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奥里加没有机会上学,但天生一副好嗓子。她喜欢唱民歌——捷克民歌,乌克兰民歌和俄罗斯民歌。冬夜,母亲手里缝制着什么,口中哼唱起来,音色浑朴甜美。两个姐姐也跟着唱。小弟柯里亚坐在长凳上,凝视着妈妈。她一唱歌,人也仿佛变了样,瘦削的面孔容光焕发,眼睛也大了,亮闪闪了。
不知不觉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熟知并喜爱上不少优美的民歌,接受了最初的音乐熏陶。后来他不仅爱听爱唱,会拉手风琴会弹吉他,而且通过钻研,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这甚至直接反映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创作上。
有人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其性格始终不变、没有发展。其实这样评断有失偏颇,似乎意在贬责。
擅自从一支部队转到另一支部队去的战士保尔,和强忍剧痛、坚持徒步参加演习的政委保尔,当然是同一个人物,但性格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吗?看到丽塔家中出现一名年轻的军人便找个借口离去、随后得知那是丽塔的哥哥却仍固执地“把联系着双方的那条线掐断”的保尔,和后来与丽塔意外重逢时真诚地说出“无论如何,我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要多得多”的那个保尔,当然也是同一个人物,但性格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吗?答案都应该是明摆着的。
作家不仅以生动的情节直接描写了这种变化和差异,还别出心裁,以五次出现拉手风琴的场面来刻画性格、揭示其变化与发展。

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人文中心)展品
第一次。
那是个令人舒心的夏夜。保尔虽然干着一份苦活、累活,毕竟年龄还小,阅历不多,对生活,对未来抱有天真的朦胧的幻想。何况,疲幕劳之后总需要调剂、放松。恬静的夜晚,花香浓郁,空气微颤,星星在尘深邃的天空闪烁,宛如萤火虫。此时,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保尔家旁边簇的原木堆上,说笑逗乐。尔I保尔拉手风琴了。“灵活的手指一触摸到键盘,便迅捷地自上而尼交下滑过。低音一声鸣响,随即奏出欢快嘹亮的旋律。”薯尽管在上学和做工的过程中,已经初尝人生的艰辛苦涩,保尔拉琴时仍然“充满激情”——甩掉烦恼,撇开愁苦,“生活在世界上有多么美好!”
接着是邻家石匠的女儿洛奇卡亮出女中音唱起来,圆润悦耳。
然后,在伙伴们的要求下,保尔缓缓启合风箱,手指轻柔地来回移动,拉出一首“大家熟知的家乡小调”。“年轻人响亮的歌声传向遥远的树林。”
虽然受过委屈,遭过打骂,也窥见了“生活的底层,那里的霉烂味和泥沼的恶臭扑面而来,”保尔依旧渴望着“一个未知的全新的世界。”
如果说作品的开头叙述“撒烟末”和“发大水”事件,显示了主人公性格中倔强、坚忍与反抗的一面,那么此刻的琴声传达给读者的该是另一面:纯朴、乐观与随和。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初的音乐细胞是母亲遗传给他的。
第二次。
保尔参加红军部队,“转战祖国各地已有一年”。他“身强力壮”,“在艰难困苦中长大成人了。纵然体格、外表如此,然而心智、思想充分成熟了吗?未必。·8他求战心切,急于从普济列夫斯基团转到布琼尼的骑兵第一集团军去,因为那里“肯定要打大仗、恶仗,轰轰烈烈”。得不到支持,挨了批评,他便擅自跑了,心里这样想:“我又不是开小差,溜到后方去”
现实生活中,当时这样思索、这样行动的战士有数十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在其中,他是和十多个人一齐“换个地方”的。然而,他并未简单地把自己的“走法”挪移给保尔。他似乎随意,其实是精心设计了部队生活中的热烈场面。
