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个别大一大二的同学所反映城南建筑物少的问题,我想我应该有必要去全解一下《印象徐工》的创作由来与思想。
《印象徐工》的创作 源于今年2013届毕业的众多好友,面临毕业,更多的是伤感,然而对于徐工却只是几张照片和一张毕业照,彼此之间也没有留下更多的回忆。毕业后的今年七月,从苏南游玩回来,设想着创作一套关于徐工记忆的明信片,送给已毕业的朋友(而非真正的去发行)。
今年九月,借助帮朋友办理就业协议书,再次回到徐工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景物产生共鸣的情感,然而却都是陌生的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徐工的校园里,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实物, 或许别人看中的更多的是一个个雄伟的建筑物,而我看中的却是一个个能让我们感动的瞬间,让我能表达我自己的那份情感。。。
整套《印象徐工》采用黑白灰的主色调(我是黑白控),排版则是采用个人喜欢的书籍装帧设计的排版,而非最俗的整幅照片 ,如果你不是很理解,那我很欣慰,如果你理解,那我很荣幸。或许更多大三以上的同学才会明白,更多已毕业的朋友体会更深刻。

这一张,“这一刻,所有的喧嚣都静止,让我们聆听时间经过的转站”。源于毕业后第一次踏入徐工,瞬间脑海中浮现大一时自己来报道的场景,这一刻,所有的喧嚣都静止了,时间经过的转站。曾经是从高中转向了大学, 而如今却是从大学转向了另外的一个站台——社会。站在徐州工程学院这几个字的面前,只想静静的回味曾经与现在 。

这一张,在中心的篮球场,“大学的时候,我们渴望自由:当真正离开时,又渴望被它永远的束缚”。再次去中心,看到好多同学在上体育课,或许那就是自由,小图采用的是近虚远实的拍摄,模拟我们在大学时渴望有一天离开学校,走上社会,那只是一个虚幻的铁窗。然而大图采用的是近实远虚,如今的自己就像站在铁窗前看待曾经的那个大学,只是这道虚幻的铁窗变成了如今的事实。。真正的离开时才发现,渴望永远的留在学校。

此张,“用四年的时间,换一个心底永恒的回忆”。看到中心的这个大门,想到的更多的是我已离开,回想到的更多的是这四年的点滴,但只能成为了记忆。。。“熟悉的城南,陌生的路,如今迷茫的南与北”。在中心看到城南路这三个字,倍感亲切,城南校区,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 而如今在中心,这个新校,却是陌生的路,分不清南与北。也犹如此时的自己,毕业了,面临陌生的路,如今却很迷茫,分不清南与北
第一次见到中心的逸夫图书馆,那么的雄伟,却宁静的处在那里,这份宁静,或许只有学校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如今只能变为曾经,与如今这个社会的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 。

“总想逃避这个世界,或许只有这里,思想才不被束缚”。习惯了在艺术学院学习的日子,想你所想,画你所画,追求你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就怕你不敢想。思想从来都不会被束缚,而如今这个社会,更多的是束缚你的思想,更多的是循规蹈矩。

曦园,我想更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吧。“铭记那纯真的年华”“在大学,我们的心底,常常会被某个名字牵动”。大学,那纯真的年代,只是单纯的爱与被爱,常常会有某个名字牵动着你,或许有的已走过四年。然而,如今的社会,爱情又是什么呢?或许更多的不是碍于被爱。铭记那纯真的年华,那心底深处的那个名字。

这一张,我想大三以上的同学才会真正记得,我们曾经的那个蓝与白的活动板房(俗称:平房)。如今已经变成草坪和停车场,但我每次的经过,脑海中都会浮现 那蓝与白的结构,那里我们经历了多少次的四六级,每次的活动联谊、联欢,又有多少人是在这里欢乐的度过,还有那份直接可以从窗户跳进跳出的大学课程,我们所谓的书生(声)。夏天时解暑的宝贝圣地,如今只剩下它孤零零的处在草丛里。
“原来园”三个字,真正的看到,或许只有这里,毕业后才真正进去过一次。总是幻想着,让时间暂停,回到四年前的今天,这大学的生活就会过的比现在更珍惜。这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了。
或许,水房,永远是女生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说好一起去的地方,最后只剩下对它的初想”。这个。。。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能产生共鸣,对于男生而言,能打一次水,真的是比抄作业还难,多少次的相约一同前往,最有却只剩下对它的最初的幻想。

离开原来园时,突然的发现这座古老的配电室,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我们又是有多少次的擦肩而过,然而,又会有多少人真正回眸一下,更多的是它面前的那条鹅卵石小道,岁月的沧桑,只留下走过的痕迹。
走到五号楼前,还记得最早的时候这里住着的却是男生,如今却是男生向往的圣地,每个盛夏,楼下总会有很多男生,难道他们仅仅是为了向往这里的空调。。。不言而喻。
这张记忆里在城南上过课的教室,中午的时候去的,这张座椅还是自己曾经坐过的,靠南墙的倒数第二排。走进教室,寂静的时光中没有纷扰。。。或许只有自己安然的记忆力才日暮温凉。。。又在幻想着能走进大学教室,真真正正的上一堂课,不再逃课,不再睡觉,不在玩手机,不再调侃老师。。
最后一张 想了好久,制作一个“笔迹” ,大量留白,只想让自己的朋友留下他们自己的笔迹,因为这里,你不仅仅是一个人

