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讲义》
序——说太极
我们学太极拳,一定要先求明白太极的道理,一动一静才能如理如法,从初步的健身功效到日常的养神歇心、乃至行道合真,无不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否则便是终日练终日糊涂。
首先要知道:太极是我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承传不绝的文化根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系辞》)这是太极二字最早见于记载的文字,出自圣人(孔子)之笔!
太极代表未现的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三才(天地人)四象(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而生万物!太极拳即是先贤依阴阳生化万物、生生不息的原理创编的一种运动形式。
既然太极拳只是一种形式,那么就不必要太在意——人心很小,装得下表面的形式,便装不下内在的精神!因此学太极拳,还是要在大道法理上用功夫,以期得到精神上面的实质效应。
第一讲 太极者无极而生
请看《太极拳论》的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
这个是说理,不是指拳!先要明了太极这个理是由无极演变而来的,才能依理生法,安住于此中!但人的常态却不是无极——这就要求习练者通过具体用功来回归无极如无极桩、预备式的最初,在想把身心安静下来的这个过程中,开始时手也不是手,脚也不是脚,周身乱哄哄的无处安置;静久了,忽然间,气沉了,神扬了,身心顿感各有所依,一切从容淡然,就是了。
第二讲 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
接下去再看“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
这几句经典也有出处:
“无极而太极”——《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宋儒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学术立论之作,概括讲述宇宙生化万物之本原规律,可算是贤哲的世界观!
在拳法练习中,可以把无极理解为一粒种子,只有正确用功——如同合理培育种子,种子才会生根发芽;而培育种子,既需光照也要水润——如同合法用功,有阴亦有阳,不可偏执某一方面!
具体在练功时,默察这颗种子就在丹田命门间,作意使之虚悬空中,我则刻刻留心,时时照顾,期其生根发芽——这也是拳经中的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第三讲:动之则分
拳经上这句话,就是炼习太极拳的入手功法!动指心动——心念一起,人站好后,先检查一下“虚领顶劲”,再感觉一下“气沉丹田”,做对了,双手的意思,自然向下合于脚,脚随视线远瞻——双手即随意升起,所谓“天地分、阴阳判”矣!务要牢记:有心动,才有形动!
这一分必要从无始中来——不能预先告诫提醒:我要严肃认真、该练拳了——;但自安静而入于杳冥,归于自然,静而又静,自然静极自动——太极便出生了!
陈鑫说“打拳全在一起!若一起得势,则势势得势”——这个得势即是拳境!
各位!这不只是理论——是做法!是要踏实去干的事情——当下用功,把握当下,安住当下,当下即入拳境。
第四讲 静之则合》
静之则合有几个意思:动久,必合,而合必归于静——此言动静相续;有动分阴阳时,必有静合太极处——此言动中有静;未有机势前,皆静,静极而动,不失静意——此言静中有动;至不觉有动、不觉有静时,动静便成一如,始有动静之用!
动静者阴阳示现之一端也,故:动不是仅有,静亦不是绝无!
开合寓动静之中——动静若无开合,则不成动静,故:开合所以生虚实。
第五讲 无过不及
无过不及这句话常规的解释或指在意念行为两方面,既不能做的过火,也不能不够,要恰到好处;其实“过犹不及”——“过”犹若“不及”,不及实指言行不及道理,任你如何肯干下功夫,怕也是白搭……好象杨澄甫先师说过“不能把握时,宁可做过而不取不及”,应属于谣传吧?“过与不及”不是指工作做的多少问题,而是做法对错问题!若是错的,过与不及都错;若是正确的,便无:过与不及!之所以立这个名目,是提醒后来:人生短暂无常,切不要把时问浪费在两可之间!
附录:《写意》
闭目冥坐意未还,
羡他天外浮云闲。
心田己被寒风彻,
月落空余江湖传。
醉后还舞春秋斧,
把酒遥看一线天。
忽然拈花忆往事,
古渡依旧孤舟船!
