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前,谁到过他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寓所,进过他的房间,就不可能不注意到一尊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的大雕塑胸像。巴比塞是苏联的忠实朋友.
这尊胸像从何而来?怎么会放在这儿的?
胸像的来历是这样的。
1935年12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已经荣获列宁勋章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准备北上。——从索契到莫斯科去。这时在伴送者中间,有一位是他在索契的医生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这位医生在跟病人分手之前,决定送一件礼物让他放在新寓所里。巴甫洛夫斯基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很钦佩巴比塞的创作和人格,所以把这尊雕塑胸像送绐了他。
让它留在您的房间里,”巴甫洛夫斯基激动地告诉屋主人,“代替我保护您的健康,我离开您后,将稍能放心。
“谢谢,”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又含笑补上一句:”有这样的卫兵守着,不会呜呼哀哉了。”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离去时,奥斯特洛夫斯基依依不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不同年代接受过许多医生的治疗。在这些医生当中,象巴甫洛夫斯基这样获得他好感和信任的,寥寥无几。自然,这事出有因奥斯特洛夫斯基身患痼疾(强直性脊椎关节炎),病情日益加重。他深知医学已无能为力。早在1925年,他在斯拉维扬斯克的时候,就曾激怒地写道:“我产生一个想法,无论如何要停止这种在各个医院转来转去的拉锯战。光想着治病是不行的。”后来他忍受了整整11年,这种“不行的”事情,变成了每日每时的生活。因此,他暴怒地写道:“我原本就厌烦医务人员。如今更是本能地讨厌他]……精力和意志,后者我有,前者却没有。它被肉体上无休止的痛苦消耗掉了。只要这种肉体上的痛苦略有减轻,我就能稍稍‘喘口气’。否则,有时我只能咬紧牙关,不让自己象狼一样凄厉地号叫。。
然而,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巴甫洛夫斯基却能互相接近,成为朋友。他送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这位医生,在书上的题词是:“赠给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感谢您为治疗一个小伙子的痼疾所作的不懈努力。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守护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床边有3年多时间,这个任务艰巨而光荣。奥丽加·奥希保芙娜对医生说过:“只有您的话他才肯听。”仅此一语,便足以说明奥斯特洛夫斯基多么敬重这位医生。
巴甫洛夫斯基不仅仅享有这样的荣耀。他还不同于别的任何一位医生,成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助手,谈得投机的人和得力的参谋。
怎样解释这种情况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巴甫洛夫斯基比病人年长得多——整整大了30岁。奥斯特洛夫斯基诞生的那年,他已在军队服役,参加了俄日战争。
不过,他并不显得老.这一点,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了,看见了。是的,看见了:他那失明的双目,就象巴甫洛夫斯基所坚信的那样,常常能“看见”明眼人所看不见的东西。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快就管他叫”白头青年”。医生剪得短而平的头发的确是白色的,但他的心灵是年轻的。
我们知道,外貌和气质往往明显地不相一致。可见所谓老,不仅指年龄,而且也指精神。心灵的衰**肉体的衰老更糟糕。有些人年纪比较轻,但终其一生,一事无成,变为。精神上的退休者”;另一些人年事已高,但创造力旺盛不衰。两者相比,谁真正衰老?谁真正年轻?:富于创造精神的诗人永葆青春。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虽然职业是医生,但具有诗人的气质.
他出生于似乎很“安适”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当中学教师,母亲是歌剧演员。但这种“安适”不久便遭到破坏。他还小,母亲就跟父亲离了婚。他读八年级的时候,父亲在冬季驾着雪橇横越伏尔加河,结果连人带雪橇掉进冰窟窿,淹死了.
小伙子无以为生,何况还要继续学业。他只得教点书,再靠画画挣些钱……
1902年28岁,时他毕业于哈尔科夫大学医学系.
接着,他在从事心爱的专业工作时不断遇到战争:作为医生,;也作为战士,他参加了这些战争。
在俄日战争中,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是团部的医生。在雅欣斯克战役和穆格杰斯克战役中,他两次获得嘉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68炮兵旅的主任医生.在国内战争中,他拿起武器,为反对格里高尔叶夫匪帮。马赫诺匪帮和马鲁希克匪帮面战斗,为反对斯拉谢夫自党分子而战斗。他还在沃兹涅先斯基(1903—1950)是苏联国务活动家和党的活动家)团的游击队里参加过战斗.
