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缝纫机
有几天没有到母亲那里了,这天下班稍早点,走到路口往我家的方向转弯了,突然想起了母亲,就没有犹豫的调了车头往母亲的住处走去……
父母已经吃过了晚饭,看到我来了,母亲就问我吃饭了没有?我忙回应说:我不饿不用管我了,母亲好像没有听见,径直走进了厨房,一会儿工夫母亲喊我吃饭吧,我进了餐厅,饭桌上已经摆好了热好的饭菜……
吃过饭,我走进母亲的卧室,看见她戴着老花镜,坐在缝纫机前,正“嗒嗒嗒”的砸着什么?不一会工夫,母亲拿着一副鞋垫递给了我,说这几天给你砸了一副鞋垫,还差点没砸好,这会儿砸好了你试试合脚不?我接过鞋垫,望了望缝纫机,心头涌出一股酸甜的滋味......
我环顾母亲的房间,地面铺的是木地板,床和衣柜都是现代化的时尚实木家具,液晶电视机正在播放着母亲喜欢看的“帮大哥”节目,洁白的墙面上挂着几幅孙子、外孙的艺术照,整个房间整洁雅致,充满了现代气息。但在房间的一角却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和这些时尚装饰显的有些格格不入。缝纫机虽然老旧了,但擦拭的非常干净,我想,这台缝纫机该和我的年纪差不多大吧?从前,母亲就是用这台缝纫机维持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它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了这台缝纫机,那时的老房子又矮又昏暗,土炕上摆着一张低桌,墙边上放着一个盛衣服的大木箱子,家里就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在土炕边却放着一台缝纫机,这台缝纫机算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了吧!这也许是母亲的嫁妆也许是父母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的吧?这可是母亲的命疙瘩啊!我们小孩子是万万不能随便乱动它的,不用的时候,母亲就用一块花布盖得严严实实的,生怕我们不小心给弄坏了。
母亲既心灵手巧,又吃苦能干,这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她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裁缝。那时的农村人买不起现成的衣服,都是到供销社扯上一块布料,再找裁缝裁剪、做衣裳。母亲裁剪手艺好,又乐于帮助别人,不管村里谁来找她帮忙做衣服,母亲即便再忙,也都不会拒绝的。白天到地里干了一天的农活,到了晚上,要做衣服的乡亲就找到了家里,母亲急忙吃几口饭,收拾好了锅碗,就赶紧给来人量尺寸,量好后,把布料平铺在炕上,用画笔比着尺子在布料上熟练地画着,画好了线再用剪刀将衣服的每个部位一片一片地裁剪出来。有缝纫机的人家,就会把裁好的衣服拿回家自己砸。对不会砸衣服的人家,母亲就在裁好的衣服上写上主人的名字,整齐地码放到炕边上,等有时间了再去砸。就这样,忙的时候一晚上要裁好几身衣服。裁衣服的乡亲们也不着急走,就坐在炕沿上拉起了家常,记忆中,有一种用铁皮卷成的圆筒形的烧水器,我们这儿叫汆子,将汆子里加满了水直接插进炉膛里,这种烧水方法特别的快,再用一大号陶瓷缸沏上浓酽酽的茶叶,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拉着家常,房间里时时响起朗朗的欢笑声……
砸衣服是最费心费劲的活了,等裁衣服的乡亲们都走了,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开始忙碌了,双脚蹬在缝纫机踏板上,用右手拨动一下机头的手轮,随着手轮的转动,双脚轻轻用力,踏板就开始有节奏的上下翻动起来了,嗒嗒嗒…嗒嗒嗒嗒…的缝线声顿时在房间里响起,这声音仿佛是动听的音乐,伴着我进入梦乡;这声音载着我们一家人的梦想,透过木格子窗户飘上夜空,飘向远方……
后来,政策放宽了,老百姓可以做一些小买卖了,母亲给我们姐弟几个做的棉大衣,乡亲们都觉得暖和还好看,就找到家里恳求母亲也给自己的家人做一件,做棉衣要比做单衣费工费劲很多,有的乡亲就撂下几块钱的辛苦费,这样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俗约,凡是来做棉衣的都或多或少留下几元钱,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只靠父亲在地里挣的工分难于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到了年底分红的时候还要退给生产队一些钱,母亲靠做棉衣挣下的钱不但填补的家用,还使我家的日子过的宽松了很多。
改革开放了,经商潮席卷全国,村里有头脑的人做起了小买卖,母亲靠自己的本事办起了裁缝学习班,周边村很多大姑娘小媳妇,都愿意跟我母亲来学习裁缝技术,每当腊月农闲的时候,我家里就聚满一批又一批的学员,母亲讲的非常认真,她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讲解,使很多人熟练掌握了裁缝的手艺。
