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四年。
这一年冬天,雪似乎格外的大。
一位男子冒着风雪,穿着并不厚实的斗篷,慢慢走进一处府邸。
“老师他今日可有好转?”
男子在屋外止步,拉住正从屋内出来的书童,低声问道。
书童不作答,只是对他轻轻摇了摇头。
男子闭上双眼,沉默了许久。
“是文昌吗·····”屋里传来孱弱的声音,伴随着的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男子应了一声,急忙向里走去。忽又想起什么,将手里的东西递给书童:“这是我从郎中那里新取的药,文火煎熬一个时辰。一会就端进来吧。”
“文昌······你来了。”屋里的床榻上,一位骨瘦嶙峋的老人睁着双眼向门口张望着。听到门外的响动,几次想要撑起身子,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老师莫动。”男子急急地走向床边,握住老人枯瘦的双手,顺着床沿坐下。
他看着老人一日不如一***色,强忍住泪光,勉强地对老人笑道:“今日我从郎中那里又取了些许药材。听闻这郎中医术高明,等书童一会熬好了药,我就侍奉老师服下,想必定有起色。”
老人闭上双眼摇摇头。
“文昌,我自知时日无多,你不必再为我费神。你陪我说一会话吧。”
窗外的雪依旧下个不停。
“又是一个冬天啊······”
老人凝视着窗外,似乎在回想什么。
他想起那年,他身居高位。无数人想要拜入门下,皆碰壁而归。
直到一年隆冬,孟东野在风雪里赶来。
“退之,今日我定要为你举荐一人。”
纸上寥寥几句。
“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
他看完不禁拍案叫绝,“好诗!好诗!东野,你这次真是为我寻得一人才啊!”
一旁的孟东野笑着,品了一口香茗。“作为犒赏,你不如就将那幅珍藏的汉丹青赠于我。”
“好说!”他转头就命人将那图取来,“一幅画又价值几何。”
孟东野惊异地接过卷轴看着他,“你莫不是·····动了收徒之意?”
“怎么,我不够资格?”
“哈哈哈”,孟东野大笑道:“多少人恳求拜你门下你都一一谢绝,如今只读了他一首诗便要收作弟子,你这脾性真是。”说着,他又端起茶抿了一小口,“你收他为徒也好,这样以后别人问起他来,就说是我引荐之人,我也算有了谈资。”
贞元十四年,名震天下的韩退之,收一籍籍无名之辈为徒。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
雪还是纷纷扬扬地下着,更冷了几分。
老人从回忆里抽身,望向床边人的眼底。
“我还记得那时你患了眼疾,幸好如今已渐渐痊愈了。”
是啊,男子叹息着。
元和六年,张文昌忽患眼疾,几近失明。彼时的韩退之已被贬岭南,自顾尚且不暇,却执意四处为他寻医奔波。后几经辗转,终于求得一良医,医治后终于治愈。这一奔波,就是五年。
“喜君眸子重清明,携手城南历旧游。”
张文昌还记得,复明的那一日,韩退之高兴极了,带着他在那大街小巷里游玩了一整天才尽兴而归。
出则连辔驰,寝则对榻床。
如今,那曾共他策马的青年,再也不复。
“咳咳咳······”病榻上的人又咳了起来,可眼眸却更加清亮。“文昌,扶我坐起来。”
桌上的香炉升起袅袅紫烟,张文昌为他细心掖好了被角,重又坐回一旁。
老人的精神似乎好了许多。
“从前你我就是这样,整日形影不离。”
老人忽然笑了起来。
“那时我们聊诗书,谈古今,时常太过投入,一投入就忘记吃饭。这一饿,就是一天。”
“那时你批评我,告诉我写文章,要为后世着想。”
“有一次你我分别,我日日都在门外盼望你早日归来,我们再一同畅饮。”
“还记得那城东的桂花酿吗,你总说那里的酒更醇香。”
“······多想再陪你饮一回。”
搜穷古今书,事事相酌商。有花必同寻,有月必同望。
他顿了顿。
“时间真是太快,一转眼间,你我都老了。”
“文昌”,他忽然握住了他的双手。
“我走之后,你切莫挂念。尽自己毕身所学,再为后世留些什么吧。”
······
“我们这些人,再百无一用,总归还是应该做些什么的。”
······
声音渐渐弱了下去,窗外的风声就显得格外刺耳。
“这生死,原不过······就是梦一场。”
香炉终于燃尽了。
一旁的人早已泪流满面。
“略无相知人,黯如雾中行。北游偶逢公,盛语相称明。”
泪眼朦胧里,他又梦到了昔年。
“子岂知我情?”
“只应君自知”
长庆四年冬,一代文宗韩愈病逝,其弟子张籍哀恸不已,为其写下千字长诗《祭退之》悼念,全诗字字血,声声泪,使人不忍卒读。
六年后,张籍去世。
史称“韩张”。
这一年冬天,雪似乎格外的大。
一位男子冒着风雪,穿着并不厚实的斗篷,慢慢走进一处府邸。
“老师他今日可有好转?”
