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博里斯·波列伏依:
正当我们①想再次给您写信的时刻,接到了您十二月十五日发出的来信。您游历了多少地方呵!我觉得,您和我频繁通信,显示了宽宏的气度,我可迟迟没有答复您那两封来信。我听说《牛虻》在中国很受欢迎,但是,关于根据那本小说改编成的话剧,我却一无所知。您饶有趣味地描述了那件事②为此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我也多么希望奇迹般地出现在上海,观看您看到的演出,和您以及您的朋友们相聚在一起。但是,年龄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理应耐心地忍受的痛苦。
您把我的三部音乐作品*介绍给了卡巴列夫斯基先生,为此,我也要向您深表感激。他在九月份给我写了一封内容丰富的长信。也许您已知道,我于十二月四日复信给他,谈到了我这三部音乐作品以及其它几部作品,简略地介绍了与音乐有关的生活经历。信的这一部分,我认为塔拉图塔女士③以后也许会感到兴趣的。
您问我,生活中有没有亚瑟的真实原型。缺乏创作想象力的人,往往提出这一类问题。但是我不能理解,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怎么会向我提出这么个问题呢。不言而喻,长篇小说中的形象,并不总是以真实人物作模特儿的;或许它们倒是在作者想象中长期酝酿成的某种产物。
这种酝酿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一、作者个人阅历;二、男作家或女作家相识者的经历;三、广泛阅读(这也符合我的实际)。
在《牛虻》中,我多多少少能够承认有原型的唯一形象是琼玛(即使这样,也只是原型的某些部分)。琼玛的形象(特别是她的外表),在某种程度上来自我的好友夏洛达·威尔逊。夏洛达在工作上曾给克鲁泡特金许多帮助。她在伦敦主编过《自由报》。就是她,介绍我认识了斯吉普涅雅克④。
从少年时代起,给我很大意陶的是玛志尼的传记和作品,稍后(1885-1886)是阿巴特·拉孟的生平和作品。他那篇《信仰者的话》,我几乎能背诵出来。圣经以及莎士比亚、密尔顿、雪某、布莱克(他那首小诗“不论我活着,或者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处”,我从小就熟悉)的作品,我觉得对我青年时代思想的影响最大。拉孟的私生活,我觉得对蒙泰尼里形象的塑造,多多少少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亚瑟形象的形成,和我早年对玛志尼的崇拜有关,也和我1885年第一次在罗浮宫看到的那幅穿黑衣的无名青年的肖像画⑤有关。至于长篇小说中反映出受到俄国或者波兰的影响(正如塔拉图塔女士给新出的俄文版《牛虻》所写的前言中指出的那样),那是很自然的,也不难理解。除了东欧,除了俄国、波兰流亡到伦敦和西欧的革命者中间,我还能到哪儿去直接熟悉某种程度上曾存在于玛志尼青年时代的意大利的环境呢·另一方面,安娜·尼尔刚刚重新阅读了为玛志尼《人的义务及其它》一书所作的传记方面的注解,向我指出了许多细节—这些细节,在她着来,对亚瑟形象的塑造肯定产生了影响。
至于说到您的长篇小说《金子》,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我现在才懂得,关于长篇小说写作的过程,我们之间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看法。显然,如果让活人当作您那些主人公的原型,那么,您就不能允许自己随便安排他们的命运!
