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9日漏签0天
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吧 关注:1,467贴子:11,320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河北师范大...吧
>0< 加载中...

21考研什么时候开始复习比较好?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贴吧用户_a73KDE8
  • 初出茅庐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1考研学子应从这几方面着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考研寒假备考,你开始了吗?”,希望有需要的朋友能够认真阅读,有所收获!更多问题可以咨询小编
  刚开始准备考研的小伙伴们,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比较好?有学长学姐说7/8月份开始也可以,不要把备考时间拉的太长!网上也有好多经验贴:三个月考上985、学长3个月逆袭985……到底该什么时候开始复习呢?
  考研君建议小伙伴们现在就要开始准备了,为什么要把备考期拉长一点?下面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
  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
  据新发布的研招报考数据显示:近几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近乎直线上升,2017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201万,录取人数为80.5万,但这个数据包括博士生和硕士推免生。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238万,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5%。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290万,这一数字较上年(2018年)增加52万,增幅达21%;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较2019年又增加了51万,再创历史新高。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大增幅增长,对考生来说,竞争压力也是一年大于一年。对学历和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之一,这是我们自身无法去改变的社会因素。
  现在社会上各工作岗位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始终处于高强度状态,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谋求更好的发展,纷纷选择读研深造。如此一来,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基数就不断增大,大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众多的对手,早一点开始准备就多一分优势和竞争力。
  二
  跨专业考研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
  考研就像是一个跳板,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为了重置自己的专业方向而选择考研。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专业跨度特别大的那些同学,更要比别人早一点开始准备。
  因为对于这样一类学生来说,考研相当于是在一年多,甚至不够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原本该是放在本科四年去学的专业课程。
  跨专业考研无论是在目标的确定、资料的查找、复习计划的制定,还是基础的弥补上面,都需要比本专业的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提早准备是相对比较保险的。
  三
  实际复习时间并没有那么多
  很多同学在准备考研的前期,往往会觉得距离真正考试还有很长的时间,可能也听过一些“还有这么多时间,再早开始准备,你也不会好好复习的,往往都是后面几个月才有效果”这类的说法,但考研君想告诉大家:心里不打紧的话,时间是永远都不够用的。
  我们须清晰地认识到:实际允许我们专心备考的时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首先我们在本科的学习还有很多的课程和作业,在校生基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复习备考的。
  到了大三下学期和大四,甚至有些专业和学校还有实习要求,如此一来真正留给我们复习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大大打折,抓紧时间开始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回这些时间。
  四
  早做好准备有助于培养稳定的考研心态
  不得不说,考研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比拼,同时也是一场心理战。尤其是对于心里承受力比较弱或者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来说,从下定决心考研开始,就已经耗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做心理准备。
  早些做准备,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状态,可以让自己在往后的复习当中更加专注而高效,如果能力还不够,就从时间上面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优势。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河北师范大...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