男子在屋外止步,拉住正从屋内出来的书童,低声问道。
书童不作答,只是对他轻轻摇了摇头。
男子闭上双眼,沉默了许久。
“是文昌吗·····”屋里传来孱弱的声音,伴随着的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男子应了一声,急忙向里走去。忽又想起什么,将手里的东西递给书童:“这是我从郎中那里新取的药,文火煎熬一个时辰。一会就端进来吧。”
“文昌······你来了。”屋里的床榻上,一位骨瘦嶙峋的老人睁着双眼向门口张望着。听到门外的响动,几次想要撑起身子,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老师莫动。”男子急急地走向床边,握住老人枯瘦的双手,顺着床沿坐下。
他看着老人一日不如一***色,强忍住泪光,勉强地对老人笑道:“今日我从郎中那里又取了些许药材。听闻这郎中医术高明,等书童一会熬好了药,我就侍奉老师服下,想必定有起色。”
老人闭上双眼摇摇头。
“文昌,我自知时日无多,你不必再为我费神。你陪我说一会话吧。”
窗外的雪依旧下个不停。
“又是一个冬天啊······”
老人凝视着窗外,似乎在回想什么。
他想起那年,他身居高位。无数人想要拜入门下,皆碰壁而归。
直到一年隆冬,孟东野在风雪里赶来。
“退之,今日我定要为你举荐一人。”
纸上寥寥几句。
“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
他看完不禁拍案叫绝,“好诗!好诗!东野,你这次真是为我寻得一人才啊!”
一旁的孟东野笑着,品了一口香茗。“作为犒赏,你不如就将那幅珍藏的汉丹青赠于我。”
“好说!”他转头就命人将那图取来,“一幅画又价值几何。”
孟东野惊异地接过卷轴看着他,“你莫不是·····动了收徒之意?”
“怎么,我不够资格?”
“哈哈哈”,孟东野大笑道:“多少人恳求拜你门下你都一一谢绝,如今只读了他一首诗便要收作弟子,你这脾性真是。”说着,他又端起茶抿了一小口,“你收他为徒也好,这样以后别人问起他来,就说是我引荐之人,我也算有了谈资。”
贞元十四年,名震天下的韩退之,收一籍籍无名之辈为徒。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
雪还是纷纷扬扬地下着,更冷了几分。
老人从回忆里抽身,望向床边人的眼底。
“我还记得那时你患了眼疾,幸好如今已渐渐痊愈了。”
是啊,男子叹息着。
元和六年,张文昌忽患眼疾,几近失明。彼时的韩退之已被贬岭南,自顾尚且不暇,却执意四处为他寻医奔波。后几经辗转,终于求得一良医,医治后终于治愈。这一奔波,就是五年。
“喜君眸子重清明,携手城南历旧游。”
张文昌还记得,复明的那一日,韩退之高兴极了,带着他在那大街小巷里游玩了一整天才尽兴而归。
出则连辔驰,寝则对榻床。
如今,那曾共他策马的青年,再也不复。
“咳咳咳······”病榻上的人又咳了起来,可眼眸却更加清亮。“文昌,扶我坐起来。”
桌上的香炉升起袅袅紫烟,张文昌为他细心掖好了被角,重又坐回一旁。
老人的精神似乎好了许多。
“从前你我就是这样,整日形影不离。”
老人忽然笑了起来。
“那时我们聊诗书,谈古今,时常太过投入,一投入就忘记吃饭。这一饿,就是一天。”
“那时你批评我,告诉我写文章,要为后世着想。”
“有一次你我分别,我日日都在门外盼望你早日归来,我们再一同畅饮。”
“还记得那城东的桂花酿吗,你总说那里的酒更醇香。”
“······多想再陪你饮一回。”
搜穷古今书,事事相酌商。有花必同寻,有月必同望。
他顿了顿。
“时间真是太快,一转眼间,你我都老了。”
“文昌”,他忽然握住了他的双手。
“我走之后,你切莫挂念。尽自己毕身所学,再为后世留些什么吧。”
······
“我们这些人,再百无一用,总归还是应该做些什么的。”
······
声音渐渐弱了下去,窗外的风声就显得格外刺耳。
“这生死,原不过······就是梦一场。”
香炉终于燃尽了。
一旁的人早已泪流满面。
“略无相知人,黯如雾中行。北游偶逢公,盛语相称明。”
泪眼朦胧里,他又梦到了昔年。
“子岂知我情?”
“只应君自知”
长庆四年冬,一代文宗韩愈病逝,其弟子张籍哀恸不已,为其写下千字长诗《祭退之》悼念,全诗字字血,声声泪,使人不忍卒读。
六年后,张籍去世。
史称“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