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吧 关注:29,546贴子:234,740

《天道》五台山台词白话文翻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智玄大师把信纸和信封轻轻往前推了一下,说:“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韩楚风不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就势拿过看了一遍,上面写道——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韩楚风马上明白了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大师心里有解,而他心里无解,他在心里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词中诸如“休言”、“勿取”、“痴人说梦”之类的用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但此时他更关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译:【丁元英回答道:“关于这个话题,大师您以佛门的前辈的身份考问晚辈我是合情合理的,我就斗胆班门弄斧来胡乱说几句吧,所谓的真经,就是佛家所指的能够达到涅槃、证到事物真理的终极法门,它只能用心去悟到,而不能靠通常所说的烧香、持戒、念佛、打坐等修行方法来获得。修行在于求,求保佑,求解脱,求成佛;而悟道是明心见性,在于知,在于觉醒,去发现事物本来的状态。修行,是用行为来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性情;悟道,是用本自具足的觉性来自然地主导自己的行为。觉悟的人懂得自律,律由心生,自然而然地让行为不违反规则;所谓修行的人,却只知道用外在的戒律来压抑自己的内心,比如不能喝酒、不能亲近女色、不能杀生、不能说谎、不能偷盗,以及每天念多少句佛号,打坐多长时间,磕多少个头等等。有些所谓修行的人是因为害怕落入来生下地狱等恶的果报而去遵守这些戒律,他们有信仰,他们相信有一个能主宰自己的赏善罚恶的神,或一种能赏善罚恶的宇宙运行机制的存在,被这些表象迷惑,因此不能证到事物的本质;他们心里时刻担心着因果报应,时刻住在自己的这些善恶因果的念头和妄想心之中,因此他们的内心就不能得到解脱,永远陷入情绪反复生灭的烦恼之中; 但是那些觉悟的人,明白事物发展的因果规律,他们的内心不执着于一个害怕因果报应的念头,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了会获得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们内心没有该求什么和不该求什么的观念,也没有该戒和不该戒的事情,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又自然地不会违反道德、法律和良心,他们这样的没有观念的束缚而顺其自然的心态才是涅槃境界,才得解脱。”】


IP属地:湖南1楼2020-02-29 12:23回复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译:【丁元英说:“佛,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就是指我们的觉悟之性,并非是指某一个人。 人人都有觉性,但不等于觉性就是某个人。 人们所感知的这世界之相是包含了我们固有的认知,它会随着我们的情绪起伏而生住坏灭,但是觉性是人能见闻觉知的本体,它是本来存在,没有一个开端,也没有一个结束。我们只要起心动念,觉性都在其中,如果我们当即觉悟到这一点,觉性就等于当即显现了。如果我们的心境被贪嗔痴的情绪所障碍,那么觉性就像镜子被覆盖了灰尘一样被遮蔽了。但是情绪的障碍是随着我们的认知而同时产生的,如果没有我们的认知,觉性也就不存在显现了。 了却贪嗔痴的情绪烦恼的障碍,转贪痴嗔为戒定慧,心境就达到了空寂的涅槃境界了。
    所谓的觉行圆满能到达西天极乐世界或具备能保佑我们的种种神通的“佛”,是佛教为了让人信仰所构造的世俗观念,以修到圆满为结果,这就有个尽头,就不是无量的佛了。 佛法无量是指我们无量无边的觉性,它没有圆满和不圆满的区别,也没有终极的圆满一说,因为它本自具足。晚辈个人以为,佛教对于佛法可从不同层面上分,从精深的层面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也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就是本来的觉性,它的存在状态不可以用思维和语言来直接表达,这就超越了文化的界限。
    从浅层义意上说,佛教是构建一个神一般的佛或一份对来世的期许,来引导人们向善的教义,善和恶本来就掺杂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以教义来教化人为善去恶,这是在文化的层面。
    从大众的角度来说,佛教这是利用人们对来世进入极乐世界的贪心、对求神保佑的贪心来制约人们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贪心,是虚构一个“佛”来制约人们对神的虚妄的贪求和想法,虽然这种虚构免不了有欺骗性的败坏下流的成分,但是毕竟是引导人们行善,给于人们心灵的安慰与寄托,不妨碍它被定义为安抚人们心灵的一种慈悲。”】


    IP属地:湖南2楼2020-02-29 12:24
    收起回复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译:【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你的文笔言辞肯定不是佛门的人,你能参透佛经的主旨而不拘泥于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IP属地:湖南3楼2020-02-29 12:24
      回复
        ...............中间一段比较直白,故省略
        丁元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丁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
        ---------------译:【智玄大师放下笔,说:“对于觉悟的人来说,这个“天命”并不是众生迷信的那个神或主宰,也不是众生执迷的注定的命运,这是道天,指代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的规律。所以改为“方知”。 对于那些执迷的人,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落入恶的果报,虽然是只有信仰没有在思维上证到本质,但行为上却已经有了一点自觉,已经是进步了。只要能让执迷的人进步的经就是真经,是真经就可以去照着学习。 我们的情绪是悲是喜从本质上没有分别,都只是主观的感受,当来则来,当去则去,但都有起因和条件来决定,随心、随力、随缘。” 】


        IP属地:湖南4楼2020-02-29 12:24
        收起回复
          自然、自然界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2-29 22:22
          回复
            强势文化,无视或者制定行为准则,弱势文化害怕,遵守行为准则,本为千百年自然规律,太极平衡的现象,现在该不该打破,能不能打破。


            8楼2020-03-06 17:16
            回复
              楼主解释牛逼,特别是能把对阐释佛教的那部分解释的这么清楚,佩服佩服


              10楼2020-03-15 12:23
              回复
                请问为啥发了两遍帖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3-15 21:36
                收起回复
                  感谢🙏受教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3-15 23:34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3-27 19:43
                    回复
                      收藏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3-29 14:48
                      回复


                        IP属地:广东16楼2020-03-29 22:52
                        回复
                          高人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3-31 23:07
                          回复
                            我心中有个疑惑,前提是我认同作者的观点,不错这个世界没有神,没菩萨,人遇到解决不了苦难,寄托在菩萨上,所以才有的菩萨的存在,现实中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说俗点,巴结别人,希望别人带他发个财,你有什么好事别忘了自己,这应该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吧,现在这个社会,金钱属于信仰吗?大到上流社会,小到个人,都离不开这个东西吧,家里养了条狗,特别听话,特喜欢这条狗,我就会给它好吃的,大部分人,你们难道不喜欢一个又听话又不多嘴的狗吗?这应该算是人性吧,如果一个人像听话的狗样去讨好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你可以说他不努力吗?就像丁元英说的,别把自己太当人,心理上苦,难道不是苦?丁元英是个能耐人,高人,故事里面的人,都是看中丁的能耐,什么王庙村的三兄弟,什么肖亚文,韩楚风啊,不管处于什么目的接近丁,其实都跟利益有关吧,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兄弟的猜忌和退股,说要靠自己让自己强大,就单纯的来说,有的人就是经常玩,成绩比别人好,有的人不管怎么用功也赶不上,有的人去讨好别人,哪怕是学习目的,或者其他的目的,这种不算努力吗?不算靠自己吗?那这和作者提到的文化属性,那又算什么?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0-04-01 13:26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04-08 0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