阿列克赛·马列西耶夫⑤的亲笔来信,使我不胜荣幸。我记得,我曾答应告诉他您那本歌颂他的小说(《真正的人》)给我的印象。我希望,他能原谅我不能在这封信中兑现自己的诺言。原因是我目前正埋头于回答塔拉图塔女士及他人向我寄来的无数问题,所以我暂时无暇顾及。我认为,您的利己主义(正如您强调的那样,对此我们均有责任),是不会受到损害的,因为我现在正阅读1956年第三十一期《星火》丛书,其中发表了您五篇短篇小说。顺便说一句,您那篇描写两个女演员的短篇小说,我很喜欢。
从伏罗夫斯基大街52号①寄给我许多书信,为此我要感谢您和一切参与者。自从上次我给您写信以来,6月11日,我接到了1956年发行的乌兹别克文版的《牛》;6月28日,接到了1951年发行的爱沙尼亚文的版本(小说里夹着一张1956年5月8日出版的《中苏友好报》的剪报,上面报道了正在北京上演的苏联影片《牛虻》);11月27日,接到了1953年莫斯科出版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54年出版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论文及资料集》,写着叶·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和阿·拉扎列瓦娅亲笔题词的两卷集,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组照片;12月4日,接到了叶·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和阿·拉扎列瓦娅*的来信,她们希望我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寄一本有我题辞的《牛虻》(我一定遵嘱照办,并将复信给她们)。
12月17日,接到了来哈依尔·阿普列京的信件。他在信中说已给我寄来了附有塔拉图塔女士前言的《牛虻》新版本(三本样书我已收到)。米·阿普列京还转给我一封斯·阿·马卡申的来信。马卡申说,他给我寄来了新作《论萨尔蒂柯夫一谢德林》第一卷(我已收到),并问及我对谢德林的印象。
如果您有机会在“地铁入口处”或者其它什么地方遇见叶夫格尼娅·塔拉图塔、斯·马卡申或者伊·卡塔尔斯基(他来信说他正在给苏联出版的《英国文学史》第三卷撰写关于我的论文,所以随信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并向他们一一转告我已接到他们的来信和所提问题,我们将作些准备,打算不久之后答复他们,—那我将会感激不尽。
近一年时间,我还收到了一其中也有您的协助——保加利亚作家协会、波兰作家协会寄来的信件和样书:1947年保加利亚出版的《牛虻》,1954、1955、1956年波兰出版的《牛虻》。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把它们加入到我那套日益增多的译本中去(接到这些样书以后,我已直接给保加利亚和波兰写了回信)。
谨向您及您全家致以友好的祝愿和问候
您的老友艾·丽·伏尼契
1957.1.14
①我们系指艾·丽·伏尼契和她的女友安娜·尼尔。
②1956年,波列伏依访问中国后回到苏联不久,于12月15日致函伏尼契,向她详细介绍了《牛虻》在中国大受欢迎的情形,以及他在上海看到的话剧《牛虻》演出的动人实况。
③叶夫格尼娅·塔拉图塔,文艺评论家,著有《沿着<牛虻》的足迹》。
④斯吉普涅雅克,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克拉甫钦斯基的笔名。克拉甫饮斯基是俄国民样派领袖,出版过《地下俄罗斯》、《安德列·科茹霍夫》等著作。
⑤法国罗浮宫里的一幅肖像画,系米兰人弗兰切斯柯·德·克里斯托凡诺所作。在那幅肖像画的画面上,一个青年身穿黑衣,头藏黑帽,半倚着围墙。头上是灰暗的天空,身后丛生着几株小树。他那隆起的眉峰显露出深沉的忧戚,紧闭的嘴唇隐含着内心的痛苦。一对充溢哀思的眼睛凝视着前方。整个形象充满坚毅不屈的力量。伏尼契从这个黑衣青年的精神气质和忍受痛苦的毅力上,看到了她所要塑造的英雄形象的面影。此画复制品,伏尼契终身带在身边,挂在床头。
⑥阿列克赛·马列西那夫,苏联英雄,是波列伏依的小说《真正的人》中主人公密列西耶夫的原型。
⑦苏联作家协会在莫斯科的地址。
