你根本不能用言语去描述的那种伟大的境界、完美的境界。所以儒家思想的可贵的在这里充分呈现出来,可以达到神这个层次,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你学儒家之后就会发现生命何其可贵,它来自于天给你这样的人性,让你透过这样的人性要去实现自我的时候,就要跟其他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类别跟别人好好的相处,但是这好好相处,绝不是乡愿。而是有他的爱心,也有他的正义,善恶也有适当的区分。然后在这个里面,整个社会的,人的社会从普通的社会进入小康,进入大同。在礼记礼运篇里面谈到大同社会的理想是标准的儒家思想一个最好的一个描述。孔子的目标是那个,孟子也是一样


                  IP属地:广东24楼2020-04-01 17:13
                  回复
                    但是孟子的思想往往受到忽略,因为他的著作从梁惠王篇开始跟那些帝王、跟那些大臣的对话,实在是太过于落实。一般人看起来会觉得已经脱节了,时代不一样。而他真正精彩的思想在后面有些段落,到告子、到尽心的时候才把他思想整个呈现出来,呈现出来你就可以再回溯到孔子,建构一个完整的儒家的人性论的思想。所以在这边讲儒家人性论的话,你要掌握到第一个人性向善,所以你这一生要怎么做?择善固执。最后目标是止于至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儒家一定是落实在这个实际的生命里面,没有好高骛远,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可能的第二个途径,就老老实实在人间追求生命的完美。生命当然有很多困境啊。所以孔子说过一句话,提醒我们不可大意啊。他说:君子有三戒,在论语的季氏篇第十四,你要成为君子,三方面请你小心谨慎。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就是身体,有本能,有冲动,有欲望。你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都要小心。要不然他就会让你好色、好斗、贪得无厌。所以孔子这句话是非常落实的,没有任何一种幻想的成分。真正的哲学家一定是立基于经验上的观察,但他不会只看经验的表面,他看到经验的里面的心安不安。


                    IP属地:广东25楼2020-04-01 17:13
                    回复
                      我们谈到礼坏乐崩就出自于孔子跟他的学生宰我的对话,提到说你不守三年之丧心安不安,这好像有点诉诸主观的一个选择,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心安不安?真不真诚,真诚的话心就会不安,你不真诚的话,任何事情做了都无所谓的,也谈不上安不安的问题了。所以呢在讲儒家的时候,我是长期以来对于人性本善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我先受过西方哲学的训练,完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只要听到有人讲人性本善,我就觉得如坐针毡、芒刺在背。总觉得好好的一个儒家,你用宋朝学者的观点来说成人性本善,这个我不能接受。我开始先学西方哲学很早就知道像自然主义者的谬误这样一种清楚的判断,当然我的背景是对于西方的宗教也相当熟悉。宗教里面讲人有原罪,那是宗教信仰。它不是哲学,当然可以讲,就跟佛教说缘起性空一样,宗教。他不用跟你做理性的思辨,它有它本身完整的系统,它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哲学不行,儒家是一套哲学。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在儒家的哲学里面,我们今天所说的是人性向善。我讲这个思想,我记得从1985开始讲到今天正好是30年。那么我也没有说很有计划的,针对所有批评我的人一一加以回复或答辩。也没那个的时间,并且我也发现很多人批评的时候,他的目的其实只是要强调这个朱熹某一种思想如何如何合理而已,他也没有真的有兴趣去了解我所说的。我今天在这里提出来也是就教于各位先进,各位同道就是在几十年以来我对儒家经典本身的一种理解。我们讨论到儒家的人性,当然要以孔子、孟子他们的经典为主。那为什么我只限于他们两位而不去谈荀子或是特别谈后面其他经典,尤其不去谈汉代以后的许多哲学家的说法。


                      IP属地:广东26楼2020-04-01 17:13
                      回复
                        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荀子跟孔孟的不同在于什么地方?在于两个重点:第一个天的概念完全不同;第二个人性的概念完全不同。如果天跟人性这两个所谓的机要概念,核心概念,荀子都跟他们不一样的话,荀子跟孔孟一样的只有前面三点,我的描述: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这三点荀子完全具备。后面三点荀子说着就很勉强。为什么孔子说杀身成仁,讲的是非常主观,乐意,正面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的时候,说的也是一样的、主观的、积极的、正面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荀子说法不一样,荀子也提到为义而牺牲,他说: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君子害怕灾难但不会逃避为义而死。他是不会逃避,孔孟是积极去取得仁义。成跟取。而荀子是好像被迫的,君子害怕灾难但不会逃避为义而死很勉强的。


                        IP属地:广东27楼2020-04-01 17:13
                        回复
                          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荀子对天的概念不一样。荀子的天概念众所周知就是自然之天。你看他的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整篇下来可以说是对天的最好的革命。所以当代的科学家或是自然主义者都很能欣赏荀子的思想学说。但是孔孟的很抱歉,他们还是有天命的观点。那对人性的看法呢?孔孟是从人性可能性,你真诚可以如何如何。而荀子对于真诚他也提到,但不像孔孟一样产生一种主动的内在的力量,而是把人性看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你刻意做出来的。你如果没有师、法、礼、义你不可能行善的。你按照人的本性的需求发展出来的结果就是恶的。这是荀子的说法。所以一个学者在人性跟天两个概念上跟孔孟都不同的话,没有理由把他当做儒家的学者。否则这个儒家本身内在就变成很复杂了。从汉代以后的学者,我都不认为他们是纯正的儒家。为什么?因为有帝王专制,我们不要忽略帝王专制。我们看西方的发展,西方近代能够发展出来这么一套顶天立地的独立的思维,是因为他有一个文艺复兴,回到希腊跟罗马初期。中国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就在回到帝王专制之前,先秦的思想。我们到现在还是以朱熹的思想作为解释的主轴,还没有逃避。这当然有很多历史复杂的背景。所以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所以对于儒家的研究,我跟大多数学者所说的都没办法相应。但是我都用到论语、孟子的所有的相关的原典,所以这里面就变成是各说各话。但是我也这个相信,我这样做是有我的理由的。所以今天用很短的时间把我对儒家的理解为什么我只取孔孟作为代表,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尤其是儒家人性论内在的结构,以这个人性向善,他以真诚做基础,然后这个向是力量,从被动变成主动。而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这几个核心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整个的儒家人性论就会显得比较豁然开朗。那么以上的是我简单的抱告。


                          IP属地:广东28楼2020-04-01 17: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