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吧 关注:141贴子:766
  • 4回复贴,共1

转载 初读觉得一般,后来才发现差点错过一个世界 JoJo王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初中生读的时候,完全读不懂。感觉这写的什么破玩意儿,主人公一副野小子像,一看就是不学无术小混混,还总是莫名其妙自己给自己打鸡血。冬妮娅那么好的姑娘说分就分了,最后干活还把自己干残废了,简直有病系列。
当时觉得还是《三剑客》这种书好看,看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乱刺激一把的。古龙的《绝代双骄》也好看,斗智斗勇再加**满满,简直NICE。
直到工作之后,心血来潮翻了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结果翻个开头就停不下来了,一口气读了一下午加一晚上。
深夜的窗外下起了鹅毛似也的大雪,而我合上了书,开始发呆。
————————————————
十二岁的保尔在车站食堂帮厨。工作时长二十四小时,做一休一。
保尔居然扛下来了,扛了两年。
这两年里,他看到的只有厨房和洗刷间。
十四岁那年。
堂倌普罗霍尔克扣工资。一个二十岁都不到的姑娘弗罗霞,为了拿回自己应得的工资,甚至被骗了身子,和堂倌上了床——但是工资只给了她应得的六分之一。
这一切被保尔目睹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见到弗罗霞。
十六岁那年。
保尔救了一个布尔什维克,被抓进了监狱里,连续拷问了七天。在同一间牢房里,他见到了一个红色游击队员的妹妹,赫里斯季娜。
一切都完了。赫里斯季娜预感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深夜的狱里,她吻了保尔,她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面对什么。
但是保尔突然想到了冬妮娅。他拒绝了。
第二天清晨,警备司令带着几个哥萨克兵,把赫里斯季娜带走了。年轻的姑娘用复杂的眼神,最后忧郁的望向保尔。
从此他再也没有见到赫里斯季娜。
十七岁那年。
保尔参加了红军,为解放工人阶级的同胞们浴血奋战。他刚来到骑兵部队时,骑兵们在一所学校旁的土丘上聚会跳舞。在舞会上,保尔演奏手风琴,另一个壮汉托普塔洛狂热起舞,一场欢乐的聚会被点燃到了高潮。
解放城市日托米尔的战斗中,机枪声响起了。两天前还在快乐跳舞的骑兵托普塔洛,重重的倒在了尘埃里。
而这时间之短,在书中,也不过只翻了薄薄一页的光景。
红军解放了日托米尔。监狱里关押着七千名布尔什维克。
一个老工人,萨穆伊尔对保尔讲他经历的故事。女布尔什维克瓦莉亚,十七岁的姑娘罗莎,喜欢画漫画的小伙子萨沙,中学生诺沃谢利斯基和图日茨,一共二十九个人。瓦利亚和罗莎在第一天就被凌辱,罗莎甚至被折磨疯了。二十九个人,三个被判处绞刑,十七个当场枪决,剩下九个幸存者判处二十年苦役。
当瓦莉亚慷慨的走到绞刑架之下时,人群中传唱起了《国际歌》。
保尔的童年好友,谢廖沙也参加了红军。
谢廖沙的老乡米什卡,在急行军渡河的时候,被汹涌的河水吞没。
而谢廖沙四天之后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在阻击向科罗斯坚方向突围的敌军。
没有悲伤也没有憎恶,少年只是平静的停止射击,冷却枪管,装填子弹,继续射击。
一如战场上,再正常不过的光景一样。
在第一部的结尾。
敌军的大炮开火了,炮弹的冲击波将保尔从战马上轰飞。弹片嵌入了十七岁的保尔的头颅。他被紧急送到了陆军医院,并在那里昏迷了整整十三天。
他那年轻的身体,不肯死去。
冬妮娅来看望保尔。
但保尔知道两个人没有未来了。那种庸俗的个人主义,是没有在苦难和磨练中锻炼出来的虚伪的骄傲。
两个人来到了库佩切斯基公园,在落日的余辉下做最后的交谈。你有勇气爱一个工人,保尔说,但你并不爱工人这个阶级。
"站到我们这边来吧。"保尔小心地把手放到了冬妮娅的肩膀上。"我们的队伍里也有很多的优秀的姑娘,她们的文化水平也许不如你高,但你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呢?"
冬妮娅悲伤地凝视着蓝色的河水,没有回答。
对了。
保尔出院后,在火车的站台上见到了谢廖沙。他们两个老朋友分别很久了,终于又在此刻相遇。短暂的十七岁的人生,却饱尝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火车的车轮转动了。谢廖沙飞快的扒上了火车。两个在一起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又这么分开了。
谢廖沙站在火车的车顶上,用胸膛迎着飒爽的秋风。那是一个得意志满的少年。
而一星期之后。他就在乌克兰原野上牺牲了。少年双臂合抱,没有喊叫,一枚流弹击中了他的胸口。缓缓的弯下腰,而后倒地死去。
他那漂亮的蓝色眸子,映射着远方辽阔的原野。