整套背面“only designed the right people”只为真正懂得的人而设计。“一切随心,用心去感悟空间(生活)”是自己真实的出发点。
《印象徐工》的创作 源于今年2013届毕业的众多好友,面临毕业,更多的是伤感,然而对于徐工却只是几张照片和一张毕业照,彼此之间也没有留下更多的回忆。毕业后的今年七月,从苏南游玩回来,设想着创作一套关于徐工记忆的明信片,送给已毕业的朋友(而非真正的去发行)。
今年九月,借助帮朋友办理就业协议书,再次回到徐工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景物产生共鸣的情感,然而却都是陌生的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徐工的校园里,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实物, 或许别人看中的更多的是一个个雄伟的建筑物,而我看中的却是一个个能让我们感动的瞬间,让我能表达我自己的那份情感。。。
整套《印象徐工》采用黑白灰的主色调(我是黑白控),排版则是采用个人喜欢的书籍装帧设计的排版,而非最俗的整幅照片 ,如果你不是很理解,那我很欣慰,如果你理解,那我很荣幸。或许更多大三以上的同学才会明白,更多已毕业的朋友体会更深刻。

这一张,“这一刻,所有的喧嚣都静止,让我们聆听时间经过的转站”。源于毕业后第一次踏入徐工,瞬间脑海中浮现大一时自己来报道的场景,这一刻,所有的喧嚣都静止了,时间经过的转站。曾经是从高中转向了大学, 而如今却是从大学转向了另外的一个站台——社会。站在徐州工程学院这几个字的面前,只想静静的回味曾经与现在 。

这一张,在中心的篮球场,“大学的时候,我们渴望自由:当真正离开时,又渴望被它永远的束缚”。再次去中心,看到好多同学在上体育课,或许那就是自由,小图采用的是近虚远实的拍摄,模拟我们在大学时渴望有一天离开学校,走上社会,那只是一个虚幻的铁窗。然而大图采用的是近实远虚,如今的自己就像站在铁窗前看待曾经的那个大学,只是这道虚幻的铁窗变成了如今的事实。。真正的离开时才发现,渴望永远的留在学校。

此张,“用四年的时间,换一个心底永恒的回忆”。看到中心的这个大门,想到的更多的是我已离开,回想到的更多的是这四年的点滴,但只能成为了记忆。。。“熟悉的城南,陌生的路,如今迷茫的南与北”。在中心看到城南路这三个字,倍感亲切,城南校区,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 而如今在中心,这个新校,却是陌生的路,分不清南与北。也犹如此时的自己,毕业了,面临陌生的路,如今却很迷茫,分不清南与北

第一次见到中心的逸夫图书馆,那么的雄伟,却宁静的处在那里,这份宁静,或许只有学校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如今只能变为曾经,与如今这个社会的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 。

“总想逃避这个世界,或许只有这里,思想才不被束缚”。习惯了在艺术学院学习的日子,想你所想,画你所画,追求你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就怕你不敢想。思想从来都不会被束缚,而如今这个社会,更多的是束缚你的思想,更多的是循规蹈矩。

曦园,我想更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吧。“铭记那纯真的年华”“在大学,我们的心底,常常会被某个名字牵动”。大学,那纯真的年代,只是单纯的爱与被爱,常常会有某个名字牵动着你,或许有的已走过四年。然而,如今的社会,爱情又是什么呢?或许更多的不是碍于被爱。铭记那纯真的年华,那心底深处的那个名字。

这一张,我想大三以上的同学才会真正记得,我们曾经的那个蓝与白的活动板房(俗称:平房)。如今已经变成草坪和停车场,但我每次的经过,脑海中都会浮现 那蓝与白的结构,那里我们经历了多少次的四六级,每次的活动联谊、联欢,又有多少人是在这里欢乐的度过,还有那份直接可以从窗户跳进跳出的大学课程,我们所谓的书生(声)。夏天时解暑的宝贝圣地,如今只剩下它孤零零的处在草丛里。

“原来园”三个字,真正的看到,或许只有这里,毕业后才真正进去过一次。总是幻想着,让时间暂停,回到四年前的今天,这大学的生活就会过的比现在更珍惜。这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了。

或许,水房,永远是女生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说好一起去的地方,最后只剩下对它的初想”。这个。。。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能产生共鸣,对于男生而言,能打一次水,真的是比抄作业还难,多少次的相约一同前往,最有却只剩下对它的最初的幻想。

离开原来园时,突然的发现这座古老的配电室,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我们又是有多少次的擦肩而过,然而,又会有多少人真正回眸一下,更多的是它面前的那条鹅卵石小道,岁月的沧桑,只留下走过的痕迹。

走到五号楼前,还记得最早的时候这里住着的却是男生,如今却是男生向往的圣地,每个盛夏,楼下总会有很多男生,难道他们仅仅是为了向往这里的空调。。。不言而喻。

这张记忆里在城南上过课的教室,中午的时候去的,这张座椅还是自己曾经坐过的,靠南墙的倒数第二排。走进教室,寂静的时光中没有纷扰。。。或许只有自己安然的记忆力才日暮温凉。。。又在幻想着能走进大学教室,真真正正的上一堂课,不再逃课,不再睡觉,不在玩手机,不再调侃老师。。

最后一张 想了好久,制作一个“笔迹” ,大量留白,只想让自己的朋友留下他们自己的笔迹,因为这里,你不仅仅是一个人

整套背面“only designed the right people”只为真正懂得的人而设计。“一切随心,用心去感悟空间(生活)”是自己真实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