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这边说人性向善是指人若真诚,自有内在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而善体现于五伦,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尤其是最好的证据的是: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他前面讲的是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圣人先知道人类的心怎么回事,因为人的心喜欢理义。理代表合理性、义代表正当性。一般讲合理性的时候是说话合理。比如说我们不认识一个人,他说话很合理,我就觉得很喜欢。因为我的理性能够呼应。这个义代表正当性,其实孟子里面理这个字很少出现,只出现六次。那么在这里出现了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我的口喜欢吃肉味的料理就好像我的心喜欢理跟义一样。这太明显了,代表我的心里面并没有天生的某种理义,我的心就是喜欢理义就跟我的口喜欢料理一样。这个比喻如果还弄错的话,还以为说人性本善。内心本来就有理义。那我们就不知道这是读孟子的书,还是别的书了。孟子里面像前面一路发展下来的讲人性向善应该是有充分的证据的。所以孟子一直要提到心是人的大体,身是小体。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小者为小人。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是身心合一的。但是心大而身小。因为心是人跟**的差异所在,是天所给我的。这两点就是一个关键所在。所以作为一个人的话,最主要是要有个心,这个心是我跟**的差异,是天所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