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进吧 关注:1,550贴子:11,657
  • 5回复贴,共1

驳周世宗柴荣是林士弘后代一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驳周世宗柴荣是林士弘后代一说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1-31 11:58回复
    汉族柴、林易姓之辩,驳后周源于林姓之说,并论周恭帝之嗣
    福建上杭、长汀、武平等县的林姓,在家谱中都自称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裔,而且叙述了一个林姓改柴姓、柴姓复改林姓的传奇故事。隋朝末年在江西一带起义的农民领袖、楚国皇帝林士弘被唐朝征灭后,逃避到福建隐姓埋名,并更姓为柴,于是有了“林柴”这一支柴氏。历经几百年后,五代时“林柴”中的一支人迁居到河北,于是有了柴守礼妹妹嫁郭威、儿子柴荣继后周皇帝位、柴荣早逝后赵匡胤篡周建宋的故事。柴荣为林士弘第13代孙,第14代孙柴宗训失去皇位后,恐惧赵宋的迫害压力和追杀,叫其儿子出逃到福建汀州一带,复姓为林,世代繁衍至今,成为林姓中“柴林”一支。
    其中的关键情节,考证并暂论如下:
    1、林士弘后人改姓为柴的可能性?或有或无,待续考。
    遍查各种史书,只记载林士弘在战唐不利、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622年病逝,但没有记载其生年,有人估计他生于六世纪中叶,照此推理其病逝时岂不有六七十岁?他起义期间,他弟弟鄱阳王林药师亲率大军四处征战,也说明林士弘病逝时年纪至少不低于25岁吧?他当了6年时间的楚国皇帝,按常理应当有后妃,有子女,而且很可能均不止一个。他是自己病逝的,而不是被唐朝征战杀害的,他的部众是在他病逝后自己散去的。因此他的子女应当没有被唐军杀害,而是逃隐起来了。生活在开国之初和蒸蒸日上的大唐王朝下,战败失国的短命楚国的皇子皇孙们,改林姓为柴姓也不是不可能。这方面没有官方资料可以作证,既然闽西林氏众多家谱一志说林士弘后人改为了柴姓,也就只有当成或有或无的事,姑且相信改姓是真。
    2、五代周世宗皇帝生父柴守礼是否为林士弘第12代孙?完全可以否定。
    回过头再去看看前面所述从古至今的各种姓氏书籍,有两点是明确的,柴姓起源于高柴之孙改高姓为柴姓,五代柴守礼家族为此血脉,出于平阳柴氏,这一点无用置疑。后周时期唐朝已经灭亡50年,林士弘事件也已过去330多年了。如果柴守礼是林士弘的第12代孙,无论是后周皇族本身,还是福建“林柴”族根,均不存在担心李唐迫害的问题了,为什么没有发现后周皇族与当时所谓福建“林柴”有任何族人关系呢?反之,倒是姓氏书上说晋州柴氏为后周皇族的族人。
    事实上,柴守礼、柴荣、柴宗训的裔孙们,无论是居于浙江衢州世代封崇义公的裔支,还是世居浙江绍兴、杭州、余姚等地的裔支,亦或是居北方之地的裔支,家谱上均明确写明柴守礼之祖父为柴孟瑞,其为山西太原人,柴哲威(唐朝开国大将谯襄公柴绍的长子)的六世孙,生子柴玘、柴玭、柴玼三人,柴玭(柴翁)生子柴守礼、柴守义和生女柴守玉;唐朝开成初年,柴孟瑞官居翰林学士,唐末动乱时携全家由山西太原迁居河北尧山。
    而且,迄今为止,后周皇族的后裔们的家谱上均始终都是写的平阳家谱,说明是平阳郡柴氏后裔。如果后周皇族是福建“林柴”北迁而来,根本就与平阳郡发生不了任何关系,后周皇族后裔怎么可能在家谱上写“平阳”二字呢?后周皇族无论是血缘,还是迁徙史,都很清楚,怎么可能是福建隐匿改姓而来的“林柴”北迁而来的呢?
