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54

回复:【转贴】杜甫草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杜甫草堂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20-12-06 22:33
回复









    IP属地:上海33楼2020-12-06 22:52
    回复










      IP属地:上海34楼2020-12-06 22:55
      回复











        IP属地:上海35楼2020-12-06 23:06
        回复











          IP属地:上海36楼2020-12-06 23:15
          回复











            IP属地:上海37楼2020-12-06 23:31
            收起回复


              38楼2020-12-26 10:12
              回复
                游杜公祠:长安10年,杜甫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痛苦转身
                江湖旅行1
                发布时间: 2020-02-07 11:15
                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东面的少陵原畔,有一座杜公祠,这里展示了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人生轨迹。由于杜甫生命中最重要的时间段在当时的京城长安,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在长安,诗歌的风格转变和诗歌史上的重大贡献也在长安,所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这里建立了杜公祠。

                杜公祠今称“杜甫纪念馆”,西与杨虎城烈士陵园相望,西北与牛头禅寺相邻。背靠少陵原,面向樊川水;北临长安城,南望终南山。殿阁错落有致,古树苍劲挺拔,碑石林立有序。可能是由于位置相对偏僻的原因,在西安的所有历史人文景点中,算是比较冷清的一个。
                杜甫纪念馆由诗圣堂、东展室、西展室、书房、窑洞和碑廊组成。诗圣堂是纪念馆的正殿,供奉着诗人的雕像,展示了诗人的生平和踪迹,并展示了杜甫一生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望岳》、《兵车行》、《春望》和《登高》等4首代表作。东展室主要展示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文化“符号”的意义。西展室展示的是杜甫在长安的生活与创作活动,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关键的生命结点。书房展出了历代学者研究杜甫的文献资料、书籍画册和拓片,游客可以购买。窑洞通过两个主题分别展示了诗人的“三吏三别”和“秋兴八首”,前者写于乾元二年(759年),反映了动荡时代的民间疾苦;后者写于大历元年(766年),展示了诗人七律创作的艺术价值和其一生的“长安情结”。山门内两侧是碑廊,展示了历代修茸杜公祠的碑记和当代著名书法家有关杜甫诗作的碑刻。

                据《关中两朝文抄》记载,杜公祠初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过两次,清乾隆年间被毁,清嘉庆九年(1804年)再次重修,此后又重修了多次。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重修,并于1960年建立了杜甫纪念馆。这是西安唯一一处纪念杜甫的场馆。
                01 一代“诗圣”杜甫
                盛唐时期是中国诗歌最成熟、最兴盛的阶段,而李白、杜甫的出现,使中国的诗歌具有了里程碑的意义,特别是在绝句、律诗方面走到了极高峰,此后除了白居易可与之平起平坐,再难有超越者。

                翻开浩瀚如烟的中国文学史,和唐代诗歌的地位一样,杜甫同样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他的诗歌也肯定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影响力盖过了其前辈兼好友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困居长安的十多年间,期间经过了社会的兴衰、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苦以及民间的疾苦,其深刻揭露社会矛盾、抒写人民疾苦的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符号,因此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也被称为“史诗”。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在他短暂的59年生命里,13年就在当时的大唐帝国政治经济中心长安度过。其实说起来杜甫也算是官宦兼诗文世家,远祖杜预是晋代名将,祖父杜审言曾做过多个小官,还是唐初时的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郾城尉、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应该说年轻时的杜甫家境还算殷实。用杜甫自己的话说,就是世代“奉儒为官,未坠素业”,而且他在各地也有不少房产和田地,朋友也赠送了不少。
                杜甫虽然出生在小官世家,但他却对“从政”之路怀有极高的梦想,同时家族中有诗文血统,生活富足能够游山玩水抒发情怀,因此爱上文学是顺理成章的。况且,杜甫所处的时代,诗歌盛行,并且是出人头地的捷径,这也成就了他的诗人之路。
                杜甫从23岁开始的10年应该是人生最美好、最无忧的时期,他用了10年的时间漫游齐越,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在年轻的杜甫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诗歌并不多,多是赞美大好河山和抒发个人理想的诗句,且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不多的作品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在旅行途中写下了很有气势的诗句《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特别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高峰,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本篇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21-04-04 23:42
                回复
                  游杜公祠:长安10年,杜甫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痛苦转身
                  江湖旅行1
                  发布时间: 2020-02-07 11:15
                  【续】
                  02 仕途坎坷导致诗与远方的破灭
                  唐宋时期做官前不少人先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吟诗赋词,等到文学上有了一定知名度便开始向仕途迈进。杜甫也一样,虽然在进入长安前写的诗歌不多,但生性活泼,喜欢交友,在圈子里累积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想紧迫地需要进入仕途。
                  唐朝选拔人才实行的是科举制度,而当时读书的主要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入朝为官。但是,杜甫在长安的这10年间,唐朝社会正在由兴盛转向衰退,社会逐渐走向动荡,专权、贪腐、徇私舞弊已成为官场常态,因此,科举制度也成了徇私舞弊的温床。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在都畿道洛阳第一次参加考试就落第,据记载与当时的主考官员外郎李昂有关。第一次考试失败,对杜甫打击并不大,他决定去京城长安试一试。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天宝五年(746年),34岁的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袭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来到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长安,开始了长达10年的“西漂”生涯,准备干一番事业。这里要说明的是,杜甫在长安以及陕西总共13年,学届也许是为了研究方便,统称“长安10年”。那么,杜甫这时候进京求职,用今天的眼光看,34岁的年龄真的有点大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杜甫虽然说家境败落,但自己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了,他对自己依然充满了信心。
                  其实从开元初年开始,制举考试就诏令自举。杜甫第二次考试就是天子自诏之制举。天宝六年(747年)正月,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及以上的士人到京师就选,而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看起来这种形式的考试对杜甫来说几乎没有难度,他自然是信心十足。然而,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却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何许人也?他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宰相位上19年,大权独握、专横跋扈、嫉贤妒能、贪污腐败。这个时候由他任主考官,对于家境已经败落而无权无势无钱的杜甫来说,结果自然是落第。
                  虽然两次落榜,但这个时候的杜甫还是一个屡败屡战的人。由于受家族的影响,他并没有放弃仕途之道,依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正如他在《壮游》中所写: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但不幸的是,这个时候时任奉天县(今陕西省乾县)县令的父亲杜闲突然病逝,这给杜甫的生活和仕途带来了巨大变化,他决定快马加鞭走向仕途,因而最终也落入了俗套,穿梭于达官显赫之间,不得不写干谒诗。
                  那么,什么是干谒诗?干,就是求;谒,就是拜见。这类诗歌的主要内容一是向朝廷献赋,希望能引起皇上的注意;二是向达官贵人赠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引荐。唐代不少诗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其目的是能够快速走上仕途。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杜甫不但有步入仕途的目的,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困境,希望能够得到支持。