当从弗兰格尔匪帮手中解放克里木时,他是一所野战医院的院长。
巴甫洛夫斯基属于这样的一部分党外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他们从十月革命的最初日子开始就靠拢布尔什维克,并且坚定地站在苏维埃政权一边。
他有机会看到过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会见过弗·艾,捷尔仁斯基和米;瓦·伏龙芝。他不仅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除了医大毕业,他还曾在法律学校和音乐学校的声乐班结业。他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精于绘画,而且参加过业余戏剧活动。
这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文化素养很高的人。
他家里有藏书约3000册。他酷爱文学、音乐和绘画。他收藏版画。邮票、古钱币,牙雕和瓷器。他还藏着伏尔泰时期的龟甲盒烟。烟盒上刻有这位18世纪法国杰出思想家,作家的肖像和著作名称。
……1935年12月,在谢尔布赫夫车站,在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乘的.由索契开往莫斯科的快车车厢里,我认识了巴甫洛夫斯基。然后,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莫斯科和索契的寓所里,我又不止一次地见过他。因此,我可以根据亲眼所见而认定,他们之间是超出了病人和医生的一般关系的。
卡尔洛维奇中等个几,粗脖子,头光面滑,表情生动,栗色的眼睛闪耀着智慧和善良的光彩。他衣履整洁、讲究,因而显得比实际岁数要小得多。
他对人富有同情心,善于交友。更难得的是,他能不滥用别人的信任,不为谋求任何私利而玷污友谊。
他那心灵的纯洁,加上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和艺术家的禀赋,自然就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吸引住了。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一个人,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来说,就如同是一所。家庭大学”。
他们回忆战斗的往昔,谈文学,谈艺术。医生带来歌剧的乐谱,自己弹琴伴奏,唱唱病人喜欢的咏叹调。
奥斯特洛夫斯基称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为。最好的音乐,,辅导老师”,是这位老师教他,使他“懂得了歌剧、民歌和古典音乐的魅力”。他还说,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帮助我缩短了索契多雨而愁闷的冬夜……”
有时候巴甫洛夫斯基根据他的请求,为他读些东西,有时候还为他作些备忘的笔录。我们要感谢巴甫洛夫斯基,因为正是他记下了奥斯特曲夫斯基的许多宝贵思想。
我曾听到有人说,似乎读者仅仅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感兴趣,对为他治病的医生则不感兴趣。这种看法不对。
不,医生和医生不一样!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共青团真理报》刊登过一篇关于库尔干的著名矫形外科专家格·阿·依利扎洛夫的文章。该文一开头就讲了公正的话:
·瓦列利·布鲁梅利(苏联功勋田径运动员)在受了严重外伤和动了多次效果不佳的手术以后,能够重返田径运动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还有一种胜利,其意义不下于、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获胜.这便是格·阿,依利扎洛夫博士的胜利。
索契的内科医生,医学副博士米·卡·巴甫洛夫斯基也有一份功劳,他已进入了人们不应忘却的医生的行列。我们不仅要而且应该重视这样一位医生,因为他为了延长作家出生命作过三年多不懈的努力,还成了作家的挚友。不仅如此,他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也大有裨益。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于1932年夏末来到索契,为的是要谈妥一项新的工作。他暂住在这儿的胡桃大街47号的一个朋友家里。大家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住在此地。当时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l部已经发表,作家正在写第2部。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从朋友嘴里第一次听说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么个人。那个朋友还提到了昔日的红色游击队员史累奇柯夫。这个史累奇柯夫常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家里去,他对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分钦佩。
巴甫洛夫斯基和朋友正谈论着,恰巧史累奇柯夫来了。于是,巴甫洛夫斯基对作家的不寻常命运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不过,直到1933年春季他才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会面。那时,他是作为索契市立医院的医生,被请去探视病人的。
我们来听听巴甫洛夫斯基自己的话吧:
“我返家后,细细回想着和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会面的情形。我得承认,这个人扣动了我的心弦。我觉得自己被他吸引住,并不仅仅出于通常的职业兴趣……我深深同情他的不幸遭遇,而且从他身上发现了一种珍贵的东西。我认识的这个人虽然年轻,但他是我真正的生活教师。两天以后,我再次去探望他。”
这种吸引力是相互的。随着了解的增进,吸引力不仅没减弱,而且日渐加强,变成一种要求,一种必需。
不知不觉,我们的交谈大大超出了医学的范围,”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回忆着他们的第二次会面。“我们谈论文学,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那天晚上我们的谈话内容真是海阔天空!从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河夫,谈到惠特曼,泰戈尔,最后还谈了马雅可夫斯基。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记忆力真强……能对每本读过的书作出简明扼要的,中肯的评价。他善于在每部作品中抓住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真钻研大文豪的作品。在我们相处的那些日子里,他正研究着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语言。。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精通音乐。他感到惊喜,因为他的病人也善于理解音乐的魅力。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容地谈着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柏辽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比才、格林卡……
