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7贴子:239,957

回复:有人知道子房山吗?

收藏回复

赤松堂张家的老人都知道,子房山修庙,张家出资巨大,在子房祠前立了“四桶碑”。把家族的历史渊源都刻在石碑上,展示给众人观看。内容就是张希是驸马都尉,黄门侍郎,侍中。父亲张缵,利亭侯,湘州刺史,母亲富阳悼公主,梁武帝第四女。祖父张弘籍,宋武略将军,廷尉卿。梁武帝的舅舅。张弘籍的姐姐张尚柔(梁武帝生母)为“献皇后”,张缵的大女儿为西梁萧岿的张皇后。张皇后生的女儿又嫁给杨广,即隋炀帝的萧皇后。张希是萧皇后的舅舅。等等。张弘籍是西晋司空张华的七世孙,汉留侯张良的二十二代孙。张缵是张良二十三代孙,张希是张良二十四代孙。
子房祠中张家石碑虽然丢失了。家谱也在文革初被烧了。但老人口口相传的张家历史还在传下去。范阳张氏研究这篇文章,为我们家族的片段记忆完整的串联起来了。我们从哪里来的,先祖是哪位?赤松堂从什么朝代开创的。都有了答案。张华---张祎---张舆--张?---张次惠---张穆之----张弘籍---张缵---张希------传徐州赤松堂张氏。


IP属地:江苏禁言 |32楼2023-10-22 19:53
回复
    徐州子房山------子房祠的来历。
    徐州的城东有个鸡鸣山,因张良在楚汉相争时在此山上吹萧散楚兵的故事而得名,后人把此山改名子房山。山顶建有子房祠。什么时间建的子房祠?谁建的子房祠?一直没有史书记载。众说纷纭,有人说,汉以后山上有子房祠。汉以后到底是哪个朝代?三国、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宋、齐、梁、陈)。
    张家的家谱泄露了天机。子房祠是南陈时期(560----572年间)张华的第九代孙,梁驸马都尉、侍中张希来徐州后在子房山顶建的子房祠,属于张家祠堂,供奉的张子房。这个祠堂内悬挂的堂号为“赤松堂”,子房祠一直是赤松堂张家的祠堂。进入隋朝后,张希又和隋文帝杨坚攀上了亲家,杨广娶了张希妹妹的女儿----萧氏。张希原本在江陵被西魏大军俘虏去长安几年后放归。无处可去,流落徐州。现在成了隋炀帝萧皇后的舅舅,变成皇家外戚了。地方官府也礼让三分,张家说子房山是张家的山,子房祠是赤松堂张家的祠堂,没有人愿意和张家争这个破山。子房山子房祠的存在从隋初至明朝宣德年间,一直是名不见经传,只有张家的家谱记载着这事。明宣德年间,徐州总兵(平江伯)陈瑄因徐州大旱,率众去徐州城东黑龙潭祈雨,路过子房山下,手下有人说,子房老爷的卦很灵,不妨上山求一卦试试?于是,陈瑄带人上山拜子房祠的张良,求了一卦,未及下山,大雨倾盆而下。陈瑄为还愿,官方出资在子房山顶重建子房祠。只是把原本张家的小祠堂建成规模较大的祠堂,还是子房祠。这次官修子房祠,使子房祠名声大噪,香火更旺了,十里八乡都传播开来。徐州府志也记载了宣德年间官修子房祠,众人不知子房祠的原本出处是南陈时期张家的开基祖张希所建,还都误认为子房祠是明宣德年间陈瑄所建。


    IP属地:江苏禁言 |33楼2023-11-11 21:06
    回复
      大明景泰年间,距宣德年间三十年后,徐州 知州宋诚看到了子房山子房祠香火旺盛,从中看到了商机,官方出资,又大量募集民间资本,把子房祠从山顶迁徙到今天的半山腰,山顶上地域狭窄,发展受限,可能也考虑山顶运送材料不便,于是选址半山腰,把子房祠建成后改成“子房庙”了,形成徐州八大庙会之首。这次修庙,张家出资巨大,张家是汉留侯张良的嫡传子孙,官方出资把张家的祖宗庙修的如此宏伟,这是赤松堂张家求之不得的好事。官方也认可这是张家祠堂。由于张家出资也较大,在庙前立了四块碑,记述了子房祠和张家的历史,渊源。张家的先祖张希是宋武略将军张弘籍的后人,汉留侯张良二十三代孙,等等。


