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吧 关注:489,521贴子:2,932,351
  • 14回复贴,共1

根据经验,且说双筒望远镜在天文入门阶段的选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都说玩天文的初学者最好先购入一只双筒望远镜+一本夜观星空来熟悉星空。双筒望远镜是很重要的天文观测设备之一,很多天体,例如百武彗星都是由双筒望远镜巡天时发现的。本人玩天文也有六七年了,其中也玩过不少望远镜,自然还算有些经验和心得,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为避免“开局一张嘴,内容全靠编”的质疑,先放上部分本人自用的器材镇楼。


IP属地:上海1楼2020-03-07 13:06回复
    受疫情影响,大学开学遥遥无期。闲着无聊就写些东西,可能更的比较慢。刚刚看到上一篇帖子被大吧加精了,大家可以先看看。
    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p/6527962816?red_tag=r0598570686


    IP属地:上海2楼2020-03-07 13:10
    回复

      很多时候,一看到新手(尤其是预算低的新手、学生党)来求推荐器材,很多同好都直接甩上一句:买双筒+夜观星空。如果再详细一些,会精确到“买7*50望远镜,有条件的话再买一个支架,架到三脚架上看”。那么这个推荐的组合怎么样呢?
      作为一个用过不少双筒望远镜的爱好者今天就来分析分析关于观星双筒的选择问题。


      IP属地:上海3楼2020-03-07 13:15
      回复
        7*50望远镜+夜观星空这套组合确实便宜,二百来元就能搞到一支还算能用的望远镜,再加上几乎不要钱的电子书。那这套组合是否是必备的呢?
        个人观点:不是。即使真的需要,也不需要购买7*50双筒望远镜。
        大家都说这套组合能帮助新人快速的认识星空、熟悉星空。这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我们先分两部分来看。


        IP属地:上海5楼2020-03-07 13:26
        回复
          PART 1:
          看《夜观星空》能帮助入门,这个完全没问题。但是使用双筒望远镜真的能更好的熟悉星空吗?这点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天文观测中,有一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星座能为我们很快的找到目标。正常规格的双筒望远镜对于熟悉绝大多数星座来说,倍率太大了。在7倍下,基本是无法看全一整个星座的。由于望远镜的集光力之于人眼来说是天壤之别,肉眼看亮度差别非常明显的星星在双筒望远镜的视野里并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且背景中会出现更多密密麻麻的暗弱星点,并不适合新手快速分辨目标星体。
          而7倍这个倍率对于梅西耶天体、甚至行星观测来说又太小了。就拿M31、M42这种最大最亮最容易观测的天体来说,在7*50的目镜后能看见什么?只是一些分辨不出所以且若有若无的云气罢了。而行星更不必说,脑补出一个盘面都困难,更不必说细节。或许真正适合低倍率双筒看的只有月面这个目标吧。
          低倍率的双筒望远镜更多的意义可能在于那种徜徉于星海之中的感觉吧。


          IP属地:上海6楼2020-03-07 13:34
          回复
            PART 2:
            既然说到想要徜徉于星海,那再来看,真的要购买双筒望远镜,7*50这个规格合适吗?
            推荐选择这个规格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四条,分别是:低倍率减轻手抖、大口径低倍率更亮、出瞳更长眼点距更高观测更舒适、低倍率实际视野大。我们一条条来看。
            1、低倍率减轻手抖,这个没得说,确实如此。但是鉴于我7*50与8*42两台望远镜对比而言,我不觉得有很大区别。为了控制变量,防止说保罗式的750与屋脊式的842比不公平,我还借用了朋友的8*45来对比,结果也是基本差不多。
            2、大口径低倍率更亮。这个确实没的说,各品牌各系列中7*50款的黄昏系数都是最高的。但是有经验的同好可能会发现,在实际使用中40mm-50mm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口径πR^2带来的通光面积差别那么明显。而且在非常好的环境中,更亮的画面会带来更多更暗弱的星点,增加了画面密密麻麻的程度。
            3、出瞳更大眼点距更高观测更舒适。先说眼点距,这个主要是由目镜结构所决定的。至于出瞳光斑的大小,5mm以上肯定能称之为舒适了。我的富士16*70FMT出瞳4.4mm,也从未有过任何不适感。


