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鲲话公瑾】再论周景、周尚与周瑜辈分
开篇语:《沉思录》里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历史长河,烟波浩渺。区区文字,折戟沉沙。说不尽是非事,留不住英雄泪,看不清儿女情。真真假假,对对错错,怎奈,都在笑谈中。
说起公瑾周郎,自是代代瞩目,人人羡慕。长得够漂亮,英俊潇洒,文武全才;一生驰骋疆场,金戈铁马,所向披靡;有美人日夜相伴,国色天香,锦瑟和弦;只伤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可惜不已。
周郎的家庭出身,历来未被过多关注,故而争议不少。《三国志·周瑜传》中记录寥寥,“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字,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和辩驳之处。
按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父之兄为伯父,父之弟为叔父,伯父叔父之子为从父兄弟或从兄弟;父之伯父叔父为从祖祖父,从祖祖父之子为从祖父,从祖父之子为从祖兄弟;祖父的伯父叔父为族曾祖父,族曾祖父之子为族祖父,族祖父之子为族父,族父之子为族兄弟。
由此,不难看出,曾祖父和族曾祖父平辈,祖父、从祖祖父、族祖父平辈,父、伯父、叔父、从祖父、族父平辈,自己和亲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族兄弟平辈。
而大抵现有的争议都来自于对《三国志•周瑜传》中“从祖父”“从父”这两个概念理解不同所致。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些观点是并未系统考察上古时期大宗、小宗之宗法,仅以“从祖父”“从父”字面意思来考察关系;一些观点是以《尔雅》卷四《释亲》中“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来考察,从而得出“周瑜的曾祖父与周景之父即周兴乃亲兄弟也”的判断;还有一些观点是以王力所梳理来对照,从而得出“周瑜之父与从祖父周景平辈”的判断等等。
弛鲲仔细研读了以上判断及理论依据,对《后汉书》《三国志》中“从祖父”“从父”概念进行了粗浅研究;并按照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尚、周忠、周瑜、周晖等人人生履历,参考了这些人人生中出现的人物、参与过的重大事件、以及许多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按照男性20岁至50岁生育下一代的假设,粗略计算了这些人物大概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得出了弛鲲个人的一些粗浅的判断,分享与大家,供把玩解闷。
一、《晋书》卷六十一《周浚传》: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此处出现了“叔父子”“从父子”两个概念,其中指出周馥是周浚的“从父子”;而同样是《晋书•周馥传》:“馥……浚从父弟也。父蕤”,出现了“从父弟”概念,指出周馥是周浚的“从父弟”。同一本书中,同样的两个人物,至少足以证明:“从父子”和“从父弟”是平辈的。按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从父弟当是伯父或叔父之子,这恰是“叔父子”。由此,不难猜测,《晋书》在编写时,在《周浚传》处区分了周恢是周浚的“叔父子”,即他们是一个祖父;周馥是周浚的“从父子”,即他们是一个曾祖父。而在《周馥传》中误将“从父子”记录成了“叔父子”。这个失误却给了我们一个重大佐证,就是在晋代,“从父”指的恰是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梳理的“从祖父”。而《三国志》通篇很多处出现了“从父”一词,却在《周瑜传》中周景处,用了“从祖父”,若将“从祖父”按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本义理解,则“从父”之义无从对照。由此证明,其是用“从祖父”表征了“从祖祖父”,用“从父”表征了“从祖父”。由此得出,周景(“从祖父”应为“从祖祖父”)应与周瑜的祖父是一个父亲;而周尚(“从父”应为“从祖父”)应与周瑜的父亲周异为一个祖父,并且周尚应为周景之子。
弛鲲在网上惊喜的发现,百度“周瑜吧”中 @碧野望雪 博友曾梳理《周瑜家族七世谱系简图》,与弛鲲观点不谋而合,故引用如下,供网友参阅。

二、弛鲲粗略推断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尚、周忠、周瑜、周晖等人出生和死亡年份如下,大部分为弛鲲臆测而来,毫无根据,抛砖引玉,期待扔砖砸锤。
周荣(约50年—约117年)
周兴(约78年—约139年)
周景(约100年—168年)
周崇(约120年—约170年)
周忠(约122年—约197年)
周尚(约130年—约200年)
周异(约145年—约180年)
周瑜(175年—210年)
周晖(约144年—189年)
按照周兴78年出生,周瑜175年出生,两人相差97岁,如果两人中隔了两代人,平均每代生育年龄在32岁,按着古人生育习惯,已属于是代代庶出。如果只隔了一代人,那平均生育年龄在49岁,可能性降低很多。且在周瑜的所有记录中,其父周异所记非常少,很可能早亡。由此可见,周兴是周瑜曾祖父的可能性较大;周景是周瑜父辈的可能性很小。由此也可证明“从祖父”应为“从祖祖父”之义,而非父辈。
在一夫一妻多妾的东汉末年大家族中,能在一辈中留名青史的,只是个别少数,这其中,嫡出和长子还理应占大多数,而其他许多庶出则求个荣华富贵尚可,青史留名却是很难。公瑾周郎若不是在风云际会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展现了风采和才华,很有可能也会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不为人知的消失在沧海横流中。而他的丰功伟绩、爱情佳话,又有哪些隐秘在历史烟云中、不曾得见的秘密,且听下回分解。
