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米业同仁你们好:
希望您认真看完之后,能真正的感受到我们的肺腑之言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您的企业!为了中国米业!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写了一本惊世骇俗的书——《谁来养活中国》。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指出,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环境恶化,耕地缩减,而中国的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到2015年,中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几乎与全球的粮食出口总量相当。由此推断,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将引发世界粮食危机。
此书一出,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全球大辩论,某些“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似乎也找到了一些谎言的借口。而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则认为:中国虽然存在着耕地缩减和人口增加的大问题,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谁是谁非,历史自会验证。但中国如何用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总数22%的人口,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比差还有扩大的可能。
这是一个足以让世人警醒的问题,我们国内也有过一段时期的讨论。但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目前到处是仓库暴满,到处是“卖粮难”的呼声,根本不存在“谁来养活”的问题。一些大米企业的反响倒是较为强烈,但多数人不是对“谁来养活中国”的关注,更多的是对当前大米市场的埋怨和牢骚。他们认为,目前的大米市场低迷不振,都是这几年稻谷连续丰收的结果,中国哪里还是粮食短缺?都快是粮满为患了!外国人简直是胡扯。
对于被温饱问题困扰得太久的中国来说,粮食稍稍过剩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然而,问题不在于此,而是为什么仅仅丰收了几年,稻谷的库存量稍稍增加了一点点,我们的大米经营就变得如此的惨淡?现在国内95%以上的产品都是供大于求,这里虽然有一个大环境造成的需求预期心理不足的问题,消费者惜购,但你是大米产品,大环境再不好,也不致于吝惜得不吃饭,全国年消费大米1.17亿吨这个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大米市场根本就不存在疲软萎缩的问题。
制约大米销售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米品牌建设则是十分易见的问题。
粮食市场放开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经过十多年的摔打和磨炼,大米有幸成为目前粮食市场上商品化程度最高的粮食制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连一个小学生都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名牌的今天,大米竟然没有出现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甚至连一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口碑品牌也在“奔小康”的进程中逐渐消亡淡化。
品牌建设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记。没有品牌就不能形成产业规模,没有产业规模就不能带动整个产业进步,就不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目前,大米企业陷进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认真真思考一下大米的品牌问题了?
一、品牌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稻谷生产国,1998年稻谷总产量为1.93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34.4%。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大米消费国,年消费大米达1.17亿吨,人均98公斤。大米养活了60%以上的中国人口,大米的丰歉盈缺直接关系到亿万人口的温饱冷暖。可以这么说,没有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没有水稻单产连续突破,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大米被我们尊为“国粮”,“省长米袋子负责制”成了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
希望您认真看完之后,能真正的感受到我们的肺腑之言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您的企业!为了中国米业!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写了一本惊世骇俗的书——《谁来养活中国》。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指出,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环境恶化,耕地缩减,而中国的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到2015年,中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几乎与全球的粮食出口总量相当。由此推断,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将引发世界粮食危机。
此书一出,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全球大辩论,某些“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似乎也找到了一些谎言的借口。而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则认为:中国虽然存在着耕地缩减和人口增加的大问题,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谁是谁非,历史自会验证。但中国如何用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总数22%的人口,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比差还有扩大的可能。
这是一个足以让世人警醒的问题,我们国内也有过一段时期的讨论。但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目前到处是仓库暴满,到处是“卖粮难”的呼声,根本不存在“谁来养活”的问题。一些大米企业的反响倒是较为强烈,但多数人不是对“谁来养活中国”的关注,更多的是对当前大米市场的埋怨和牢骚。他们认为,目前的大米市场低迷不振,都是这几年稻谷连续丰收的结果,中国哪里还是粮食短缺?都快是粮满为患了!外国人简直是胡扯。
对于被温饱问题困扰得太久的中国来说,粮食稍稍过剩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然而,问题不在于此,而是为什么仅仅丰收了几年,稻谷的库存量稍稍增加了一点点,我们的大米经营就变得如此的惨淡?现在国内95%以上的产品都是供大于求,这里虽然有一个大环境造成的需求预期心理不足的问题,消费者惜购,但你是大米产品,大环境再不好,也不致于吝惜得不吃饭,全国年消费大米1.17亿吨这个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大米市场根本就不存在疲软萎缩的问题。
制约大米销售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米品牌建设则是十分易见的问题。
粮食市场放开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经过十多年的摔打和磨炼,大米有幸成为目前粮食市场上商品化程度最高的粮食制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连一个小学生都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名牌的今天,大米竟然没有出现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甚至连一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口碑品牌也在“奔小康”的进程中逐渐消亡淡化。
品牌建设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记。没有品牌就不能形成产业规模,没有产业规模就不能带动整个产业进步,就不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目前,大米企业陷进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认真真思考一下大米的品牌问题了?
一、品牌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稻谷生产国,1998年稻谷总产量为1.93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34.4%。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大米消费国,年消费大米达1.17亿吨,人均98公斤。大米养活了60%以上的中国人口,大米的丰歉盈缺直接关系到亿万人口的温饱冷暖。可以这么说,没有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没有水稻单产连续突破,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大米被我们尊为“国粮”,“省长米袋子负责制”成了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