注:三部音乐作品指:1.清唱剧《巴比伦》。为歌颂俄国革命成功、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而作。2.大合唱(康塔塔)《海底城市》。3.大合唱(康塔塔)《叙事曲式的墓志铭》(为怀念被英国政府处决的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活动家—罗杰·大卫·凯斯门特而作的)
叶·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和阿·拉扎列瓦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二姐和秘书,先后任索契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的馆长。
正当我们①想再次给您写信的时刻,接到了您十二月十五日发出的来信。您游历了多少地方呵!我觉得,您和我频繁通信,显示了宽宏的气度,我可迟迟没有答复您那两封来信。我听说《牛虻》在中国很受欢迎,但是,关于根据那本小说改编成的话剧,我却一无所知。您饶有趣味地描述了那件事②为此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我也多么希望奇迹般地出现在上海,观看您看到的演出,和您以及您的朋友们相聚在一起。但是,年龄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理应耐心地忍受的痛苦。
您把我的三部音乐作品*介绍给了卡巴列夫斯基先生,为此,我也要向您深表感激。他在九月份给我写了一封内容丰富的长信。也许您已知道,我于十二月四日复信给他,谈到了我这三部音乐作品以及其它几部作品,简略地介绍了与音乐有关的生活经历。信的这一部分,我认为塔拉图塔女士③以后也许会感到兴趣的。
您问我,生活中有没有亚瑟的真实原型。缺乏创作想象力的人,往往提出这一类问题。但是我不能理解,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怎么会向我提出这么个问题呢。不言而喻,长篇小说中的形象,并不总是以真实人物作模特儿的;或许它们倒是在作者想象中长期酝酿成的某种产物。
这种酝酿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一、作者个人阅历;二、男作家或女作家相识者的经历;三、广泛阅读(这也符合我的实际)。
在《牛虻》中,我多多少少能够承认有原型的唯一形象是琼玛(即使这样,也只是原型的某些部分)。琼玛的形象(特别是她的外表),在某种程度上来自我的好友夏洛达·威尔逊。夏洛达在工作上曾给克鲁泡特金许多帮助。她在伦敦主编过《自由报》。就是她,介绍我认识了斯吉普涅雅克④。
从少年时代起,给我很大意陶的是玛志尼的传记和作品,稍后(1885-1886)是阿巴特·拉孟的生平和作品。他那篇《信仰者的话》,我几乎能背诵出来。圣经以及莎士比亚、密尔顿、雪某、布莱克(他那首小诗“不论我活着,或者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处”,我从小就熟悉)的作品,我觉得对我青年时代思想的影响最大。拉孟的私生活,我觉得对蒙泰尼里形象的塑造,多多少少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亚瑟形象的形成,和我早年对玛志尼的崇拜有关,也和我1885年第一次在罗浮宫看到的那幅穿黑衣的无名青年的肖像画⑤有关。至于长篇小说中反映出受到俄国或者波兰的影响(正如塔拉图塔女士给新出的俄文版《牛虻》所写的前言中指出的那样),那是很自然的,也不难理解。除了东欧,除了俄国、波兰流亡到伦敦和西欧的革命者中间,我还能到哪儿去直接熟悉某种程度上曾存在于玛志尼青年时代的意大利的环境呢·另一方面,安娜·尼尔刚刚重新阅读了为玛志尼《人的义务及其它》一书所作的传记方面的注解,向我指出了许多细节—这些细节,在她着来,对亚瑟形象的塑造肯定产生了影响。
至于说到您的长篇小说《金子》,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我现在才懂得,关于长篇小说写作的过程,我们之间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看法。显然,如果让活人当作您那些主人公的原型,那么,您就不能允许自己随便安排他们的命运!