(按:这首诗是看着这几幅照片写出来的,三、四句应三、四图。四图是马祖灵塔,所以第四句“江湖传”是用的是当年马祖和石头禅师“江湖”的典故;第五句“春秋斧”也是以《春秋》寓义;七、八句用佛祖故事,叙“野渡无人”旧典,翻变其意尔。)
序——说太极
我们学太极拳,一定要先求明白太极的道理,一动一静才能如理如法,从初步的健身功效到日常的养神歇心、乃至行道合真,无不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否则便是终日练终日糊涂。
首先要知道:太极是我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承传不绝的文化根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系辞》)这是太极二字最早见于记载的文字,出自圣人(孔子)之笔!
太极代表未现的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三才(天地人)四象(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而生万物!太极拳即是先贤依阴阳生化万物、生生不息的原理创编的一种运动形式。
既然太极拳只是一种形式,那么就不必要太在意——人心很小,装得下表面的形式,便装不下内在的精神!因此学太极拳,还是要在大道法理上用功夫,以期得到精神上面的实质效应。
第一讲 太极者无极而生
请看《太极拳论》的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
这个是说理,不是指拳!先要明了太极这个理是由无极演变而来的,才能依理生法,安住于此中!但人的常态却不是无极——这就要求习练者通过具体用功来回归无极如无极桩、预备式的最初,在想把身心安静下来的这个过程中,开始时手也不是手,脚也不是脚,周身乱哄哄的无处安置;静久了,忽然间,气沉了,神扬了,身心顿感各有所依,一切从容淡然,就是了。
第二讲 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
接下去再看“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
这几句经典也有出处:
“无极而太极”——《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宋儒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学术立论之作,概括讲述宇宙生化万物之本原规律,可算是贤哲的世界观!
在拳法练习中,可以把无极理解为一粒种子,只有正确用功——如同合理培育种子,种子才会生根发芽;而培育种子,既需光照也要水润——如同合法用功,有阴亦有阳,不可偏执某一方面!
具体在练功时,默察这颗种子就在丹田命门间,作意使之虚悬空中,我则刻刻留心,时时照顾,期其生根发芽——这也是拳经中的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第三讲:动之则分
拳经上这句话,就是炼习太极拳的入手功法!动指心动——心念一起,人站好后,先检查一下“虚领顶劲”,再感觉一下“气沉丹田”,做对了,双手的意思,自然向下合于脚,脚随视线远瞻——双手即随意升起,所谓“天地分、阴阳判”矣!务要牢记:有心动,才有形动!
这一分必要从无始中来——不能预先告诫提醒:我要严肃认真、该练拳了——;但自安静而入于杳冥,归于自然,静而又静,自然静极自动——太极便出生了!
陈鑫说“打拳全在一起!若一起得势,则势势得势”——这个得势即是拳境!
各位!这不只是理论——是做法!是要踏实去干的事情——当下用功,把握当下,安住当下,当下即入拳境。
第四讲 静之则合》
静之则合有几个意思:动久,必合,而合必归于静——此言动静相续;有动分阴阳时,必有静合太极处——此言动中有静;未有机势前,皆静,静极而动,不失静意——此言静中有动;至不觉有动、不觉有静时,动静便成一如,始有动静之用!
动静者阴阳示现之一端也,故:动不是仅有,静亦不是绝无!
开合寓动静之中——动静若无开合,则不成动静,故:开合所以生虚实。
第五讲 无过不及
无过不及这句话常规的解释或指在意念行为两方面,既不能做的过火,也不能不够,要恰到好处;其实“过犹不及”——“过”犹若“不及”,不及实指言行不及道理,任你如何肯干下功夫,怕也是白搭……好象杨澄甫先师说过“不能把握时,宁可做过而不取不及”,应属于谣传吧?“过与不及”不是指工作做的多少问题,而是做法对错问题!若是错的,过与不及都错;若是正确的,便无:过与不及!之所以立这个名目,是提醒后来:人生短暂无常,切不要把时问浪费在两可之间!
附录:《写意》
闭目冥坐意未还,
羡他天外浮云闲。
心田己被寒风彻,
月落空余江湖传。
醉后还舞春秋斧,
把酒遥看一线天。
忽然拈花忆往事,
古渡依旧孤舟船!
(按:这首诗是看着这几幅照片写出来的,三、四句应三、四图。四图是马祖灵塔,所以第四句“江湖传”是用的是当年马祖和石头禅师“江湖”的典故;第五句“春秋斧”也是以《春秋》寓义;七、八句用佛祖故事,叙“野渡无人”旧典,翻变其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