缝纫机成了我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家里的条件好了,孩子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我从小到大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衣服,上高中后,看到同学们穿着从商场买的西装就非常的羡慕,就央求母亲也到商场给我买一身西服穿,母亲一直都没有答应,我不高兴了好几天,当时心想,还不如母亲不会做衣服呢,这样我就能像别人一样到商场买新衣服穿了,没想到,过了几天母亲喊我来试穿新衣服,我一看是一身崭新的西装,我惊讶地急忙穿上,兴奋地转了几圈,不大不小正合适,我抬头眉开眼笑地望着母亲,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原来,聪明的母亲到邻居家借了一身西服,拿到家里琢磨了几天,照着样本给我做了一身,比买的衣服还贴身呢。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都跑到商场买衣服了,因为商场的衣服质优价廉、时尚新颖,缝纫机就渐渐失去了它的利用价值,嗒嗒嗒…嗒嗒嗒嗒…这熟悉的声音响起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母亲也失去了原来的激情,好像一下子突然就变老了,是的!母亲真的老了,成年累月的劳作,使她灵巧的双手变得僵硬、使她满头黑发染上了白霜、使她秀丽的脸颊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搬了几次家,母亲都舍不得抛弃她的宝贝,经常擦拭着,用机油保养着每个部位,就像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有时母亲会掀开盖布无限深情地望着它,仿佛在回忆她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回忆她忙到半夜也不知疲倦的岁月、回忆乡亲们露出的满意的笑容…缝纫机伴随了母亲大半生,从貌美如花的新娘,陪伴到了老态龙钟的老妇人,母亲靠着这台缝纫机缝织着我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嗒嗒嗒”的缝衣声又响了起来,唤回了我的思绪,我回过神来,看见母亲佝偻着身子又伏在了缝纫机前,那陪伴我长大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缝纫机的面板上放着一个针线布箩,布箩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鞋垫,当不再用缝纫机做衣服的时代,母亲继续发挥着缝纫机的利用价值,不停地给我们全家人砸鞋垫,这也许是母亲的一种精神寄托吧!一副副普通的鞋垫里,凝聚着博大深沉的母爱,垫上母亲做的鞋垫,我们的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长远……
2019年7月28日
有几天没有到母亲那里了,这天下班稍早点,走到路口往我家的方向转弯了,突然想起了母亲,就没有犹豫的调了车头往母亲的住处走去……
父母已经吃过了晚饭,看到我来了,母亲就问我吃饭了没有?我忙回应说:我不饿不用管我了,母亲好像没有听见,径直走进了厨房,一会儿工夫母亲喊我吃饭吧,我进了餐厅,饭桌上已经摆好了热好的饭菜……
吃过饭,我走进母亲的卧室,看见她戴着老花镜,坐在缝纫机前,正“嗒嗒嗒”的砸着什么?不一会工夫,母亲拿着一副鞋垫递给了我,说这几天给你砸了一副鞋垫,还差点没砸好,这会儿砸好了你试试合脚不?我接过鞋垫,望了望缝纫机,心头涌出一股酸甜的滋味......
我环顾母亲的房间,地面铺的是木地板,床和衣柜都是现代化的时尚实木家具,液晶电视机正在播放着母亲喜欢看的“帮大哥”节目,洁白的墙面上挂着几幅孙子、外孙的艺术照,整个房间整洁雅致,充满了现代气息。但在房间的一角却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和这些时尚装饰显的有些格格不入。缝纫机虽然老旧了,但擦拭的非常干净,我想,这台缝纫机该和我的年纪差不多大吧?从前,母亲就是用这台缝纫机维持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它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了这台缝纫机,那时的老房子又矮又昏暗,土炕上摆着一张低桌,墙边上放着一个盛衣服的大木箱子,家里就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在土炕边却放着一台缝纫机,这台缝纫机算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了吧!这也许是母亲的嫁妆也许是父母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的吧?这可是母亲的命疙瘩啊!我们小孩子是万万不能随便乱动它的,不用的时候,母亲就用一块花布盖得严严实实的,生怕我们不小心给弄坏了。
母亲既心灵手巧,又吃苦能干,这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她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裁缝。那时的农村人买不起现成的衣服,都是到供销社扯上一块布料,再找裁缝裁剪、做衣裳。母亲裁剪手艺好,又乐于帮助别人,不管村里谁来找她帮忙做衣服,母亲即便再忙,也都不会拒绝的。白天到地里干了一天的农活,到了晚上,要做衣服的乡亲就找到了家里,母亲急忙吃几口饭,收拾好了锅碗,就赶紧给来人量尺寸,量好后,把布料平铺在炕上,用画笔比着尺子在布料上熟练地画着,画好了线再用剪刀将衣服的每个部位一片一片地裁剪出来。有缝纫机的人家,就会把裁好的衣服拿回家自己砸。对不会砸衣服的人家,母亲就在裁好的衣服上写上主人的名字,整齐地码放到炕边上,等有时间了再去砸。就这样,忙的时候一晚上要裁好几身衣服。裁衣服的乡亲们也不着急走,就坐在炕沿上拉起了家常,记忆中,有一种用铁皮卷成的圆筒形的烧水器,我们这儿叫汆子,将汆子里加满了水直接插进炉膛里,这种烧水方法特别的快,再用一大号陶瓷缸沏上浓酽酽的茶叶,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拉着家常,房间里时时响起朗朗的欢笑声……
