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部分内容)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9499fd6c41349547e1ee86c664f92dd/3989523c70cf3bc738abeabbde00baa1cc112abb.jpg)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说明:作为教材的第一章,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考虑到宏观经济背景非常重要,建议读者予以重视。本章无相关习题。
第二章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
1假设某农业国只生产两种产品:橘子和香蕉。利用下表的资料,计算2002年和2009年该国实际GDP的变化,但要以2002年的价格来计算。根据本题的结果证明:被用来计算实际GDP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答:(1)以2002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
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为:GDP2002=50×0.22+15×0.2=14;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为:GDP2009=60×0.22+20×0.2=17.2;
实际GDP增长率为:(17.2-14)/14×100%=22.9%。
(2)以2009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
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为:GDP2002=50×0.25+15×0.3=17;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为:GDP2009=60×0.25+20×0.3=21;
实际GDP增长率为:(21-17)/17×100%=23.5%。
由22.9%与23.5%只相差0.6%,由此可见,用来计算实际GDP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2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说明:
(1)税收的增加(同时转移支付保持不变)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或投资的增加。
(3)消费和储蓄的同时增加一定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在(2)和(3)中都假定不存在居民的利息支付或向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答:(1)按照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恒等式:AE=C+I+G+NX,税收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从而导致消费的减少,为保持恒等式成立,则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由收入法得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C+S,又根据投资储蓄恒等式S=I,有Yd=C+I,故可知当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消费和投资一定有一个增加。
(3)由Yd=C+S知,消费和储蓄同时增加,则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定增加。
3什么是:(1)NDP;(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4)可支配的个人收入;(5)个人储蓄?
解:(1)NDP为国内生产净值,可得:
NDP=GDP-折旧=GDP-(总投资-净投资)=7000-600=6400
(2)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GDP=Y=C+I+G+NX,有NX=GDP-C-I-G,即:NX=7000-4000-800-1100=1100。
(3)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为TA-TR,政府盈余为BS,则由TA-TR-G=BS,所以,TA-TR=G+BS=30+1100=1130。
(4)可支配的个人收入:Yd=C+Sp=GDP-(TA-TR)-折旧=7000-1130-600=5270。
(5)由可支配收入等式Yd=C+Sp,得个人储蓄为Sp=Yd-C=5270-4000=1270。
4假设政府雇用部分失业工人但不要求其工作,只是按照其原先获得的转移支付数量发工资,那么和原来的情况相比,GDP会有什么变化?
答:根据恒等式:C+I+G+NX=Y=C+S+TA-TR,本题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1)从支出角度:C、I、NX不变,由于转移支付TR变成了政府对劳务的购买,进而使得G增加了TR,从而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了TR。
(2)从收入角度:以前是转移支付TR,现在政府改变主意不进行转移支付了,而税收TA不变,C、S也没有改变,所以C+S+TA-TR变成了C+S+TA,从而变大了,所以GDP也变大了,GDP增加了TR。
5分析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以下不同情况的区别是什么?
(1)学校为教师统一购买某电脑和学校为教师额外支付收入并要求其用于购买同样的电脑。
(2)雇用配偶打扫房屋并给其支付工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让其无偿做这些事情。
(3)决定购买一辆国产汽车,而不是一辆德国产的汽车,假设两种汽车的价格完全相同。
答:(1)学校为每个教师统一配备一台电脑属于教学投资,而学校为教师额外支付收入并要求其购买电脑属于转移支付后的个人消费。
(2)雇用配偶打扫房屋并支付工资,这个工资理应计入当年的GDP,过去其无偿的打扫房屋,其劳动不算作当年的GDP。
(3)购买国产车属于消费,计入本国的消费,GDP上升;购买德国产的汽车,一方面消费增加,从而GDP上升,另一方面,净出口减少,从而GDP减少,又因为价格完全相同,所以GDP不变。
6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2)存货投资;(3)GDP减缩指数;(4)GNP。
答:(1)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总称。跟它相对应的是中间产品,指在以后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品的产品。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2)存货投资是指存货净值的变化,包括意愿存货和非意愿存货。意愿存货是指厂商的适度存货,厂商不是把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放到流通环节(商店)里,而是总会保留一些适度的存货,则把这个存货称为意愿存货。非意愿存货是指厂商不愿意保留的一种存货,由于厂商错误地估计了经济形势,导致供过于求,造成积压,所以非意愿存货视为厂商自己买下的,构成了另一部分存货投资。
(3)GDP减缩指数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其中,i表示第i种商品;t表示第t期,或者当期;b表示基期;Qti表示当期第i种商品的数量;Pti表示当期第i种商品的价格;Pbi表示基期第i种商品的价格。
(4)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全体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GNP=本国要素在国内的收入+本国要素在国外的收入。
查看下载学习资料:在网站上方搜索框中搜索关键词(如:曼昆 经济学 北大考研)免费查找下载资料
更多考研全套、资格考试、经典教材的题库、视频、电子书、冲刺押题 |学历提升|学长一对一辅导等请来源于学爽学习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