      IP属地:江苏禁言 |34楼2023-11-11 21:23
      收起回复
        徐州子房山上子房祠的来历
        徐州的城东有座鸡鸣山,因张良在楚汉相争时在此山上吹萧散楚兵的故事而得名,后人把此山改名子房山。山顶建有子房祠。什么时间建的子房祠?谁建的子房祠?没见史书记载。有人说,汉以后山上有子房祠。汉以后到底是哪个朝代?是三国、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宋、齐、梁、陈),还是隋唐时期?
        张家的家谱泄露了天机。我听张家老人张毓安说:子房祠是张家老祖(驸马爷)隋朝前期在子房山顶修建的一大间石头屋,属于张家祠堂,供奉的张子房,称子房祠。
        子房山顶的子房祠从隋朝前期到明朝历经八百多年,只是作为张家的祠堂供奉着香火。到了明朝宣德年间,平江伯陈瑄去徐州东黑龙潭祈雨路过子房山下,手下有人说山上的子房老爷卦很灵,不妨求一卦看看。陈瑄上山拜子房老爷,求了一卦,大吉。未及下山,大雨倾盆而下,众人跪拜子房老爷仙灵了。于是陈瑄官方出资“重修”子房祠,把原先张家的小祠堂重建、扩大成规模较大的子房祠。陈瑄拜的子房老爷就是张家祠堂里的张良塑像。从此子房祠名声远扬,香火更旺。
        三十年后的景泰年间,徐州知州宋诚看到子房祠香火旺盛,但山顶地域狭窄,不便扩大规模,就把子房祠迁徙到子房山的半山腰重建。这次半山腰重建比山顶面积大多了,赤松堂张家的祠堂建成子房庙了。子房庙虽由官府出资承建,配套房屋很多,有黄石阁等,但子房庙的主体房屋及张良塑像都是张家出资兴建的,加之,子房祠是从山顶搬迁下来的,为此,张家在庙前立了“修留候庙碑记”四桶碑,并把家谱、传承历史都刻在石碑上了。张家老人常说的子房山修庙张家出资巨大,子房祠是张家的祠堂,这是有历史传承和出资依据的。
        子房祠从宣德初年扩建之后名扬四方,景泰年以后子房庙重建于半山腰,庙会成为了当时的徐州四大庙会之首,四桶碑的内容也传遍十里八乡,子房祠和赤松堂张家的名声得到发扬光大。景泰年间张家出巨资修庙的应当是御史张鹤鸣的祖父张玉和曾祖张宣,此修庙善举福荫子孙,恩泽后代。
        明朝隆庆四年张鹤鸣高中举人(25岁),万历八年,登进士第(35岁),受浙江山阴知县,后擢升御史,家中有万历皇帝圣旨(两道)镇宅(现藏徐州博物馆)。张家在徐州是“进士门楣”,有“御史”张家之称。到清乾隆年间,张家都是“贡生”不断。张鹤鸣五世孙张熏、张元兄弟“工诗赋,人称二张”。乾隆年间祖上曾在漕运府,课税司(税务局)为官。家族经营船运生意,城外有很多田产,御史张家在彭城北关一带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
        明崇祯年间,兵部尚书霍维华出资重修子房祠。从崇祯三年至八年(1631-1635),历经五年使子房祠焕然一新,还修了“来鹤亭”。霍维华撰文,万寿祺书丹,有《留侯祠重建记》碑帖传世。
        明末清初,子房祠已经毁坏严重,清嘉庆年间,徐州道台张鼎又重修子房祠。
        子房山周围的老人都知道子房山是张家的山,子房祠是张家的祠堂。历代重新子房祠张家都是积极出资,以张家在彭城的名望,祭祀管理子房祠的事务自然是当仁不让。子房词的庙产也交给张家负责管理。子房祠里的僧道日常用度、袍,粮、灯油费用,都由张家支出,账目有专人负责管理。徐州道教研究中曾提到:“至今市内的子房山上尚有子房祠,内供留候张良的塑像,‘赤松堂’号的张氏族人常有祭祀,香火不断。”
        道光初年,黄河岸边的接引庵为避洪水,住持僧定鉴法师移寺于子房山西麓,并更名东山寺,香火甚旺。佛教寺院的兴起,也标志其作为道教宗教场所的终结。文革时期,随着最后一位留守僧人去世,东山寺改成了收容站,一度消亡。目前的东山寺系1997年重建。
        文革初期,破四旧,子房祠内的张良塑像被捣毁,附属的几十间房屋,石碑都被作为“四旧”被附近居民扒抢去盖私房了,唯独现在的老子房祠,张家派人看守,不让乱扒,并用砖头把门窗封堵。“扒人家祠堂,如同扒人家祖坟,断子绝孙”。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是张家的祠堂,还是顾忌情面手下留情了。后期,街道安排两位独居老人进驻,方保住子房祠这五间房屋。
        徐州的子房祠有1460年的历史传承。“崔嵬寝庙千年在,带砺山河一望收。”清人张彦琦的诗是有依据的。