阿列克赛·马列西耶夫⑤的亲笔来信,使我不胜荣幸。我记得,我曾答应告诉他您那本歌颂他的小说(《真正的人》)给我的印象。我希望,他能原谅我不能在这封信中兑现自己的诺言。原因是我目前正埋头于回答塔拉图塔女士及他人向我寄来的无数问题,所以我暂时无暇顾及。我认为,您的利己主义(正如您强调的那样,对此我们均有责任),是不会受到损害的,因为我现在正阅读1956年第三十一期《星火》丛书,其中发表了您五篇短篇小说。顺便说一句,您那篇描写两个女演员的短篇小说,我很喜欢。
从伏罗夫斯基大街52号①寄给我许多书信,为此我要感谢您和一切参与者。自从上次我给您写信以来,6月11日,我接到了1956年发行的乌兹别克文版的《牛》;6月28日,接到了1951年发行的爱沙尼亚文的版本(小说里夹着一张1956年5月8日出版的《中苏友好报》的剪报,上面报道了正在北京上演的苏联影片《牛虻》);11月27日,接到了1953年莫斯科出版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54年出版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论文及资料集》,写着叶·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和阿·拉扎列瓦娅亲笔题词的两卷集,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组照片;12月4日,接到了叶·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和阿·拉扎列瓦娅*的来信,她们希望我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寄一本有我题辞的《牛虻》(我一定遵嘱照办,并将复信给她们)。
12月17日,接到了来哈依尔·阿普列京的信件。他在信中说已给我寄来了附有塔拉图塔女士前言的《牛虻》新版本(三本样书我已收到)。米·阿普列京还转给我一封斯·阿·马卡申的来信。马卡申说,他给我寄来了新作《论萨尔蒂柯夫一谢德林》第一卷(我已收到),并问及我对谢德林的印象。
如果您有机会在“地铁入口处”或者其它什么地方遇见叶夫格尼娅·塔拉图塔、斯·马卡申或者伊·卡塔尔斯基(他来信说他正在给苏联出版的《英国文学史》第三卷撰写关于我的论文,所以随信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并向他们一一转告我已接到他们的来信和所提问题,我们将作些准备,打算不久之后答复他们,—那我将会感激不尽。
近一年时间,我还收到了一其中也有您的协助——保加利亚作家协会、波兰作家协会寄来的信件和样书:1947年保加利亚出版的《牛虻》,1954、1955、1956年波兰出版的《牛虻》。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把它们加入到我那套日益增多的译本中去(接到这些样书以后,我已直接给保加利亚和波兰写了回信)。
谨向您及您全家致以友好的祝愿和问候
您的老友艾·丽·伏尼契
1957.1.14
①我们系指艾·丽·伏尼契和她的女友安娜·尼尔。
②1956年,波列伏依访问中国后回到苏联不久,于12月15日致函伏尼契,向她详细介绍了《牛虻》在中国大受欢迎的情形,以及他在上海看到的话剧《牛虻》演出的动人实况。
③叶夫格尼娅·塔拉图塔,文艺评论家,著有《沿着<牛虻》的足迹》。
④斯吉普涅雅克,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克拉甫钦斯基的笔名。克拉甫饮斯基是俄国民样派领袖,出版过《地下俄罗斯》、《安德列·科茹霍夫》等著作。
⑤法国罗浮宫里的一幅肖像画,系米兰人弗兰切斯柯·德·克里斯托凡诺所作。在那幅肖像画的画面上,一个青年身穿黑衣,头藏黑帽,半倚着围墙。头上是灰暗的天空,身后丛生着几株小树。他那隆起的眉峰显露出深沉的忧戚,紧闭的嘴唇隐含着内心的痛苦。一对充溢哀思的眼睛凝视着前方。整个形象充满坚毅不屈的力量。伏尼契从这个黑衣青年的精神气质和忍受痛苦的毅力上,看到了她所要塑造的英雄形象的面影。此画复制品,伏尼契终身带在身边,挂在床头。
⑥阿列克赛·马列西那夫,苏联英雄,是波列伏依的小说《真正的人》中主人公密列西耶夫的原型。
⑦苏联作家协会在莫斯科的地址。
注:三部音乐作品指:1.清唱剧《巴比伦》。为歌颂俄国革命成功、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而作。2.大合唱(康塔塔)《海底城市》。3.大合唱(康塔塔)《叙事曲式的墓志铭》(为怀念被英国政府处决的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活动家—罗杰·大卫·凯斯门特而作的)
叶·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和阿·拉扎列瓦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二姐和秘书,先后任索契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的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