IP属地:天津1楼2020-02-06 14:37回复
    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半部的故事。
    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对整个社会有一个整体而又确切的认知,是很难读懂里面那看似轻描淡写的苦痛与折磨;又会很自然的反过来站在道德学家角度,去诘问所谓的"道义"和"人性"。
    就在后半部的开始,匪帮和破坏分子开始肆虐。木材堆积在距离城市七公里之外的林区,没有这些木材,整个城市将无法捱过冬天。
    保尔带领着一群共青团员,以一天一百米的速度,硬生生的把这条铁路,在齐膝深的大雪中铺了出来。
    干这个的第一天,就有五个学生逃跑了。持续了两周后,有的人扔掉了团员证,认为不值得为这个赔上自己的性命和未来。
    暴风雪停了。
    一列火车动力不足,停在了支线上。上面的旅客叫嚷和咒骂着,铁轨被积雪埋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车上的所有壮劳力——成年男性们,不得不一齐下车铲雪。其中有一个高个子男人,衣着光鲜,一边铲雪,一边愤恨的说:
    "我才不铲雪呢。谁也没有义务去铲雪。我是铁路工程师,我要起诉这里的工长。"
    保尔上前。"公民,您为什么不干活?"
    ——"您是那位?"
    "我是工人。"保尔回答道。
    ——"那我没什么可说的了。叫你们领导来。"
    保尔皱了皱眉。而在那"铁路工程师"的身后,他和她四目相对。
    你能说"铁路工程师"的诉求不合理嘛?保尔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无产阶级劳动者而已,怎么能命令工程师去干活呢?如果保尔的命令是合理的,那么不就是又走向了所谓的"极权"和"独裁"了嘛?
    可是问题又来了,假如所有的乘客都像铁路工程师一样,拒绝铲雪,那所有的人都会困死在这个小站点里,或者是被匪帮所袭击。
    这是很复杂的事情,也是一个难解的悖论:所谓的"普世"的"道德标准",真的是存在的嘛?


    IP属地:天津2楼2020-02-06 14: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就干脆的承认一点吧,承认这世界上有既得利益团体和得既得利益团体的存在吧。而维护那些什么"道德标准",说白了也就是维护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罢了。不然的话,为什么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总是说"价钱便宜一点"、"零头抹了吧";却几乎没听到过菜农说过"再多给几块钱"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嘛?为什么这价钱可以随口压一下,菜价不能随口涨一下呢?
      当你可能有损他的利益的时候,他给你讲"公平"。
      当他堂而皇之损害你的利益的时候,他给你讲"合理"。
      人的规则,都是向着有利于自己而制定的。
      很多人都口头追求"平等",殊不知他们所以为的,仍然是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他们所追求的,只不过是比其他人"更平等"罢了。
      抛开这部作品的意识形态问题,这故事仍然是跌宕起伏,千回百转的。而我们有很多人不喜欢这部作品,甚至厌恶这部作品的原因,无非也就是立场的事情了。
      我有看过一个短漫画,上面是所谓"名著"再利用,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字明显的放到了厕纸上。
      是啊,这是一部多无聊的作品啊。主人公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冒险,也没有如云的钞票和美女相随。写这部作品的作家本身,也没有什么科班出身,也没有创造什么新的文学流派。这本书在世界名著的洪流中,就像是再不能起眼的小小石砾一样,毫无光彩可言——我们怎么能指望那些"文学评论家"们去从事一天十二个、十六个甚至整整二十四个小时的纯体力劳动呢?我们又怎么能指望那些"艺术大师"们整夜整夜在齐膝深的暴风雪中振奋前行呢?须知温暖的室内,明亮的台灯,这才是他们"应享有"的待遇啊!
      这种书读起来,真的太艰辛晦涩了。
      一如真实的生活一样。
      我们生活在"虚假"的城市中太久了,以至于忽略了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凌晨三点出摊,四点开张的早点铺子,是"合理且应当的"。在地下超市里整天整天站着的收银员,也是"合理且应当的"。而就在今天下午刚下暴雨的时分,我亲眼看到隔壁高楼上几名工人冒着暴雨,拼了命的拽着收回缆绳——这当然也是"合理且应当的"。
      这世界上"合理且应当的"事情,怎么就这么多呢!他们"合理的"做这个,"应当的"做那个,可是为什么轮到享受、休闲,甚至最基本的医疗住房教育,他就"不合理"、"不应当",或者"合理且应当的"不配拥有呢?
      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明白啊。
      也许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世界名著的,根本性的原因吧。
      毕竟文学作品这东西,有些人看的是故事,更多的人看的是噱头——但还有一部分真正能唤醒人心中共鸣的作品,描写的是那最真实的生活。
      由是。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绝对不会让你错过什么"虚幻的东西",但仍然是有助益的。他只是把真实的生活的一隅,展现给你看罢了。


      IP属地:天津3楼2020-02-06 14:38
      回复
        楼主的思考角度很独特,我以前也没这么看过,感觉受益颇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0-17 23:44
        回复
          挺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1-14 1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