“……尼·阿·奥斯恃洛夫斯基很有音乐才华。有时候他独自一人,哼着一些心爱的曲调,用恰当的旋律精确地描绘出音乐的画面。”
医生在这个杰出的人身上有什么最重要的发现呢?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强调指出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待疾病的态度。这无疑很对。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柯察金对待自身痛苦的态度是令人震惊的。
他办厂似乎不可能办到的事,为许多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这种勇敢精神决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在笔记本里写道:痛苦往往会使一个人不仅变得任性,斤斤计较,而且变得烦躁、凶狠;如果自己心境不好,就会向周围的人发泄。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诗句为证:“可是,天啊,这多叫人难过,/日日夜夜陪着这位病人,/寸步不离把人活活折磨!/但也有另一种悄况:自我剖析的能力增强,内心不断地沉思;人变得更聪慧,更富于同情心。他遇到的就是这样的病人。这个病人虽尝尽痛苦,却保持着对生活无穷无尽的、火热的爱,依旧是个乐观主义者。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记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格言,这句话后来成了一篇文章的标题:“排除万难向前进——这就是勇敢……”
“向前进!”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句不变的口号。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只有前进,必须前进,才能踩出一条路。医生也千方百计地帮助他。
巴甫洛夫斯基由于这一点而享有声誉。我前面说过,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不少话和一些思想活动,是多亏了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的笔记才得以保存。
医生的治疗笔记,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科学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打住了。不过,让我们再来补充一段文字.
1949年秋季,我到莫斯科肿瘤研究所拜访了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那时,他早就知道自己已病入膏盲,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并不为自身焦虑,而是为他的病人着急,因为那些病人还有康复的希望,应尽可能为他们治疗。他依然在为病人操心。我看这就是对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索契的医生和朋友,对“白头青年”的再好不过的评价。
这尊胸像从何而来?怎么会放在这儿的?
胸像的来历是这样的。
1935年12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已经荣获列宁勋章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准备北上。——从索契到莫斯科去。这时在伴送者中间,有一位是他在索契的医生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这位医生在跟病人分手之前,决定送一件礼物让他放在新寓所里。巴甫洛夫斯基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很钦佩巴比塞的创作和人格,所以把这尊雕塑胸像送绐了他。
让它留在您的房间里,”巴甫洛夫斯基激动地告诉屋主人,“代替我保护您的健康,我离开您后,将稍能放心。
“谢谢,”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又含笑补上一句:”有这样的卫兵守着,不会呜呼哀哉了。”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离去时,奥斯特洛夫斯基依依不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不同年代接受过许多医生的治疗。在这些医生当中,象巴甫洛夫斯基这样获得他好感和信任的,寥寥无几。自然,这事出有因奥斯特洛夫斯基身患痼疾(强直性脊椎关节炎),病情日益加重。他深知医学已无能为力。早在1925年,他在斯拉维扬斯克的时候,就曾激怒地写道:“我产生一个想法,无论如何要停止这种在各个医院转来转去的拉锯战。光想着治病是不行的。”后来他忍受了整整11年,这种“不行的”事情,变成了每日每时的生活。因此,他暴怒地写道:“我原本就厌烦医务人员。如今更是本能地讨厌他]……精力和意志,后者我有,前者却没有。它被肉体上无休止的痛苦消耗掉了。只要这种肉体上的痛苦略有减轻,我就能稍稍‘喘口气’。否则,有时我只能咬紧牙关,不让自己象狼一样凄厉地号叫。。
然而,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巴甫洛夫斯基却能互相接近,成为朋友。他送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这位医生,在书上的题词是:“赠给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感谢您为治疗一个小伙子的痼疾所作的不懈努力。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守护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床边有3年多时间,这个任务艰巨而光荣。奥丽加·奥希保芙娜对医生说过:“只有您的话他才肯听。”仅此一语,便足以说明奥斯特洛夫斯基多么敬重这位医生。
巴甫洛夫斯基不仅仅享有这样的荣耀。他还不同于别的任何一位医生,成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助手,谈得投机的人和得力的参谋。
怎样解释这种情况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巴甫洛夫斯基比病人年长得多——整整大了30岁。奥斯特洛夫斯基诞生的那年,他已在军队服役,参加了俄日战争。
不过,他并不显得老.这一点,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了,看见了。是的,看见了:他那失明的双目,就象巴甫洛夫斯基所坚信的那样,常常能“看见”明眼人所看不见的东西。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快就管他叫”白头青年”。医生剪得短而平的头发的确是白色的,但他的心灵是年轻的。
我们知道,外貌和气质往往明显地不相一致。可见所谓老,不仅指年龄,而且也指精神。心灵的衰**肉体的衰老更糟糕。有些人年纪比较轻,但终其一生,一事无成,变为。精神上的退休者”;另一些人年事已高,但创造力旺盛不衰。两者相比,谁真正衰老?谁真正年轻?:富于创造精神的诗人永葆青春。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虽然职业是医生,但具有诗人的气质.
