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随手翻开语文书,看到一些很美的文章,心中就泛起对美感悟的涟漪。
是的,人们都喜欢阅读美文。然而何等文章才够得上“美”的标准?依鄙人的理解,“美”就是能给人心理上的愉悦和生理(感官)上的舒适的一种超乎于人类领悟能力的感受,至于“美文”,大概是指读起来能让人感受到美的作品吧。
鄙人私底下把“美文”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华丽的词藻为装饰,字字珠玑,句句为华,另一种文风朴素,而通读起来却令人赏心悦目。如果用音乐作比,那么前者就如同以句为单位的流行乐,每句都是美的,连在一起自然也是美的,而后者就是以音符为载体的交响曲,从单调的音符里你感悟不到美,然而成千上万的音符排列起来,就是恢弘华彩的乐章。
比如郭敬明或张悦然的小说,可以说是字字雕琢,每句话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生炼句之典范,也是考试中最易拔得头筹的类型,正如玫瑰露或是提拉米苏,甘醇如美梦,却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我们称它们为零食;比如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理》,亦是经过反复推敲,语言严谨而准确,就像七大营养素,对人体作用重大,可除了病人,没人会以直接摄取(即静脉注射)的方式获得它们;比如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大处着眼,气势磅礴,像筵席上的山珍海味,丰腴滋美,然而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会得富贵病;比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有着高雅格调和小资风情,如同蓝山或是拿铁或是卡布其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效果;再比如罗兰的《小语》以及琼瑶的《梦》,是夏日嬉闹后的一根棒冰,纯的像盛在白瓷碗中的凌,回复饮用水最初的态势,营养已经谈不上了,硬要品“味”的话,那只好说它们是“无味”了。
以上谈了好些,都是以食为比,那么说回来,我最初提到的第二类文——以音符为单位的曲——是超乎于其它之上的高等食粮——有机食品。它们清淡爽口而不失美味,可大快朵颐亦可细细品读,一口尝不出滋味,吃得多了方觉出其中之妙,才知每一味看似无用的调剂都不可或缺,否则会改变菜肴的口味;每一个看似单调的音符都无比关键,否则会破坏曲调的平衡;每一句看似平淡的话都不可增删,否则会扰乱文章的和谐。英国文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人生》中提到:“美德好比宝石,在朴素的衬布衬托之下,才会发出熠熠光彩。”依鄙人理解,光辉的美需要黯淡的美来搭衬,才会显示出各自的美丽。优秀画作一定有协调的色彩搭配,朴素的美文由于映衬得当而显得愈发美丽,华丽的美文并不是不好,只是由于太多的光芒映射,反倒把自己的光辉衬得黯然了。
附带提一句,本文开头的引言正是川端康成《花未眠》中的首句,这句话由于川端先生运用得当,便显得很美,而鄙人学识尚浅,不懂文字,把美丽的句子也糟蹋了。所以说,文章美不美不在于词句,而在于作者有没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有没有一对能创造美的手,有没有一身能抒发美的文字功底。
也许,所谓的美,就如同我理解的这些吧。
作者:念鱼儿(阿迪)
2005.10.7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