“在学校旁边的土丘上,一群骑兵聚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子。在载运机枪的大车的尾部,坐着布琼尼部队一个健壮的骑兵。”
他拉手风琴。“手风琴不合节拍、断断续续地轰响。.一个穿着肥大的红色马裤的英武骑兵在圆圈里跳着狂热的戈巴克舞,他的步法也是错乱的。”
“村里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爬上大车,攀上篱笆墙,兴致勃勃地看战士们欢快地跳舞。”
纵然大家兴奋得吆喝着鼓励,“但是手风琴手那粗大的手指能够扳弯马蹄铁,按起琴键来却不大灵活。”
战友们不由怀念起一位已经牺牲的伙伴一既是骑兵连的排头兵又是优秀手风琴手的阿法纳西。
好,衬垫已毕,主角登场。
保尔挤进圈子,“把手放在手风琴的风箱上。手风琴哑了……”
“给我,我试一下。”
读者心中有底,看来保尔要露一手,而且肯定出手不凡。这是他的强项嘛。
果不其然。他“以习惯的姿势把手风琴搁到膝盖上。然后,他使劲儿一拉,波浪式的风箱跟扇子似的张开,手指在琴键上灵活地滑过,立刻奏出了欢快的舞曲。”
“托普塔洛(舞者)随着熟悉的旋律跳了起来。如同飞鸟展翅,他扬起双手绕着圈子,做着各种花哨的动作,豪放地拍打皮靴筒、膝盖、后脑勺、前额,又用手掌把靴底拍得震天响,最后是拍打大张着的嘴巴。
“手风琴以起伏不断的声浪为他鼓劲,以热情奔放的旋律催促他。于是,托普塔洛顺着圆圈,跟陀螺似地飞快旋转起来,双腿交替着伸直缩回,同时气喘吁吁地吆喝:
“嗨,哈!嗨,哈!”
作家一再以音乐来显示性格、塑造人物、发展故事,可谓高妙。
第三次。
保尔的命运是曲折的。他在战斗中常负伤,而且伤得不轻。于是他再三思索,对人生的价值领悟渐深。
当又一次死里逃生,来到烈士墓地时,保尔触景生情,因情而思,因思而阐发了一段名言,映射得全书愈加光华亮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者是否注意到,几乎紧接其后,保尔要离家去继续干他的革命。母亲依依不舍,他好言劝慰,后来说:
“妈妈,我们干吗把分别弄得这样不愉快呢?给我手风琴吧,久没拉了。”
他奏出崭新的曲调,使母亲感到惊讶。
惊讶什么呢?
以下百把字,便是通过琴声,描绘了心声:“他的演奏跟以前不同了。没有浮躁和飘忽不定的音调,没有花哨而狂放不羁的节奏,也没有曾使他闻名全城的那种令人如痴如醉的亢奋旋律。如今,他的琴声是那么和诸有力,而且显得深沉多了。”
对于前面的那段名言,这是不是绝妙的背景音乐?
实际上刻画的是主人公的性格精神,表明他在人生之旅走过程后的成熟。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非使用最高级的字眼,而仅仅是“显得深沉多了。”从全局来看,主人公的人生之旅还长着呢
这次,手风琴是保尔为母亲拉的。通过音乐,母子实现了心灵上的交流。
第四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3章末尾,在庆贺两个好友塔莉娅和奥库涅夫结合的晚上,保尔拉手风琴了。
屋子里响起清亮悦耳的旋律和雄浑低沉的和声。这天晚上,保尔演奏得格外精彩。等到大高个的潘克拉托夫出人意料地跳起舞来,
保尔更是忘却一切,手风琴也舍弃时髦的风格,如同烈火冲天一般,昂扬奔放地奏响起来。”
在一对好友结合的喜庆场合,自然应该演奏得昂扬、奔放精彩。
同时,这也是年轻战友们的一次并无吃喝的快乐聚会“手风琴声描绘着往事描绘着战火纷飞的岁月,又赞美今天的友谊、斗争和欢乐。”
手风琴手的心情、个陛,在对种种经历的回顾中鲜明地星露。
看来,此处作者有意掀起一个欢悦的高潮,因为后面要描述主人公更为艰辛的人生。保尔将会全身瘫痪,将会双目失明,“体力几乎全部丧失”,“所剩的仅仅是不熄灭的青春活力”。他将在特别困厄的条件下创造一种特别的人生辉煌。这时,保尔不能单单拉琴,必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是手风琴转到了别人手里——
“有一个人随着乐曲,旋风般地跳起狂热的切乔特卡舞。这个人并非别人,正是保尔·柯察金。他跺着脚,跳得如痴如醉。”
最后一句,石破天惊,令人心头为之一震:
“这是他一生中第三回、也是最后一回狂舞。”
第五次。
保尔已来到边境小镇别列兹多夫。“他身兼二职,既是第二军训营政委,又担任着刚成立的共青团区委会的代理书记。”