        IP属地:江苏禁言 |36楼2024-09-13 23:00
        回复
          张氏最古老的堂号----赤松堂
          赤松堂,是徐州张姓的一个家族堂号。在全国张氏130多个堂号中名不见经传,但他的历史悠久是其它堂号无法比拟的,应该是张氏最早的堂号。始于隋朝前期,属于范阳张氏,是南梁驸马都尉、侍中张希在徐州开宗立派,开创的“赤松堂”堂号。
          张良的嫡传二十四世孙张希把"赤松堂"作为一个家族的堂号,流传了上千年,这个家族就是徐州彭城张氏“赤松堂”。
          赤松堂堂号起源于隋朝前期,距今146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堂号出现,是东晋谢安家族的“玉树堂”。但是,在张姓堂号中,“赤松堂”是最早的堂号,比唐代其它张姓堂号“清河堂”、“百忍堂”、“金鉴堂”要早上百年。


          IP属地:江苏禁言 |37楼2024-09-13 23:01
          回复
            赤松堂坐落在什么地方?
            赤松堂坐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多年。其实,赤松堂就是子房祠,子房祠和“赤松堂”是共生体,它是祠堂和家庙的结合体,子房祠即是赤松堂。
            明清时期,子房祠的大厅里一直悬挂着“赤松堂”三字的大牌匾。张家老人张忠贵说:“文革初期,我上子房山,在东山寺的一个僧人的房间里还见到过赤松堂牌匾,被这个留守僧人收在禅房内的东墙边上。留候塑像被砸毁了,赤松堂牌匾被僧人收起来了。七零年左右听说东山寺最后一个僧人去世了。这个牌匾张家也没人去收,从此不知去向。”
            张家老人常说:“子房祠是咱张家的祠堂,家庙。”它在子房山上存在上千年了。绝不是某些人说的明朝才建的子房祠,只有300年的历史。它自隋朝前期到现在已经存在1460多年了。


            IP属地:江苏禁言 |38楼2024-09-13 23:02
            回复
              “赤松堂”堂号为什么被其他人冒用
              赤松堂的牌匾明清时期一直是悬挂在子房祠内的。这可能让人产生错觉,认为“赤松堂”这个堂号是张良的堂号。其他张姓族人搞不清自己家族的堂号,姓张,估计也是张良的子孙,也称“赤松堂”。其实,张良是没有堂号的。赤松堂,是张希在隋朝前期兴建子房祠创建的堂号,只有张希的子孙才能称为“赤松堂”这个堂号。徐州其它张姓族人可不要误认祖宗。
              赤松堂张家在明清时期的子房山下有宗族“公田”,不是一个宗族的无缘参与公田股份。公田收入用于家族抚贫济困、资助学子、祭祖等,有专人负责管理。每年清明子房山祭祖、拜张子房,是张家的头等大事。山下有“御史张鹤鸣墓碑”家族墓地(在今天的铁路电影院至冰场一带),石碑在下淀村南地下(因陇海铁路修建征地迁至此地)。每年清明祭祖后,要举办祭祖大席,都来下淀张家巷大槐树下吃大席,俗称“吃老祖祖”。下淀村、大同街张家、张圩子村、蟠桃村、陈庄、高尧等地的赤松堂张家宗族子弟都是必须到的。
              是不是“赤松堂”一族的,明朝时期的各支老祖是分得清的。能来吃大席的,肯定是赤松堂一个家族的。这个祭祖大席一直吃到1953年在徐州“聚福楼”最后一次为止。解放前没有在下淀张家巷吃过祭祖大席的肯定不是“赤松堂”一族的。即使他们也套用下淀赤松堂张家的字牌,也不是一家子。
              是否吃过“祭祖大席”就成为衡量是不是“赤松堂”家族的标准。赤松堂家族在徐州有1460多年的历史传承,明朝移民来徐州的,显然不是“赤松堂”一族的。