                  其实杜甫心里是非常厌恶这种阿谀奉承的干谒诗的,也不愿意整天陪着笑脸穿梭于达官贵人之间,每天回到少陵原简陋的住所的时候,总是心情郁闷。虽然迫于现实这么做了,但收效甚微,每次考试依然以落榜告终。直到天宝十三年(754年)十月,一直不得志的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是一个看管军械库的小头头,八品芝麻官,用今天的职位看相当于县上的副局级(副科级)。生活上贫困交加的杜甫终于等到了十一月领俸禄(工资)的日子,他拿了上个月的俸禄,连夜赶回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家里,准备给媳妇娃改善生活。
                  后来的安史之乱致长安城烽火连天,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金光门逃离,在凤翔行在所晋见肃宗,任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年)杜甫从左拾遗转任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掾,从此再未回长安。
                  03 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痛苦转身
                  在来长安之前,杜甫的家庭还算是相对殷实的,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情况不错,衣食无忧,他可以到处游山玩水,无论是从个人的性格上还是从诗歌创作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进入京城长安后,家庭变故、仕途不顺导致生活贫困,这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加之整天为了工作和生活穿梭于官员和富人之间,既看到了上层的奢糜,又看到了底层的穷困和痛苦,加上自己整天为生存发愁,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再回到上一节,那天夜里,他怀揣刚发的俸禄急忙赶回家的时候,凛冽的寒风吹得他瑟瑟发抖,路过骊山的时候他看到皇帝行宫灯火辉煌而自己却要在寒风中赶路,一路上他想像着媳妇和娃看到他拿回钱的样子,改善一下生活他们该有多高兴啊。然而,当他兴高采烈地赶回家的时候,最小的儿子刚刚饿死,晴天霹雳的打击让他禁不住号啕大哭。人到中年失去儿子,杜甫痛不欲生,他含泪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字字揪人心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其实,杜甫人生态度的转变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生活的变故,而生活的变故让他亲历和看到了太多的苦难。他在长安这10年间,正是唐朝从兴盛向衰退转变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堪,官员腐化、民不聊生。他一次次应考不第,主要还是没有强有力的金钱和关系支持,最现实的问题是他的生活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个时期,他生活上已经到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境地,身体也是“瘧癘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残酷的现实彻底把杜甫翻了个身,他呐喊、他挣扎,他希望为国家效力,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杜甫的远方没有了,但他找到了诗。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在京城一直没有工作,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吃了上顿没下顿,他站在樊川水畔不停地痛苦地呐喊,可又有谁能听得到呢?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想像杜甫在长安期间有多难,为了生存下去,他甚至近乎讨饭地填饱肚子,他不顾颜面贩卖药材,这让他切身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从而更加理解和同情底层人民。另一方面,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他一直想步入仕途报效国家,但这一时期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加剧,一个重大的事件“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经济社会的快速衰落,整个国家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他的心在滴血,他奋笔疾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既写了长安的凄惨破败的景象和一路的所见所闻,又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读着让人感动和心痛。
                  在学届,一直都把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的现实主义诗人,更多的时候有点神化的意义。其实杜甫也是普通的人,他也想功成名就,他也想谋个一官半职,只是他生不逢时,理想的阳光总是照不进残酷的现实,于是他用文字在反抗。他曾经是一个阔少爷,他曾经衣食无忧,却不曾想落得穷困潦倒,他最终的转变是因为他看多了民间疾苦与官场腐败,亲身体验了底层的痛苦。人生的转变深刻地从诗歌作品上体现了出来。他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揭示了官场的黑暗与民间的疾苦心及战争带来的灾难,“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04 结语
                  一个人的转变只有遇到切肤之痛的时候才能看出来,杜甫在长安10年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希望用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但是每一次的打击都让他不得不回归到现实。从以前的阔少爷一下子穷困潦倒,他体察到了民间的痛苦,他明白了官场的腐败,他知道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他拿起笔来抗争。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转变成现实主义诗人是自然而然的。杜甫在长安10年并没有找到远方,但他找到了诗。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0楼2021-04-04 23:42