八个月前,铁路工厂团委让保尔作为团组织的负责人,和150名抢修队员一起,赶往各车站,争分夺秒,清除残破不堪的车厢,修复石头水塔,修补炸坏的水箱。他是电工,不精通钳工技术,但为了医治战争造成的创伤,也硬是握住扳手,“拧紧了不止一千个螺帽。”入冬之前,正患重感冒的保尔又和本区的共青团员们一起,浸在冰冷的河水中,抢救出大批原木。这使他旧病复发——急性风湿病折磨了他两个月。他被确认为丧失劳动能力。母亲用各种土办法,治他那两条肿胀的腿。他扔开拐棍,再进省城,要求工作,终于来到了别列兹多夫。
“保尔每天一下马,就走向办公室,一离开办公桌,就赶往训练新兵的操场,还要去俱乐部,去学校,还要参加两三个会议。到了夜晚,他骑马挎枪,厉声喝问:‘站住!什么人?’还得细听,有没有车轮声,是不是越境走私者的大车。”同时,作为基层团于部,保尔还付出大量心血,在当地培育“第一批共产主义运动的幼芽”。
“在各村的晚会上,在街头巷尾,手风琴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作用。手风琴使保尔成了大伙儿的‘自家人’。不少农村小伙子正是在美妙琴声的引导下,走上了入团的道路。保尔的手风琴时而奏出快速的进行曲,热烈而扣人心弦,时而奏出优美的乌克兰民歌,柔和而情深意切。大家昕着琴声,也听着手风琴手的讲话——他过去是工人,如今成了军训营政委和共青团书记。年轻政委的话音与琴声,和谐地回荡在人们的心头。”
至此,手风琴已不仅是抒发情感、昭示个性的乐器,而且成了开启心扉、提高觉悟的奇妙钥匙。如果第三次拉响手风琴,显示了思想品性的升华,人生跃向高远纯美的境界,那么这第五次的琴声所表露的,却是身在人间、脚踏实地、奋斗不止的风采。
纵观五次对保尔拉手风琴的描绘,心理和性格的逐步嬗变发展,不但角度更迭,层次分明,而且有声有色,光彩熠熠,直至达到了服务于壮丽事业的、决非孤芳自赏可比的这么一种人琴合一的极致。
保尔的琴声、心声,显然又是与俄罗斯、乌克兰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
不知不觉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熟知并喜爱上不少优美的民歌,接受了最初的音乐熏陶。后来他不仅爱听爱唱,会拉手风琴会弹吉他,而且通过钻研,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这甚至直接反映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创作上。
有人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其性格始终不变、没有发展。其实这样评断有失偏颇,似乎意在贬责。
擅自从一支部队转到另一支部队去的战士保尔,和强忍剧痛、坚持徒步参加演习的政委保尔,当然是同一个人物,但性格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吗?看到丽塔家中出现一名年轻的军人便找个借口离去、随后得知那是丽塔的哥哥却仍固执地“把联系着双方的那条线掐断”的保尔,和后来与丽塔意外重逢时真诚地说出“无论如何,我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要多得多”的那个保尔,当然也是同一个人物,但性格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吗?答案都应该是明摆着的。
作家不仅以生动的情节直接描写了这种变化和差异,还别出心裁,以五次出现拉手风琴的场面来刻画性格、揭示其变化与发展。

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人文中心)展品
第一次。
那是个令人舒心的夏夜。保尔虽然干着一份苦活、累活,毕竟年龄还小,阅历不多,对生活,对未来抱有天真的朦胧的幻想。何况,疲幕劳之后总需要调剂、放松。恬静的夜晚,花香浓郁,空气微颤,星星在尘深邃的天空闪烁,宛如萤火虫。此时,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保尔家旁边簇的原木堆上,说笑逗乐。尔I保尔拉手风琴了。“灵活的手指一触摸到键盘,便迅捷地自上而尼交下滑过。低音一声鸣响,随即奏出欢快嘹亮的旋律。”薯尽管在上学和做工的过程中,已经初尝人生的艰辛苦涩,保尔拉琴时仍然“充满激情”——甩掉烦恼,撇开愁苦,“生活在世界上有多么美好!”