            IP属地:上海9楼2020-03-07 14:14
            收起回复
              4、低倍率实际视野大。这其实是推荐7*50望远镜的最主要因素了,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想当然错误。
              我们来看看几款主流与高端的7*50望远镜的视野数据:裕众徒步7*50(和博冠野狼一个模子)122m@1000m、森林人7*50 122m@1000m、星特朗慧眼7*50 119m@1000m、富士FMT 7*50(这个应该是目前最强的了吧)131m@1000m。
              从数据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的此规格望远镜千米实际视野大不过131m,即7°30′,其表观视野大约50°左右。其余款式基本都小于此数据。
              再来看看一些8倍望远镜的数据:朗锋8*42 142m@1000m、森林人8*24高配 131m@1000m、裕众旗云8*42 142m@1000m。
              同样可以看到,主流8*42的款基本上最小千米视野也能达到131m,一些更是能做到142m甚至更多。其表观视野也基本是60°起步,65°的比比皆是。
              根据对比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7*50并不存在任何实际视野上的优势。


              IP属地:上海10楼2020-03-07 14:21
              回复
                同时由于其表观视野小,造成一眼能看完整一个成像圈的情况,换句话说就是有“憋屈感”。对比过数台望远镜的玩家应该会发现,表观视野大的望远镜使用起来非常舒服,视野开阔,在观星中的直观表现就是在巡天时更有沉浸感。
                至于为什么七倍表观视野小,这里面有多方面的问题。表观视野的粗略估测公式的倍率*实际视野(度数),七倍比八倍小一倍,自然有些劣势,但这应该不是造成十几度差距的主要原因。我猜想可能是750目镜设计中有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者处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印象中接触过一支来自日本胜间光学的广角750望远镜,其表观视野能做到近65度,但是边缘像质崩溃严重。而且那是一支很久远的镜子了,成像已然泛黄,有损透光率,不再适合作为天文观测镜来使用了。
                综上,我个人并不建议购买7*50望远镜作为入门使用。接下来会写一些关于便携望远镜、常规望远镜、大口径望远镜以及稳像仪用于观星的经验和选购指南。


                IP属地:上海11楼2020-03-07 14:24
                收起回复
                  便携望远镜:
                  这里的便携镜主要指25mm口径以下的望远镜。天文观测中非常讲究亮度,虽然这类望远镜口径极小,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再小口径的望远镜集光力都远高于肉眼。由于体积制约,其眼点距、出瞳直径都十分受限,所以这类望远镜并不适合用来长期观测,旅游的时候带出去白天观景晚上拿来偶尔观天还是不错的。
                  主要推荐的是宾得的8*21UP望远镜。就是我三楼图片中最上面那一只小小的。
                  主要理由:体积小巧,做工比较优秀。光学巨头宾得出品,素质有保证。并没有用袖珍镜常用的屋脊结构而是使用了反保罗结构,很好的压缩了成本,市价仅四百元不到。
                  缺点:不防水


                  IP属地:上海12楼2020-03-07 14:40
                  收起回复
                    常规望远镜:
                    目前国内望远镜视场早已是百花齐放,除了传统的博冠、裕众这些大牌,森林人、朗锋等等一些自创的品牌也纷纷踏入市场并站稳脚跟。各个品牌众多商品不断迭代,我也有两年没仔细关注这个市场了。总之这些品牌中除了博冠和星特朗要做好被收割智商税的准备外,其他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喜好购买。购买前如前文所述仔细选择一款视野大、表观视野大的就行啦。主要打算夜观星空的买8*42,想拉近感强就买10*42。但是十倍的比起八倍来说要抖很多。
                    这里并不讨论关于保罗式、屋脊式的利弊。虽然理论上这些结构在透光率上有差别,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天文观测中其实真的区别不大。至于美式保罗德式保罗这种保罗阵营的内战就更不讨论了,反正各种结构都有自己的拥趸吧。
                    总之一句话,轻便买屋脊,握持舒适买保罗。
                    我买了屋脊。


