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哲学吧 关注:3贴子:187
  • 0回复贴,共1

《花底拾遗》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花底拾遗》简介
整子
《花底拾遗》是广东广州府番禺黎遂球(字美周1602年8月21日—1646年11月10日 )所著。
文中没有记载他的文章到底是写什么时候,或者写哪里的事,因此,后人读文章的时候,基本上无从理解,至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非常少。能够读懂的人,也基本上就是当时年代相近的人才会理解到。
当然,我们从黎遂球的历史事迹中,才能发现《花底拾遗》究竟写的是什么东西。这个性质几乎同《红楼梦》一样。尽管涨潮(1650—约1709)为他的文章写了小引,甚至还写了补遗,但纯从文本的内容来看,其实也看不出什么东西来。
读懂黎遂球的《花底拾遗》和读懂《红楼梦》内容之所以要如此定义,因为那东西都是作者亲身见证和经历的事情,只有找到作者是谁,联系作者的历史经历,那么无论是黎遂球的短文,还是《红楼梦》的长文,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有的人说,读《红楼梦》,虽然作者之说多如牛毛,那就不管它了,我们只看文章和小说内容,不行吗?
这在二者之中,在我看来还真的不行,找不出作者的明确身份,永远读不懂该书文的内容。不信,我们就现在可以试试看读一下黎遂球的《花底拾遗》。
《花底拾遗》和《红楼梦》都一样在描写秦淮风月的生活事迹为底版。其中内容90%以上都是同样的,其他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两个作者的观察和经历不同而已。此有彼无,此无彼有之区别。
为什么我们后人很少有人联系到《花底拾遗》和《红楼梦》的关系呢?
主要原因就是明末清初所发生的朝代更替历史中,旧社会机构解散,社会政策也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明末时期的文化已经不存在了。在经过清初的荡涤,尤其是康熙时代过后,雍正上任对社会的改革措施,彻底结束了来自于明朝社会的文化影响,甚至包括生活方式。因此,如果在康熙年代末期到雍正之后出生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人感觉到来自于明朝文化和生活氛围的影响了。
《花底拾遗》所描述的是明朝末年由礼部直辖下的教坊司,乐籍,官妓等所生活的南京秦淮风月场所中那些女人的生活情景。
秦淮佳丽们被称为“花”,因为她们都是教坊机构向各地搜罗而来的美女,不但美貌绝伦,还琴棋书画,针黹,刺绣,口才,吟诗作赋,唱曲,甚至很多还会武术,拉弓弹丸,都是有一定特长的年轻女孩。
这些美女的准备,其首先主要的作用是向北京皇宫里皇帝选妃,丫头,女性官员的后备部队。
由于首先是皇帝选妃的功能,因此,背后就涉及到了权臣的权术运作,讨好皇帝,获得社会地位,形成派系政治的较劲力量。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明廷东林党和阉党的政治斗争日趋白炽化,戏剧演出的兴起所需要的女孩也越来越多,政治斗争的激烈也导致越来越多的败臣被全家籍没,抄家,于是家属子女,尤其是女子就都被送到教坊司的管理机构。
这些女子多起来了,也就造成了人口过剩,就业方向就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明朝中后期就大力发展了一些慈善机构和养生堂,甚至民间也允许办养生堂。这就或多或少消化了教坊民政的人口过剩压力。
那么一些没有被皇宫吸收的多余的女子,也就逗留在南京秦淮和各地风月场所,他们一部分被戏班所吸收,另外一些被地方官家收购,还有一些就是卖身的妓女。文才好的女子,就被文人名士争先追逐。
这些女子生活在秦淮,其目的就是一个,早日脱离苦海,从良成为有社会真正户口和身份的人。美貌女子则直接盯紧皇宫选妃的时节到来,同各地文人秀才一样,也是为功名追求。
一旦没有机会被选中入宫,那么第二个目标就是希望有王爷,官员,文人名士来拉她们跳出火坑。
于是,就形成了很多生活在南京秦淮一带的景象。
《花底拾遗》记录了她们的生活轨迹。
一年四季,各种风采,为花而生,为花而亡。


1楼2020-03-12 11: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