接着是邻家石匠的女儿洛奇卡亮出女中音唱起来,圆润悦耳。
然后,在伙伴们的要求下,保尔缓缓启合风箱,手指轻柔地来回移动,拉出一首“大家熟知的家乡小调”。“年轻人响亮的歌声传向遥远的树林。”
虽然受过委屈,遭过打骂,也窥见了“生活的底层,那里的霉烂味和泥沼的恶臭扑面而来,”保尔依旧渴望着“一个未知的全新的世界。”
如果说作品的开头叙述“撒烟末”和“发大水”事件,显示了主人公性格中倔强、坚忍与反抗的一面,那么此刻的琴声传达给读者的该是另一面:纯朴、乐观与随和。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初的音乐细胞是母亲遗传给他的。
第二次。
保尔参加红军部队,“转战祖国各地已有一年”。他“身强力壮”,“在艰难困苦中长大成人了。纵然体格、外表如此,然而心智、思想充分成熟了吗?未必。·8他求战心切,急于从普济列夫斯基团转到布琼尼的骑兵第一集团军去,因为那里“肯定要打大仗、恶仗,轰轰烈烈”。得不到支持,挨了批评,他便擅自跑了,心里这样想:“我又不是开小差,溜到后方去”
现实生活中,当时这样思索、这样行动的战士有数十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在其中,他是和十多个人一齐“换个地方”的。然而,他并未简单地把自己的“走法”挪移给保尔。他似乎随意,其实是精心设计了部队生活中的热烈场面。
“在学校旁边的土丘上,一群骑兵聚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子。在载运机枪的大车的尾部,坐着布琼尼部队一个健壮的骑兵。”
他拉手风琴。“手风琴不合节拍、断断续续地轰响。.一个穿着肥大的红色马裤的英武骑兵在圆圈里跳着狂热的戈巴克舞,他的步法也是错乱的。”
“村里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爬上大车,攀上篱笆墙,兴致勃勃地看战士们欢快地跳舞。”
纵然大家兴奋得吆喝着鼓励,“但是手风琴手那粗大的手指能够扳弯马蹄铁,按起琴键来却不大灵活。”
战友们不由怀念起一位已经牺牲的伙伴一既是骑兵连的排头兵又是优秀手风琴手的阿法纳西。
好,衬垫已毕,主角登场。
保尔挤进圈子,“把手放在手风琴的风箱上。手风琴哑了……”
“给我,我试一下。”
读者心中有底,看来保尔要露一手,而且肯定出手不凡。这是他的强项嘛。
果不其然。他“以习惯的姿势把手风琴搁到膝盖上。然后,他使劲儿一拉,波浪式的风箱跟扇子似的张开,手指在琴键上灵活地滑过,立刻奏出了欢快的舞曲。”
“托普塔洛(舞者)随着熟悉的旋律跳了起来。如同飞鸟展翅,他扬起双手绕着圈子,做着各种花哨的动作,豪放地拍打皮靴筒、膝盖、后脑勺、前额,又用手掌把靴底拍得震天响,最后是拍打大张着的嘴巴。
“手风琴以起伏不断的声浪为他鼓劲,以热情奔放的旋律催促他。于是,托普塔洛顺着圆圈,跟陀螺似地飞快旋转起来,双腿交替着伸直缩回,同时气喘吁吁地吆喝:
“嗨,哈!嗨,哈!”
作家一再以音乐来显示性格、塑造人物、发展故事,可谓高妙。
第三次。
保尔的命运是曲折的。他在战斗中常负伤,而且伤得不轻。于是他再三思索,对人生的价值领悟渐深。
当又一次死里逃生,来到烈士墓地时,保尔触景生情,因情而思,因思而阐发了一段名言,映射得全书愈加光华亮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者是否注意到,几乎紧接其后,保尔要离家去继续干他的革命。母亲依依不舍,他好言劝慰,后来说:
“妈妈,我们干吗把分别弄得这样不愉快呢?给我手风琴吧,久没拉了。”
他奏出崭新的曲调,使母亲感到惊讶。
惊讶什么呢?
以下百把字,便是通过琴声,描绘了心声:“他的演奏跟以前不同了。没有浮躁和飘忽不定的音调,没有花哨而狂放不羁的节奏,也没有曾使他闻名全城的那种令人如痴如醉的亢奋旋律。如今,他的琴声是那么和诸有力,而且显得深沉多了。”
对于前面的那段名言,这是不是绝妙的背景音乐?