砸衣服是最费心费劲的活了,等裁衣服的乡亲们都走了,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开始忙碌了,双脚蹬在缝纫机踏板上,用右手拨动一下机头的手轮,随着手轮的转动,双脚轻轻用力,踏板就开始有节奏的上下翻动起来了,嗒嗒嗒…嗒嗒嗒嗒…的缝线声顿时在房间里响起,这声音仿佛是动听的音乐,伴着我进入梦乡;这声音载着我们一家人的梦想,透过木格子窗户飘上夜空,飘向远方……
后来,政策放宽了,老百姓可以做一些小买卖了,母亲给我们姐弟几个做的棉大衣,乡亲们都觉得暖和还好看,就找到家里恳求母亲也给自己的家人做一件,做棉衣要比做单衣费工费劲很多,有的乡亲就撂下几块钱的辛苦费,这样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俗约,凡是来做棉衣的都或多或少留下几元钱,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只靠父亲在地里挣的工分难于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到了年底分红的时候还要退给生产队一些钱,母亲靠做棉衣挣下的钱不但填补的家用,还使我家的日子过的宽松了很多。
改革开放了,经商潮席卷全国,村里有头脑的人做起了小买卖,母亲靠自己的本事办起了裁缝学习班,周边村很多大姑娘小媳妇,都愿意跟我母亲来学习裁缝技术,每当腊月农闲的时候,我家里就聚满一批又一批的学员,母亲讲的非常认真,她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讲解,使很多人熟练掌握了裁缝的手艺。
缝纫机成了我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家里的条件好了,孩子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我从小到大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衣服,上高中后,看到同学们穿着从商场买的西装就非常的羡慕,就央求母亲也到商场给我买一身西服穿,母亲一直都没有答应,我不高兴了好几天,当时心想,还不如母亲不会做衣服呢,这样我就能像别人一样到商场买新衣服穿了,没想到,过了几天母亲喊我来试穿新衣服,我一看是一身崭新的西装,我惊讶地急忙穿上,兴奋地转了几圈,不大不小正合适,我抬头眉开眼笑地望着母亲,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原来,聪明的母亲到邻居家借了一身西服,拿到家里琢磨了几天,照着样本给我做了一身,比买的衣服还贴身呢。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都跑到商场买衣服了,因为商场的衣服质优价廉、时尚新颖,缝纫机就渐渐失去了它的利用价值,嗒嗒嗒…嗒嗒嗒嗒…这熟悉的声音响起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母亲也失去了原来的激情,好像一下子突然就变老了,是的!母亲真的老了,成年累月的劳作,使她灵巧的双手变得僵硬、使她满头黑发染上了白霜、使她秀丽的脸颊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搬了几次家,母亲都舍不得抛弃她的宝贝,经常擦拭着,用机油保养着每个部位,就像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有时母亲会掀开盖布无限深情地望着它,仿佛在回忆她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回忆她忙到半夜也不知疲倦的岁月、回忆乡亲们露出的满意的笑容…缝纫机伴随了母亲大半生,从貌美如花的新娘,陪伴到了老态龙钟的老妇人,母亲靠着这台缝纫机缝织着我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嗒嗒嗒”的缝衣声又响了起来,唤回了我的思绪,我回过神来,看见母亲佝偻着身子又伏在了缝纫机前,那陪伴我长大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缝纫机的面板上放着一个针线布箩,布箩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鞋垫,当不再用缝纫机做衣服的时代,母亲继续发挥着缝纫机的利用价值,不停地给我们全家人砸鞋垫,这也许是母亲的一种精神寄托吧!一副副普通的鞋垫里,凝聚着博大深沉的母爱,垫上母亲做的鞋垫,我们的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长远……
2019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