他出生于似乎很“安适”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当中学教师,母亲是歌剧演员。但这种“安适”不久便遭到破坏。他还小,母亲就跟父亲离了婚。他读八年级的时候,父亲在冬季驾着雪橇横越伏尔加河,结果连人带雪橇掉进冰窟窿,淹死了.
小伙子无以为生,何况还要继续学业。他只得教点书,再靠画画挣些钱……
1902年28岁,时他毕业于哈尔科夫大学医学系.
接着,他在从事心爱的专业工作时不断遇到战争:作为医生,;也作为战士,他参加了这些战争。
在俄日战争中,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是团部的医生。在雅欣斯克战役和穆格杰斯克战役中,他两次获得嘉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68炮兵旅的主任医生.在国内战争中,他拿起武器,为反对格里高尔叶夫匪帮。马赫诺匪帮和马鲁希克匪帮面战斗,为反对斯拉谢夫自党分子而战斗。他还在沃兹涅先斯基(1903—1950)是苏联国务活动家和党的活动家)团的游击队里参加过战斗.
当从弗兰格尔匪帮手中解放克里木时,他是一所野战医院的院长。
巴甫洛夫斯基属于这样的一部分党外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他们从十月革命的最初日子开始就靠拢布尔什维克,并且坚定地站在苏维埃政权一边。
他有机会看到过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会见过弗·艾,捷尔仁斯基和米;瓦·伏龙芝。他不仅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除了医大毕业,他还曾在法律学校和音乐学校的声乐班结业。他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精于绘画,而且参加过业余戏剧活动。
这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文化素养很高的人。
他家里有藏书约3000册。他酷爱文学、音乐和绘画。他收藏版画。邮票、古钱币,牙雕和瓷器。他还藏着伏尔泰时期的龟甲盒烟。烟盒上刻有这位18世纪法国杰出思想家,作家的肖像和著作名称。
……1935年12月,在谢尔布赫夫车站,在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乘的.由索契开往莫斯科的快车车厢里,我认识了巴甫洛夫斯基。然后,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莫斯科和索契的寓所里,我又不止一次地见过他。因此,我可以根据亲眼所见而认定,他们之间是超出了病人和医生的一般关系的。
卡尔洛维奇中等个几,粗脖子,头光面滑,表情生动,栗色的眼睛闪耀着智慧和善良的光彩。他衣履整洁、讲究,因而显得比实际岁数要小得多。
他对人富有同情心,善于交友。更难得的是,他能不滥用别人的信任,不为谋求任何私利而玷污友谊。
他那心灵的纯洁,加上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和艺术家的禀赋,自然就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吸引住了。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一个人,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来说,就如同是一所。家庭大学”。
他们回忆战斗的往昔,谈文学,谈艺术。医生带来歌剧的乐谱,自己弹琴伴奏,唱唱病人喜欢的咏叹调。
奥斯特洛夫斯基称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为。最好的音乐,,辅导老师”,是这位老师教他,使他“懂得了歌剧、民歌和古典音乐的魅力”。他还说,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帮助我缩短了索契多雨而愁闷的冬夜……”
有时候巴甫洛夫斯基根据他的请求,为他读些东西,有时候还为他作些备忘的笔录。我们要感谢巴甫洛夫斯基,因为正是他记下了奥斯特曲夫斯基的许多宝贵思想。
我曾听到有人说,似乎读者仅仅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感兴趣,对为他治病的医生则不感兴趣。这种看法不对。
不,医生和医生不一样!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共青团真理报》刊登过一篇关于库尔干的著名矫形外科专家格·阿·依利扎洛夫的文章。该文一开头就讲了公正的话:
·瓦列利·布鲁梅利(苏联功勋田径运动员)在受了严重外伤和动了多次效果不佳的手术以后,能够重返田径运动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还有一种胜利,其意义不下于、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获胜.这便是格·阿,依利扎洛夫博士的胜利。
索契的内科医生,医学副博士米·卡·巴甫洛夫斯基也有一份功劳,他已进入了人们不应忘却的医生的行列。我们不仅要而且应该重视这样一位医生,因为他为了延长作家出生命作过三年多不懈的努力,还成了作家的挚友。不仅如此,他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也大有裨益。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巴甫洛夫斯基于1932年夏末来到索契,为的是要谈妥一项新的工作。他暂住在这儿的胡桃大街47号的一个朋友家里。大家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住在此地。当时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l部已经发表,作家正在写第2部。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从朋友嘴里第一次听说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么个人。那个朋友还提到了昔日的红色游击队员史累奇柯夫。这个史累奇柯夫常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家里去,他对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分钦佩。