    福建“柴林”的众多家谱只说柴守礼是林士弘的第12世孙,但却说不出世系,更说不出具体的迁徙过程;即使凑出来个不完整的世系,却说柴守礼的祖父为柴有桂,父亲为柴冲炁,柴冲炁生柴守仁、柴守礼、柴守信,这与事实不符,而且别无其它具体信息。事实很清楚,只能是福建“柴林”的族谱中杜撰了一出柴守礼为林士弘第12世孙的假血缘和假世系。
    4、福建“柴林”是否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裔呢?或许是,或许不是,待续考和鉴定。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周恭帝有嗣,且应当是成功出逃隐匿,而且至少其一部分子嗣是没有改姓的,仍然姓柴,否则怎么可能作为其嗣在后来被宋室访得,并受到录用和加封呢?福建龙岩客家有一“天子地”,“柴林”氏把它作为后周皇族来祭祀,而且他们各支的家谱普遍都记述为柴宗训之后,所以不排除柴宗训的另一位儿子逃难后改姓为林,而繁衍出福建的“柴林”支系。
    不过,遍阅“柴林”提供的资料,发现其记述后周皇室的诸多情节与真正的后周皇室各支后裔的记载以及宋史的有关记录均不一致,而且各“柴林”分支之间在一些说法上也是互相矛盾的,各说不一。有的“柴林”谱说柴宗训本人逃难到那里,改名为林宗训,繁衍至今,天子地就是埋的柴宗训。果如此的话,河南新郑后周皇陵区的顺陵又是谁的呢?柴宗训就有两个墓了,谁真谁假呢?不是当年柴宗训面对宋室而假死或找人替死,就是福建天子地被所谓的“柴林”人撒谎。
    有的“柴林”谱说柴宗训之子柴咏被宋仁宗赐名崇义,听其父言,幼年携族人避难来到济南山隐居,复柴姓为林姓,世代繁衍为“柴林”。果如此的话,历时事件的发生时间则是大矛盾。宋朝首封崇义公是嘉佑四年(1059年),按宋史记载此时柴宗训已去世86年了,他儿子如果活到此时也应当是86岁以上的人了。在1059年宋仁宗朝时由已故去86年的柴宗训给86岁的幼年柴咏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1-31 11:59
    回复
      宋朝首封崇义公是嘉佑四年(1059年),按宋史记载此时柴宗训已去世86年了,他儿子如果活到此时也应当是86岁以上的人了。在1059年宋仁宗朝时由已故去86年的柴宗训给86岁的幼年柴咏说要逃难、隐居并改姓为林,时间和年龄上岂不荒唐?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柴宗训本人没有去福建隐居,天子墓岂不是白白多出来的?而另有“柴林”谱说,宋治平甲辰元年(1064年)八月柴宗训之子柴咏蒙英宗诏府邑,有司备录“柴氏后裔”。既然是1059年被仁宗赐名为崇义,后听父言而出逃、隐居和改姓,怎么可能在5年以后(此时他如果健在的话,当为91岁以上)又被英宗朝诏府邑,且被有司备录“柴氏后裔”?宋史上有关于柴咏被封的几次记录,但说他是作为柴守礼的孙子中最年长者而封崇义公,与柴宗训是同辈(估计为柴荣的弟弟的小儿子),而且后来宋徽宗明确说了早年封的崇义公为旁支,不是柴荣的直系后裔。
      有的“柴林”谱说林宗训生四子(朝、宝、厚、严),而有的说生一子(咏),内部都是各说不一,大相径庭。
