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始终不能逃一个命字。概:神仙不可以学成,长生不可以术致。其由命乎!是故熊十力哀叹:老庄恁地没力气!是故三教之中,能敌命者,唯儒佛两教。
命之强大,在于顺之亦命,逆之亦命。人没奈何。命不是敌人。命如同强大的父母,人如同孩子。父母通过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教导”,最后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人。一切反抗和叛逆,在父母的眼里看来都是幼稚可笑的,或者“很可爱”。因为这正是他们准备好的,孩子一叛逆,父母就发笑。正因为叛逆,所以才更容易教导,正是在叛逆的路上,孩子将走到父母预定的地方。所以叛逆者,从来不曾叛逆,其实只是在迎合“教导”。
对于准备顺从的,相信命的孩子,父母又有一番教导。总之是逃不过“教导”的。坦言之,接受“教导”未必是什么坏事,很多情况下是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情况下不是。另外,这种教导,实际上毁灭了人的灵魂的独立性。被教导出来的人,灵魂上是没有什么缺陷的,而这没有缺陷恰恰是最大的缺憾。如果你有幸被教导成功(不是每个人都成功了),那么祝贺你顺利毕业,此时的你已经不再是你了。你的一言一行不过都是在增加主的荣耀(这里和基督教无关,和任何神的概念也无关)。
一般人只是在命运让自己痛苦的时候才反叛命运,极少有人在命运让自己幸福的时候反叛命运。所以,这些反叛者,并不是真的要反抗命运本身,只是希望获得命运主人的宠爱罢了。
于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终于登场了,正是那个看上去最温顺最消极的佛教。
无论顺逆,实际上都在迎合命运。于是佛教毅然选择了寂灭,寂灭才是整个佛教最根本的导向(其他都是迷信神话,可以无视)。佛教灰身灭智,熄灭七识,看起来好像是想不开。其实这里佛教抓住了一个命运的大秘密------只有有自由意志的东西才有命运,石头沙子反而是没有命运的。以主观意志熄灭的原因,命运反而无从措手,教导之功无从展开。佛教所谓涅盘方得大自在者,正是因为摆脱了命运。然而,代价是啥都没有了。。。能舍的尽舍,只剩一个八识一灵独照,这是舍弃一切才换来的自在。
儒家认为此举损失太大,可是说是贼去城空。儒家是通过修德来敌命的。倘若此德,是外在某种道德标准,则落入命运之手。就如同小孩子执着于某个玩具,父母就可以因势利导了。倘若此德是主观思维的某种东西,那么就和那些反叛者一样的下场,反叛者也是依据主观的某种执着来反叛命运的。儒家的德,发端于某种有更根本更深远来头的良知,它既非客观的也非主观的。由此良知蒸熏出来的浩然之气,是现实处于此世界中(不像佛教逃跑了),而命运却难以折服。因为它的源头命运找不到。实际上这个源头,按熊氏的说法,就是那个八识,只是指出佛教没有看到八识还能发挥大用,执着于空寂属性。命运能够看到浩然之气,但却怎么也扑不散,恐怕会急躁地暴跳如雷吧,所以儒家讲敬天,安抚一下命运的怒气,关系搞僵了对谁都不好。
(有人说,命运照样弄死你,一个地震就让你儒家的佛教的圣人统统完蛋!这就是无赖撒泼了,不算。实际上那种东西已经不是我说的命运的概念了。我说的命运的概念必定与主观相应,石子沙子没有命运可言。朱熹当年乘船游于激流之上,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挂掉。问他能不能动心是何种原因?我理解的是,他能不动心,是因为即便出现意外让他挂掉,对他来说这已经不是“命运”了。是故圣人无命!)
命之强大,在于顺之亦命,逆之亦命。人没奈何。命不是敌人。命如同强大的父母,人如同孩子。父母通过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教导”,最后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人。一切反抗和叛逆,在父母的眼里看来都是幼稚可笑的,或者“很可爱”。因为这正是他们准备好的,孩子一叛逆,父母就发笑。正因为叛逆,所以才更容易教导,正是在叛逆的路上,孩子将走到父母预定的地方。所以叛逆者,从来不曾叛逆,其实只是在迎合“教导”。
对于准备顺从的,相信命的孩子,父母又有一番教导。总之是逃不过“教导”的。坦言之,接受“教导”未必是什么坏事,很多情况下是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情况下不是。另外,这种教导,实际上毁灭了人的灵魂的独立性。被教导出来的人,灵魂上是没有什么缺陷的,而这没有缺陷恰恰是最大的缺憾。如果你有幸被教导成功(不是每个人都成功了),那么祝贺你顺利毕业,此时的你已经不再是你了。你的一言一行不过都是在增加主的荣耀(这里和基督教无关,和任何神的概念也无关)。
一般人只是在命运让自己痛苦的时候才反叛命运,极少有人在命运让自己幸福的时候反叛命运。所以,这些反叛者,并不是真的要反抗命运本身,只是希望获得命运主人的宠爱罢了。
于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终于登场了,正是那个看上去最温顺最消极的佛教。
无论顺逆,实际上都在迎合命运。于是佛教毅然选择了寂灭,寂灭才是整个佛教最根本的导向(其他都是迷信神话,可以无视)。佛教灰身灭智,熄灭七识,看起来好像是想不开。其实这里佛教抓住了一个命运的大秘密------只有有自由意志的东西才有命运,石头沙子反而是没有命运的。以主观意志熄灭的原因,命运反而无从措手,教导之功无从展开。佛教所谓涅盘方得大自在者,正是因为摆脱了命运。然而,代价是啥都没有了。。。能舍的尽舍,只剩一个八识一灵独照,这是舍弃一切才换来的自在。
儒家认为此举损失太大,可是说是贼去城空。儒家是通过修德来敌命的。倘若此德,是外在某种道德标准,则落入命运之手。就如同小孩子执着于某个玩具,父母就可以因势利导了。倘若此德是主观思维的某种东西,那么就和那些反叛者一样的下场,反叛者也是依据主观的某种执着来反叛命运的。儒家的德,发端于某种有更根本更深远来头的良知,它既非客观的也非主观的。由此良知蒸熏出来的浩然之气,是现实处于此世界中(不像佛教逃跑了),而命运却难以折服。因为它的源头命运找不到。实际上这个源头,按熊氏的说法,就是那个八识,只是指出佛教没有看到八识还能发挥大用,执着于空寂属性。命运能够看到浩然之气,但却怎么也扑不散,恐怕会急躁地暴跳如雷吧,所以儒家讲敬天,安抚一下命运的怒气,关系搞僵了对谁都不好。
(有人说,命运照样弄死你,一个地震就让你儒家的佛教的圣人统统完蛋!这就是无赖撒泼了,不算。实际上那种东西已经不是我说的命运的概念了。我说的命运的概念必定与主观相应,石子沙子没有命运可言。朱熹当年乘船游于激流之上,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挂掉。问他能不能动心是何种原因?我理解的是,他能不动心,是因为即便出现意外让他挂掉,对他来说这已经不是“命运”了。是故圣人无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