巴甫洛夫斯基和朋友正谈论着,恰巧史累奇柯夫来了。于是,巴甫洛夫斯基对作家的不寻常命运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不过,直到1933年春季他才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会面。那时,他是作为索契市立医院的医生,被请去探视病人的。
我们来听听巴甫洛夫斯基自己的话吧:
“我返家后,细细回想着和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会面的情形。我得承认,这个人扣动了我的心弦。我觉得自己被他吸引住,并不仅仅出于通常的职业兴趣……我深深同情他的不幸遭遇,而且从他身上发现了一种珍贵的东西。我认识的这个人虽然年轻,但他是我真正的生活教师。两天以后,我再次去探望他。”
这种吸引力是相互的。随着了解的增进,吸引力不仅没减弱,而且日渐加强,变成一种要求,一种必需。
不知不觉,我们的交谈大大超出了医学的范围,”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回忆着他们的第二次会面。“我们谈论文学,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那天晚上我们的谈话内容真是海阔天空!从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河夫,谈到惠特曼,泰戈尔,最后还谈了马雅可夫斯基。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记忆力真强……能对每本读过的书作出简明扼要的,中肯的评价。他善于在每部作品中抓住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真钻研大文豪的作品。在我们相处的那些日子里,他正研究着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语言。。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精通音乐。他感到惊喜,因为他的病人也善于理解音乐的魅力。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容地谈着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柏辽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比才、格林卡……
“……尼·阿·奥斯恃洛夫斯基很有音乐才华。有时候他独自一人,哼着一些心爱的曲调,用恰当的旋律精确地描绘出音乐的画面。”
医生在这个杰出的人身上有什么最重要的发现呢?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强调指出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待疾病的态度。这无疑很对。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柯察金对待自身痛苦的态度是令人震惊的。
他办厂似乎不可能办到的事,为许多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这种勇敢精神决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在笔记本里写道:痛苦往往会使一个人不仅变得任性,斤斤计较,而且变得烦躁、凶狠;如果自己心境不好,就会向周围的人发泄。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诗句为证:“可是,天啊,这多叫人难过,/日日夜夜陪着这位病人,/寸步不离把人活活折磨!/但也有另一种悄况:自我剖析的能力增强,内心不断地沉思;人变得更聪慧,更富于同情心。他遇到的就是这样的病人。这个病人虽尝尽痛苦,却保持着对生活无穷无尽的、火热的爱,依旧是个乐观主义者。
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记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格言,这句话后来成了一篇文章的标题:“排除万难向前进——这就是勇敢……”
“向前进!”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句不变的口号。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只有前进,必须前进,才能踩出一条路。医生也千方百计地帮助他。
巴甫洛夫斯基由于这一点而享有声誉。我前面说过,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不少话和一些思想活动,是多亏了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的笔记才得以保存。
医生的治疗笔记,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科学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打住了。不过,让我们再来补充一段文字.
1949年秋季,我到莫斯科肿瘤研究所拜访了米哈依尔·卡尔洛维奇。那时,他早就知道自己已病入膏盲,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并不为自身焦虑,而是为他的病人着急,因为那些病人还有康复的希望,应尽可能为他们治疗。他依然在为病人操心。我看这就是对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索契的医生和朋友,对“白头青年”的再好不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