      福建“林柴”人即使是柴宗训之后裔,也需要重新详细考证有关原始资料和进行实地实物考证,以便排除错误信息,得出最终的结论。周世宗每个皇子的最终下落和全部后裔情况均是一些秘,作为被赵宋直接篡权的末帝柴宗训而言,更是如此。将来对更多史籍和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对新郑顺陵、福建龙岩天子地进行考证甚至挖掘,对尸骨和现有人群进行DNA鉴定,有助于完全解密这个天下关心的长期历史问题。

      我们对柴林谱了解的不深,现我柴氏谱研究爱好者初步认为:1、柴林谱初谱早期序为“中行公序”,是柴林系总纲,最早初编谱均迟于“中行公序”时间,初编谱是受“中行公序”影响。而分析“中行公序”,其写作水平与中行公差距很大。2、宗训公是宋重点监控对象,出走可能性小,就算出走,也不可能多带物品,命重要,又年轻带谱可能性小,后人初编辑谱材料来源存疑,前辈口传一般不过5代。墓葬碑记重立,没有原宋代老碑的意义不大。3、全国所有柴氏家谱均没有留下有关柴林氏的文迹,且世宗柴荣系谱祖均为“平阳郡”。4、宗训公就算出走也应不知道自己祖上是林改柴,如知道则其他族人也知道,其他柴氏也有所传,如不知道自己祖上是林改柴,则其后代子孙也就不知道,而间隔几百年的家谱怎编的出来。
      @小岷:
      时宋太祖建隆辛西二年,柴太后尚存,甚忧恐不安。至建隆辛酉年,即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宗训等生谋避患,乃默然脱身,挈家逃出房州,公元975年隐居于福州济南山,易柴复林,从福州转移到士弘公祖居地莆田,途径延平府(南平)顺昌剑阁小陈坑。柴宗训降为郑王,贬于房州,崩于房县,葬于顺陵。国史方志对柴宗训生、死、葬交代得非常清楚,我们应当相信这些资料,尊重历史,宗训公从未到闽西,有来都是宗训公子孙来。
      对柴林氏说的
      宗亲们好,各位都对柴林氏谱研究很有热情,本人对柴林谱了解少,观点言论很有局限性,现信息发达,确是对各支古谱汇集分析论证的大好年代,我柴氏族人正在做这方面工作,力争5年时间,汇集中华柴氏族谱研究分析,编辑中华柴氏总谱。在此也对柴林氏宗亲提个建议,按柴林谱各支系汇集所有有关世系说明的序文,年代,出于何支,让研究爱好者全面了解历史上从不同时期序言说明的变化,为什么变化,整个柴林世系说法的来历、演变过程,这对研究很有帮助。初步分析,柴林氏名,祖上是对柴有情结的,始迁祖如对后代口传最容易最能远传不误差可能就是祖柴后改林,逃难至此。一般初修谱时序言说明祖上来历,二修时如间隔不久可能有对祖上来历作此补充,三修以后如大谈祖上来历就很困难了,难道后代比祖上更清楚来历?就要分析为什么了,当然我们现在获得的信息多是时代原因。
      逃难始迁祖与正常非应急迁始祖迁移所带物品是有所区别的,如宗训公迁始祖上辈有林改柴口传或片书,则柴荣其他后代也应有,如宗训公自己都不知道祖上林改柴,则单独逃难到福建其后代怎么知道祖上是林改柴?初步分析,柴林氏以柴改林可能性极大,而祖上林改柴很难成立,证据可靠性差。
      “闽西柴林世系”中1-7世代距太小,特别是5世靖公是父亲21岁时的第5子,遂之公是父亲19岁时的第4子等,林士弘公13世后记录简化了,又明确是宗训公本人出走,并有四子(宋会让这样出走?)“宋灭南唐,公失去了李后主的庇护”想象力是不是太丰富?