开篇语:《沉思录》里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历史长河,烟波浩渺。区区文字,折戟沉沙。说不尽是非事,留不住英雄泪,看不清儿女情。真真假假,对对错错,怎奈,都在笑谈中。
说起公瑾周郎,自是代代瞩目,人人羡慕。长得够漂亮,英俊潇洒,文武全才;一生驰骋疆场,金戈铁马,所向披靡;有美人日夜相伴,国色天香,锦瑟和弦;只伤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可惜不已。
周郎的家庭出身,历来未被过多关注,故而争议不少。《三国志·周瑜传》中记录寥寥,“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字,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和辩驳之处。
按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父之兄为伯父,父之弟为叔父,伯父叔父之子为从父兄弟或从兄弟;父之伯父叔父为从祖祖父,从祖祖父之子为从祖父,从祖父之子为从祖兄弟;祖父的伯父叔父为族曾祖父,族曾祖父之子为族祖父,族祖父之子为族父,族父之子为族兄弟。
由此,不难看出,曾祖父和族曾祖父平辈,祖父、从祖祖父、族祖父平辈,父、伯父、叔父、从祖父、族父平辈,自己和亲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族兄弟平辈。
而大抵现有的争议都来自于对《三国志•周瑜传》中“从祖父”“从父”这两个概念理解不同所致。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些观点是并未系统考察上古时期大宗、小宗之宗法,仅以“从祖父”“从父”字面意思来考察关系;一些观点是以《尔雅》卷四《释亲》中“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来考察,从而得出“周瑜的曾祖父与周景之父即周兴乃亲兄弟也”的判断;还有一些观点是以王力所梳理来对照,从而得出“周瑜之父与从祖父周景平辈”的判断等等。
弛鲲仔细研读了以上判断及理论依据,对《后汉书》《三国志》中“从祖父”“从父”概念进行了粗浅研究;并按照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尚、周忠、周瑜、周晖等人人生履历,参考了这些人人生中出现的人物、参与过的重大事件、以及许多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按照男性20岁至50岁生育下一代的假设,粗略计算了这些人物大概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得出了弛鲲个人的一些粗浅的判断,分享与大家,供把玩解闷。
一、《晋书》卷六十一《周浚传》: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此处出现了“叔父子”“从父子”两个概念,其中指出周馥是周浚的“从父子”;而同样是《晋书•周馥传》:“馥……浚从父弟也。父蕤”,出现了“从父弟”概念,指出周馥是周浚的“从父弟”。同一本书中,同样的两个人物,至少足以证明:“从父子”和“从父弟”是平辈的。按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从父弟当是伯父或叔父之子,这恰是“叔父子”。由此,不难猜测,《晋书》在编写时,在《周浚传》处区分了周恢是周浚的“叔父子”,即他们是一个祖父;周馥是周浚的“从父子”,即他们是一个曾祖父。而在《周馥传》中误将“从父子”记录成了“叔父子”。这个失误却给了我们一个重大佐证,就是在晋代,“从父”指的恰是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梳理的“从祖父”。而《三国志》通篇很多处出现了“从父”一词,却在《周瑜传》中周景处,用了“从祖父”,若将“从祖父”按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本义理解,则“从父”之义无从对照。由此证明,其是用“从祖父”表征了“从祖祖父”,用“从父”表征了“从祖父”。由此得出,周景(“从祖父”应为“从祖祖父”)应与周瑜的祖父是一个父亲;而周尚(“从父”应为“从祖父”)应与周瑜的父亲周异为一个祖父,并且周尚应为周景之子。
弛鲲在网上惊喜的发现,百度“周瑜吧”中 @碧野望雪 博友曾梳理《周瑜家族七世谱系简图》,与弛鲲观点不谋而合,故引用如下,供网友参阅。

二、弛鲲粗略推断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尚、周忠、周瑜、周晖等人出生和死亡年份如下,大部分为弛鲲臆测而来,毫无根据,抛砖引玉,期待扔砖砸锤。
周荣(约50年—约117年)
周兴(约78年—约139年)
周景(约100年—168年)
周崇(约120年—约170年)
周忠(约122年—约197年)
周尚(约130年—约200年)
周异(约145年—约180年)
周瑜(175年—210年)
周晖(约144年—189年)
按照周兴78年出生,周瑜175年出生,两人相差97岁,如果两人中隔了两代人,平均每代生育年龄在32岁,按着古人生育习惯,已属于是代代庶出。如果只隔了一代人,那平均生育年龄在49岁,可能性降低很多。且在周瑜的所有记录中,其父周异所记非常少,很可能早亡。由此可见,周兴是周瑜曾祖父的可能性较大;周景是周瑜父辈的可能性很小。由此也可证明“从祖父”应为“从祖祖父”之义,而非父辈。
在一夫一妻多妾的东汉末年大家族中,能在一辈中留名青史的,只是个别少数,这其中,嫡出和长子还理应占大多数,而其他许多庶出则求个荣华富贵尚可,青史留名却是很难。公瑾周郎若不是在风云际会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展现了风采和才华,很有可能也会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不为人知的消失在沧海横流中。而他的丰功伟绩、爱情佳话,又有哪些隐秘在历史烟云中、不曾得见的秘密,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