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吧 关注:139贴子:766
  • 0回复贴,共1

语鸿藏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冷”版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iaoququ谦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简称《钢》)的版本,熟知的是梅益先生翻译的“人民文学”版及其最早的新知书店版。资料显示,梅益先生是从1939年开始翻译这部著作的,1942年由新知书店出版。而这里要说的这第一种“冷”版本,就是新知书店版的再版本,而此时新知书店已并入三联书店,所以也可称之为《钢》的“三联版”。

(“三联版”和“新知版”外观很相似。)
据此版书后梅益写的《再版后记》中介绍,他最初的翻译是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由于英译本存在大量的删节和佚误,他又根据日译本及俄文原版做了大量的补充。又因为当时的翻译工作正值抗战过程中,翻译的文字未能认真校阅,因此几年之后才有了这个再版本。建国之后,梅译本《钢》多次再版,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人民文学版的,不知是否又有修订,但最明显的是,插图是不一样的。故此,《钢》的“三联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般我们以为,梅译的上海新知版《钢》是最早的中译本。但实际上,在这之前,至少还有一种中译本,是由段洛夫,陈非璜翻译的。1937年此版《钢》由上海潮锋出版社出版,比梅译本早了五年。此后,潮锋出版社于1949年8月又出一种新译本,由冯驺翻译。这就是我要解释的第二种《钢》的“冷”版本。
在出版时间看,这版《钢》已在梅译本之后了。不过,段洛夫、陈非璜的译本不够完整,原著为两部十八章,该译本只译出了第一部的1-9章。他所依据的是日译本,而日译本依据的是英译本,日文译者与英文译者均不详,经过几分转译,在对原文的理解上,很容易发生偏移。
1949年潮锋版的译者冯驺,对这个译本的评价非常苛刻,说它“生硬不能卒读,错误不一而足,译文最重要的信达雅三点几乎没有一点曾经做到,译者的中文根底不行,不客气的说,简直连初步的文法知识都没有,译文的每一段差不多都可能被送进文章医院去,这样的版本是早就应该自动销毁了。”但是冯驺还有下面一句话:”自然,我并不想拼命得打倒别人来抬高自己,事实上,对于这最初的译本中的一部分优点,我还是尽量的保存着它,特别是在人名和地名方面,我差不多完全采用了最初版本中所用的,丝毫没有更改,这使我在翻译时,省力不少。”
冯驺的中译本,1949年4月付排,1949年8月出版,印数为2000册。虽然都在上海,但看此书的译后记,仿佛他对梅益的译本一无所知,显然也未曾参考梅译本。
冯驺译本
对比两个译本,首先人名的翻译差距很大,比如保尔柯察金译成了巴瓦尔可却金,冬利亚译成特里亚等等。。其次,就是译文多有不同。就连最著名的一段也有些许差异一一“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而冯驺译的却多了两个字一一自由。“世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作的斗争。”


IP属地:天津1楼2020-02-16 13: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