      粗看了一下,大体和原来想法一样,中行公序为最早的,后来序文受此影响并还有所发挥,许多资料可能参照于林氏谱而来,基本论述林系世系,中间插入柴林,插入的记录明显简单,士弘公以前世系代龄较低,有22岁3子,有19岁5子等,但这没关系,这么早的只能看看而已,总体认为:
      1、宗训公出走基无可能,柴林始祖可能另有其人。
      2、迁始祖没有留下上祖世系资料,其谱原始资料来源于一次外出调查和中行公序的演变,打人误伤人事件只说明林氏发生了一件事,与柴林源头没关系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1-31 12:00
      回复
        3、现柴氏没有一点有关柴林说法,柴荣世系均为“平阳郡”也说明柴守礼祖上没向下辈传承祖出林,宗训也同样。
        4、柴缪如存在以柴家名反宋,则宋后来不可能对柴家优待,柴荣继位并没爱惠柴家,反而是回避的,以至在位并未让父来京见面,其兄弟旁支均在宋时才得以封偿。
        5、宋末前后柴致一柴元彪均在福建做过官也没柴林资料留下,江山属山区相对战争对资料丢失要少些,柴氏四隐士资料留下也说明宋时江山数十进士留下资料的,才是江山柴氏谱的可靠性提供保证的。
        6、宋元时期柴林氏单薄,依附周边强大的林氏心理上客观存在,一直至今仍是全力做实与林同支的愿望,所以会出现谱序越迟,对世系描述越详细的反常现象,还有你们都有修改古谱的习惯。
        7、重立的墓碑没有参考价值,与现在重立的一样。
        综上所述,人为有意融合林氏一切均可解释的通,以上给你们参考,感情上可能难以接收,林改柴与柴改林均有可能,并且柴改林可能性极大,但宗训帝祖上是林改柴依据不足,很难成立。
        给你们传上几篇宋代林氏序文,其中有两篇提到士弘公,均说明士弘公阙下林家,但没有说明士弘公子孙林改柴,其他几篇序也没提起,可以说明当时他们均不清楚林改柴吧。而到大清康熙壬戌廿一年1682年裔孙麟焻更清楚?又麟焻序文中也提到宋时“宋桴、悦公二公出而校明宗系“,也说明麟焻公是看过宋时序文的。
        @福建长汀林发振,宗长你好,说的是,古谱尊重为真,不能全信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分析是研究成谱的过程,历史资料的来源的可能性,过分强调细节无意义,外界对你们柴林谱存疑主要是迁始祖至初谱时间段资料断层的原因,对初谱资料来源存疑,你们必须证明迁始祖至初谱时间段,祖上是有连续文字资料的,但你们各支序言中均无法说明这一点,这段人员记录仅一名字,并且是简单名字,给人什么感觉?容易编造,而又较明显早期中行公序在编谱中的作用,中行公序作为有点文学功底的人来说是很容易辩别的,再有缺乏外支的旁证,其他林氏中均没有发现关于士弘公子孙后代有改姓的说法,且还有士弘公另支没改姓的也不知道,历史上你们林氏对谱研究还是很用功的,特别是宋代,林氏宋序中可看出,作为与柴荣子孙时间上离的很近的林氏谱爱好者都不知道柴荣是你们林家的,这可能吗?就算保密,谱记是私家的,这么重大事情不告诉以后子孙?不是外人偏见,又宗训帝自己知道祖上是林改柴,其他族人也知道,宋时柴荣家是有谱的,不然宋封柴家人不会说到谱中找人。你们历次谱中叙述的柴林事资料怎么来的?早期人不知道,后期人更不知道,有一种解释是民间有一种传说,但传说在最早期出现还解释的通。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1-31 12:01
        回复
          其实我认为林氏确实有一部分为柴宗训之后,但林氏家族认为柴宗训血脉和原林氏家族血脉不同,这样会造成天下林氏不统一的现象,所以他们从清朝就开始伪造柴荣是林士弘后裔说,这样才能更好的统一天下林氏族群。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1-31 12:33
          回复
            柴中行在《柴林谱叙附刻》所写道: “……吾族自长林石室以來,赐姓林氏。自晋元帝以后,移居晋安,载在志允不诬也.迨传十二世有祖士弘,隋末僭帝,易林为柴。惟我弘公厥后守礼,妹配后周,继荣传位,禅位赵宋。礼(柴守礼,下载者注)子穆,兴兵复位,为宋所败,改柴复林。(宋史缺此史料)惟我弘公之后,科甲蝉联,冠于杭郡,欲而不得复焉。嗟呼!今杭城中别有柴氏一族,衣冠济济,代有文人,竟与吾族混为一脉,派为昭穆,輒为伯叔兄弟称之,而不知皆似是而非也……”。柴中行,余干人,字兴之,宋绍兴元年進士,累官右文殿修撰。
            这个是姓柴的中行公说的,不是姓林的说的,中行公说是柴荣后代,那他是不是呢?是不是还需要证明一下?当然你可以说他说的是假的,那谁说的是真的呢?还有依附林氏,额,找理由不要太自我,是族谱啊,这么严肃的事情,都出皇帝了还不荣耀,依附到林氏身上更荣耀?说了一大堆纯粹是为了否认而找牵强的理由而已。用中行公话说,而不知皆似是而非也


            IP属地:山东7楼2021-09-14 1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