                  回复
                    杜甫祠
                    (2017-05-06 21:34:58)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发现原来这些大文豪大诗人都是旅行家,看看杜甫、李白这些诗人,如果交通像现在这么发达,估计他们属于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1楼2021-04-04 23:43
                    回复
                      “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2017年07月28日08:14 来源:广安日报
                      邓小平十分敬重杜甫,喜爱成都杜甫草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曾先后5次到杜甫草堂视察或参观游览。1986年春节期间,小平和家人到草堂赏梅时说:“杜甫草堂是个好地方,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可见一代伟人对草堂情有独钟。曾经两度陪同小平游草堂,并两次担任解说员的丁浩认为,“正是‘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吸引着老人,在忧国忧民上他们心意相通,要不然小平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瞻仰杜甫草堂。”
                      1982年9月,邓小平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参观杜甫草堂。当时在杜甫草堂工作的丁浩初次为邓小平作导游。丁浩回忆:“当时我只是3人解说组中的一员,但实际上是小平同志在给金日成当导游小平对杜甫、对草堂的熟悉程度让大家感到吃惊。”
                      1986年农历正月初四下午,时任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的丁浩突然接到通知,邓小平翌日再次来草堂。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草堂方面向上级请示是否闭馆。最后得到的回答是,小平已有明确指示:春节期间,不要闭馆,以免惊扰游客。正月初五上午10点左右,一辆中巴车悄然停在杜甫草堂正门。小平和夫人卓琳在继母、两个女儿以及孙儿孙女等一家10多人的陪同下前来。一下车,小平就说:“我们这次主要是来赏梅的。”春节期间,杜甫草堂内游人如织。刚一进门,游客就认出了小平,大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小平来了,小平来了!”一时间,大家自发列队夹道欢迎小平一行。
                      在去诗史堂的路上,数株寒梅绽放,诗圣故居的诗情画意和沁人心脾的梅香,深深地感染了专程前来赏梅的小平。他回头对家人说:“杜甫草堂是个好地方,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作为解说员的丁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这首被明代诗人品评为“中国咏梅第一诗”中所蕴涵的乡愁,勾起了小平的思乡之情,他一边听一边欣赏梅花,没有说话,只是频频点头
                      古朴典雅的杜工部祠,在院内一棵枝干虬曲的老罗汉松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祠内有明、清两代四种石刻像,也有清代的泥塑像,小平久久地凝视着清光绪年间张骏所刻杜像石碑,说:“这个像更好。”这尊杜像石碑,杜甫面容清瘦、目光深沉,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石上,极好地表现了杜甫饱经忧患的坎坷一生。在盆景园,小平饶有兴致地观看一个个形态别致的盆景,连连夸奖:“做得好,水平很高。”这时,闻讯而来的记者建议小平在此照一张全家福,小平欣然同意,招呼家人一起合影。
                      之后,小平又和夫人卓琳与孙辈合影,并亲自抱着最小的孙儿。这时,小平看见一位婆婆抱着个小女孩站在旁边,便很自然地走过去,亲切地逗小女孩,并用手挠她的痒。丁浩在回忆起这感人的一幕时说:“感觉小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慈祥老人,很有人情味的一个老人……”(陈兆平)
                      摘自《成都日报》
                      ==================================================
                      邓小平与家人在杜甫草堂留影
                      2020年01月22日13:40
                      来源:广安在线

                      图为邓小平与家人在杜甫草堂留影。
                      1986年春节,邓小平回到了四川。在成都火车站,邓小平向前来欢迎他的老乡们说:“我半个世纪都没有在自己的家乡过年了!这次可要多麻烦大家啊!年岁大了时时都想念家乡,俗话说落叶归根嘛!”
                      在成都,邓小平参观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春节期间,杜甫草堂游人很多。刚一进门,游客就认出了邓小平,大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邓小平来了,邓小平来了!”一时间,游客自发列队夹道欢迎邓小平一行。邓小平向群众不断挥手致意,人们鼓掌祝老人健康长寿。场面壮观热烈,十分感人。
                      2月13日,正月初五,邓小平在下榻的成都金牛宾馆接见了家乡广安县委的代表。一见面,邓小平就神采奕奕走过来,笑着说:“好啊!今天终于见到家乡的‘父母官’了。”临别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广安日报记者 武娟 据《邓小平年谱》等整理
                      来源:《广安日报》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21-07-18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