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的电视台就不知怎么的,像湖南卫视,几乎每年暑假都要重播TVB1995版的神雕以及一些老旧的TVB剧集。而一些新的片子又不买来放。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在香港出现的,TVB翡翠台从来不会播一部剧电视剧超过三次,这是因为TVB需要不断捧红明星来保持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就必须要不断拍片。拍电视剧的制片方是生产者,播放电视剧的电视台是销售者,而观众就是消费者。TVB既是电视剧的生产者也是销售者。而内地很多省市电视台仅仅是扮演销售者角色而已。他们不会去拍电视剧,他们播的电视剧大多都是买来的,而价钱跟收视率恰恰是他们最关心的因素。
电视剧首先就是一种廉价的消费,如果你看了电视台播的电视剧不买播出这部电视剧时卖的广告的商品,那么这部电视剧几乎可以是免费的了。电影可以说是比较昂贵的消费,一部大片的门票可以上百块钱。电视剧不同于电影,正是因为电视剧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消费,才导致很多电视剧的粗制滥造。这种粗制滥造不仅体现在硬件(主要是金钱方面的投入,例如取景、道具、服饰造型等)方面的,更体现在软件(主要是时间跟精力的投入,例如编剧、拍摄,演员的演绎、以及后期制作等)方面的。粗制滥造不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更体现在时间投入方面。金钱成本小,时间成本大。所以说,如果一部电视剧投入的资金不多,如果投入足够的时间去用心创作,那绝对不是粗制滥造。
说回TVB,我在这里绝对大胆地说一句,TVB的电视剧是绝对摆脱不了粗制滥造。这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的。其根本原因核心原因是TVB既是电视剧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电视剧的销售者。其粗制滥造的存在是由其扮演的生产者跟消费者两个角色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所决定的。电视剧的销售者(电视台)面对的销售业绩就是收视率。而没观众(消费者)无论贫富,都是作出同样的消费。在电视台播的电视剧是绝对丝毫不能占有一点消费者剩余的。而电影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消费者剩余。电影的生产者(制片方)跟销售者(电影院)是相分离的。正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消费者剩余跟产销分离两个重要条件,使得电影可以摆脱粗制滥造。所以拍电视剧尤其是改编名著的电视剧,必须走电影模式。
可能依然有人会提出抗(BS百度)议:TVB财团这么有钱,肯花资金投入拍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难道还是粗制滥造吗?事实上,我在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TVB是绝对不可能摆脱粗制滥造的,这就在时间的投入方面来看。举个例子,TVB最近拍的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投入了5000万,5000万制作一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大制作了。拍一部电视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编剧构思选角,中期拍摄,后期杀青。而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极考时间的。《大唐双龙传》篇幅浩大,是黄易最长篇的一部小说。前期编剧构思选角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更应该多花时间在前期。由于TVB都是用自己的合约艺人的,不管与角色合不合适。这就省了很多在选角的时间。把小说变成剧本以及构思如何拍成一部电视剧,极需时间。现在的TVB舍得金钱的投入,对时间的投入却非常吝惜。(据黄易迷说,TVB改编的《大唐双龙传》面目全非,严重歪曲了原著,至于详细情况,可以请教一下黄易书迷。)粗制滥造,这是TVB的产销矛盾决定的,TVB一年要拍十几部电视剧,如果用过多的时间投入制作一部电视剧的话,那无疑是要了它的命!况且,大资金投入大制作不一定可以保证收视率更不可能大限度地占有消费者剩余。改编名著的尤其是长篇名著的粗制滥造更体现在时间的投入方面而不是金钱投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