实际上刻画的是主人公的性格精神,表明他在人生之旅走过程后的成熟。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非使用最高级的字眼,而仅仅是“显得深沉多了。”从全局来看,主人公的人生之旅还长着呢
这次,手风琴是保尔为母亲拉的。通过音乐,母子实现了心灵上的交流。
第四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3章末尾,在庆贺两个好友塔莉娅和奥库涅夫结合的晚上,保尔拉手风琴了。
屋子里响起清亮悦耳的旋律和雄浑低沉的和声。这天晚上,保尔演奏得格外精彩。等到大高个的潘克拉托夫出人意料地跳起舞来,
保尔更是忘却一切,手风琴也舍弃时髦的风格,如同烈火冲天一般,昂扬奔放地奏响起来。”
在一对好友结合的喜庆场合,自然应该演奏得昂扬、奔放精彩。
同时,这也是年轻战友们的一次并无吃喝的快乐聚会“手风琴声描绘着往事描绘着战火纷飞的岁月,又赞美今天的友谊、斗争和欢乐。”
手风琴手的心情、个陛,在对种种经历的回顾中鲜明地星露。
看来,此处作者有意掀起一个欢悦的高潮,因为后面要描述主人公更为艰辛的人生。保尔将会全身瘫痪,将会双目失明,“体力几乎全部丧失”,“所剩的仅仅是不熄灭的青春活力”。他将在特别困厄的条件下创造一种特别的人生辉煌。这时,保尔不能单单拉琴,必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是手风琴转到了别人手里——
“有一个人随着乐曲,旋风般地跳起狂热的切乔特卡舞。这个人并非别人,正是保尔·柯察金。他跺着脚,跳得如痴如醉。”
最后一句,石破天惊,令人心头为之一震:
“这是他一生中第三回、也是最后一回狂舞。”
第五次。
保尔已来到边境小镇别列兹多夫。“他身兼二职,既是第二军训营政委,又担任着刚成立的共青团区委会的代理书记。”
八个月前,铁路工厂团委让保尔作为团组织的负责人,和150名抢修队员一起,赶往各车站,争分夺秒,清除残破不堪的车厢,修复石头水塔,修补炸坏的水箱。他是电工,不精通钳工技术,但为了医治战争造成的创伤,也硬是握住扳手,“拧紧了不止一千个螺帽。”入冬之前,正患重感冒的保尔又和本区的共青团员们一起,浸在冰冷的河水中,抢救出大批原木。这使他旧病复发——急性风湿病折磨了他两个月。他被确认为丧失劳动能力。母亲用各种土办法,治他那两条肿胀的腿。他扔开拐棍,再进省城,要求工作,终于来到了别列兹多夫。
“保尔每天一下马,就走向办公室,一离开办公桌,就赶往训练新兵的操场,还要去俱乐部,去学校,还要参加两三个会议。到了夜晚,他骑马挎枪,厉声喝问:‘站住!什么人?’还得细听,有没有车轮声,是不是越境走私者的大车。”同时,作为基层团于部,保尔还付出大量心血,在当地培育“第一批共产主义运动的幼芽”。
“在各村的晚会上,在街头巷尾,手风琴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作用。手风琴使保尔成了大伙儿的‘自家人’。不少农村小伙子正是在美妙琴声的引导下,走上了入团的道路。保尔的手风琴时而奏出快速的进行曲,热烈而扣人心弦,时而奏出优美的乌克兰民歌,柔和而情深意切。大家昕着琴声,也听着手风琴手的讲话——他过去是工人,如今成了军训营政委和共青团书记。年轻政委的话音与琴声,和谐地回荡在人们的心头。”
至此,手风琴已不仅是抒发情感、昭示个性的乐器,而且成了开启心扉、提高觉悟的奇妙钥匙。如果第三次拉响手风琴,显示了思想品性的升华,人生跃向高远纯美的境界,那么这第五次的琴声所表露的,却是身在人间、脚踏实地、奋斗不止的风采。
纵观五次对保尔拉手风琴的描绘,心理和性格的逐步嬗变发展,不但角度更迭,层次分明,而且有声有色,光彩熠熠,直至达到了服务于壮丽事业的、决非孤芳自赏可比的这么一种人琴合一的极致。
保尔的琴声、心声,显然又是与俄罗斯、乌克兰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