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买了第一台亚克力的i3打印机开始了我的折腾,最开始是打印一些乱七八糟的小东西,后来学着自己设计东西打印,赶上了个好时间,开始打印车上用的一些小东西,赚点钱,为了提高效率,后来自己买壳子和零件,组了一台UM2加高版,继续打印,但因为材料原因慢慢的发现满足不了需要,又买了雕刻机,自己又DIY了一个小数控车床用别的材料加工了,打印机就不怎么用了,把UM2给卖了,I3也让我改成了线轨的十字轴结构,但因为型材做的,总是调不好,Z轴总是不顺,后来又改回了型材版的线轨i3,但平台下还是圆轨,后来又买了一个光固化玩,玩一段时间觉得太麻烦了,虽然光固化精度高,但是切片和后期处理太麻烦,打印速度也没快多少,于是就一直吃灰,好在体积不大,放角落里就可以了

i3这样的结构太占地方了,没法放,在家里吃灰了二年多,我的车床也是数控了,配合雕刻机也能完成大部分的小件生产,3D打印更是没地放了,扔了可惜,卖还不值线,正好去年给单位做牌匾剩下了一些铝塑板,4mm双面的,感觉强度够,于是开始设计壳子,再改一下,

这几年学会了简单的SW画图,做这种方方正正的结构还可以,就是在多个零件配合画图时总出现配合出错的问题,好不容易完成了设计

开始拆解

原则是不再花钱投入,最大号的线轨也是以前在别的机器上拆的,做为Z轴用


材料一共有240*37cm两块,我的雕刻机是30cm*40cm的幅面,所以壳子总尺寸在30*30*40以下,最终尺寸是30*30*38cm,大小还算可以,放在家里也不碍事

因为壳子的体积限制了成型尺寸,重新改下固件刷进去,通过笔记本的尺寸可以看到打印机尺寸,笔记本是T430,打印机成型尺寸11.5*13.5*17cm,打小东西可以了,原来是20*20*20的,从来也没打过那么大的东西,我能接受的是打印10小时以内

各种理线


原计划做近程挤出的,但是太占地方,只好用远程,不然打印尺寸更小

打印的耗材架
设计是双Z轴电机,但因为有一个丝杆电机的毕杆有点弯,在同步运行时总是卡住,后来发现一个电机也可以顺畅运行,就拆掉了一个


家里随便找个地方放那里也不难看
但是这种结构国为X轴电机的原因,成型尺寸太小了,挺床是21*21的,成型才11.5*13.5,不过大热床放在小机器里还挺好看,下一点打算用业余时间再设计一个这个尺寸的十字轴结构,应该成型尺寸还能大一点,不过那是在一个月或两个月之后了,毕竟现在上班了,不能再隔离了,老本不够吃的啊

i3这样的结构太占地方了,没法放,在家里吃灰了二年多,我的车床也是数控了,配合雕刻机也能完成大部分的小件生产,3D打印更是没地放了,扔了可惜,卖还不值线,正好去年给单位做牌匾剩下了一些铝塑板,4mm双面的,感觉强度够,于是开始设计壳子,再改一下,

这几年学会了简单的SW画图,做这种方方正正的结构还可以,就是在多个零件配合画图时总出现配合出错的问题,好不容易完成了设计

开始拆解

原则是不再花钱投入,最大号的线轨也是以前在别的机器上拆的,做为Z轴用


材料一共有240*37cm两块,我的雕刻机是30cm*40cm的幅面,所以壳子总尺寸在30*30*40以下,最终尺寸是30*30*38cm,大小还算可以,放在家里也不碍事

因为壳子的体积限制了成型尺寸,重新改下固件刷进去,通过笔记本的尺寸可以看到打印机尺寸,笔记本是T430,打印机成型尺寸11.5*13.5*17cm,打小东西可以了,原来是20*20*20的,从来也没打过那么大的东西,我能接受的是打印10小时以内

各种理线


原计划做近程挤出的,但是太占地方,只好用远程,不然打印尺寸更小

打印的耗材架
设计是双Z轴电机,但因为有一个丝杆电机的毕杆有点弯,在同步运行时总是卡住,后来发现一个电机也可以顺畅运行,就拆掉了一个


家里随便找个地方放那里也不难看
但是这种结构国为X轴电机的原因,成型尺寸太小了,挺床是21*21的,成型才11.5*13.5,不过大热床放在小机器里还挺好看,下一点打算用业余时间再设计一个这个尺寸的十字轴结构,应该成型尺寸还能大一点,不过那是在一个月或两个月之后了,毕竟现在上班了,不能再隔离了,老本不够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