              IP属地:江苏禁言 |39楼2024-09-13 23:03
              回复
                范阳张氏任官表1
                张氏人物及关系 起家官/封爵 历官 赠官 史料出处
                张华 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黄门侍郎、关内侯、中书令、散骑常侍、度支尚书、广武县侯、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太子少傅、右光禄大夫、侍中、中书监、佩戴金银紫绶,司空、壮武郡公 《晋书》
                张祎 散骑常侍、亭侯 《晋书》
                张舆(张祎子) 袭:壮武郡公 太子舍人 《晋书》卷36
                张次惠(张舆孙) 宋河南濮阳太守 《梁书》太祖张皇后传,《南史》
                张穆之(张次惠长子) 员外散骑侍郎,宁远将军,交祉太守 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梁书》太祖张皇后传,《南史》
                张安之(张次惠次子) 青州主簿,南蛮行参军 《南史》张弘策传
                张弘籍 宋武略将军、齐镇西参军,廷尉卿 武帝赠廷尉卿 家谱记载,《梁书》太祖张皇后传,《南史》
                张弘策 卫尉卿,加给事中散骑常侍,洮阳县侯 《梁书》张弘策传
                张缅(弘策子) 秘书郎/洮阳县侯(袭爵) 淮南太守,太子舍人,云麾外兵参军,殿中郎,武陵太守,太子洗马,中舍人,北中郎将恣意参军,宁远长史,豫章内史 侍中,贞威将军 《梁书》卷34,《南史》卷56
                张缵(弘策三子)过继弘籍为嗣子 秘书郎/利亭侯 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中舍人,太尉资政参军,尚书吏部郎,侍中,宁远华荣公长史,华容公北中郎将长史,南兰陵太守,贞威将军,度支尚书,吴兴太守,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宣惠将军,丹阳尹,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领军将军,使持节.雍梁北秦东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平北将军、宁蛮校尉 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梁书》卷34、《南史》卷56
                张绾(弘策四子) 秘书郎 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中舍人.中书郎,国子博士,北中郎将长史,兰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权知丹阳尹事,宣城王长史,御史中丞、通直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吏部尚书、侍中、左卫将军、相国长史、使持节.云麾将军、湘东内史、尚书右仆射 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梁书》卷34,《南史》卷56,张盈墓志铭
                张绚(弘策五子、张绾弟) 中书舍人、武昌太守 《梁书》卷34、《南史》卷56,《法苑珠林》卷77
                张傅(张缅子、张弘策孙) 洮阳县侯(袭爵)) 《梁书》卷34、
                张希(张缵长子、弘籍孙) 秘书郎 黄门侍郎,侍中 《梁书》卷34、《南史》卷56,
                张朋(张缵次子、弘籍孙) 秘书郎 梁秘书郎,陈始兴王陈顼幕僚 张贤墓志铭
                张轲(张缵三子、弘籍孙) 梁安平王属,洛乡县令,隋太子药藏监,尚书祠部郎,仪同三司,隋盐川太守,魏郡太守,正议大夫 张轲墓志铭
                张贤(张朋子、张缵孙) 隋河南郡司士书佐(参军)) 张贤墓志
                张盈(张绾子、弘策孙) 秘书郎 太子舍人,河间王主簿,司徒属中书郎,尚书左丞,黄门郎,御史中丞,廷尉卿 朝散大夫(隋赠)) 张盈墓志
                张尤(张绾子、弘策孙) 给事黄门郎,廷尉卿 张贵男墓志


                IP属地:江苏禁言 |40楼2024-09-13 2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