                    IP属地:上海13楼2020-03-07 14:54
                    收起回复
                      大口径望远镜:
                      由于我还是一个学生,经济能力有限,真正的大口径望远镜,比如那些100mm、110mm、150mm我并没有使用过,所以在这方面的发言权并不多,权且对于入门常见的两款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我使用过的两款分别是20*80小哨所与富士的16*70FMT。先说结论,如果不是在很好的观测环境,或者没有汽车来机动,那并不建议盲目购买大口径双筒。
                      我先购买的是20*80,因其规格类似哨所使用的望远镜,故圈内昵称小哨所。千元内的小哨所大多数用的是同一套模子,最多也就是镀膜上有些区别,甚至外观都一模一样。80mm的口径第一次上手就能让你直观的体验到大集光力的爽快感,20倍的倍率也挺震撼人的。但是当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小问题。第一是色差,普消总是避不开的,但是这款镜子再白天的色差是十分的感人,以至于森林人品牌特地出了一款中孔物镜盖来把物镜缩到50mm以减少色差。这招在白天可行,因为白天即使50mm亮度也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到了晚上,80mm全部用上时就会发现观星时存在明显的色差,而且可能是成本所限,画面的良相区有限,边缘星点崩溃较严重。尤其是观看月面时,会出现明显的蓝紫边色差。对色差的忍耐程度因人而异,但这对于常年使用反射镜以及APO的我来说是不能忍的。但是这支望远镜的性价比极高,如果想入手可以入手森林人的这个加固版。
                      之后又购入了富士的FMT16*70,就是一楼图中右侧最大的那支。(题外话:FMT可谓是一个传奇的系列了,据说百武彗星就是由这个系列的望远镜发现的。)目镜自带平场,相场平坦,星点崩溃问题小。本人不晕滚球效应,所以用的很舒服。这台望远镜也有色差,具体表现是黄绿色差,但是很轻微,在高锐度的成像下可以忽略。如果你有这台镜子,他会是一台非常不错的巡天大双筒。如果你没有,我也不建议你去买,除非家里有矿。因为我买的那时候六千元左右吧,现在已经涨到近万元了。这玩意是真理财产品。他的主要缺点不在光学,而是外侧的饰皮。这个饰皮不同于日系的老镜淡淡的皮草香,FMT有一种刺鼻味,刚刚拆包的时候把我震撼到了。还有就是据一些镜友反应,饰皮稍微重压就会留痕,且还在论坛见过太阳晒晒就化了的现象???


                      IP属地:上海16楼2020-03-07 15:08
                      回复
                        稳像仪:
                        一直听说稳像仪是轻便观星的极品设备,于是就买了一支佳能的15*50来玩。三楼图中下起第二只便是。
                        稳像仪的原理,除了蔡司的那款全机械式的外,主要有佳能的液体棱镜阵营和富士/尼康的陀螺仪阵营。蔡司那款咱买不起,暂时不看了。陀螺仪款可以应付更强烈的抖动,比如航海、行车时使用都能得到很稳的画面,但是据经销商说画质并不算优秀。得知我主要站立使用时推荐我购买佳能的,也比较经济。
                        液体棱镜的原理我也没研究的很透彻,大概原理就是通过传感器得知抖动信息,控制一个充满高折光率液体的棱镜变形,来补偿抖动。经过试用,在10*42红圈和15*50我选择了后者至于18倍的款,这个液体棱镜系统并不足以补偿那么高倍率。但是在实际的观星中发现,这台稳像仪对于中低角度的目标有较好的稳定效果,但是当目标仰角超过65-70度后,稳像效果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可能是其结构所致的吧。其光学素质不能称之为优秀,但也确实不错了。
                        还是这句话,如果你有就好好用,如果你没也就别买了。这玩意我买的时候正好碰上一批货源,五千多入的手,现在已经涨过万元了。而且这款望远镜的包胶让人摸起来并不那么舒服。


                        IP属地:上海19楼2020-03-07 15:40
                        收起回复
                          (完)


                          IP属地:上海20楼2020-03-07 15:40
                          回复
                            @金陵副将马国成👻 申精


                            IP属地:上海24楼2020-03-07 16:04
                            回复
                              有吧友想要我讲一下两只最大型号的MS。@小滕WW
                              近期我也正打算购买一套目视设备填补拍摄期间无聊的空白,就都有关注过。这两只里面我在白天试用过28*110的实机,色差差强人意,但毕竟是这么大口径的普消,也算可以接受。可是直筒定倍镜始终不方便。34的没试过,没发言权。
                              折角望远镜的话,肯定是裕众的ED系列好啊,然后是裕众的100普消据说也不错,没有实测过。威信有一款BT81,这玩意国内卖八九千,其实前些年日亚海淘只要三千六,我差点就入手了。这个价格里光学还算可以,各大论坛也有相关评测,至于现在的溢价只能说是智商税。国产还有一些早年的产品比如新仿宫内、RA100等,或是光学不够好,或是机械不够稳(光轴)。
                              所以我月初定了一套。。。十寸的DOB。。。


                              IP属地:上海30楼2020-03-08 10: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