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湖北武汉、北京、上海等多地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那么,我们个人该如何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大河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马希涛教授,他也是2003年抗击SARS战役中主要专家之一,原河南省非典防治专家组副组长。
致病率较高但病死率低,勿恐慌
据马希涛教授介绍,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率比较高,但病死率很低,目前在国家疾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疫情仍可防可控。所以,我们个人最重要的是做好防范措施,而不是无谓的担忧甚至恐慌。
发热是否就诊?要区分不同情况
据了解,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乏力、干咳等。
那么,如果出现发热,是自己先观察一两天,还是马上到医院就诊呢?
马希涛教授说,这需要分几种情况来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非疫区的人,并且没有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如果有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等感冒症状,一旦体温接近38℃,需要马上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排查,而不能按照≥37.3℃这个标准。因为正常人的腋下体温一般都在36.5℃~37.5℃之间,因此,不要一超过37.3℃就去就医,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其次,如果在疫区或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有流鼻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体温超过37.5℃,需要马上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排查。
第三,除了有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发热等感冒症状,一旦觉得闷气,不管在不在疫区,就需要立即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排查,而不是根据温度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就医。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20次就属于闷气。
去就诊时戴口罩,最好有人陪伴
如果达到了去医院就诊的条件,马希涛教授建议患者需要佩戴口罩,并有人陪伴,直接到发热门诊就诊,而不是去普通呼吸内科门诊就诊。
如果患者被确定留观,陪伴者需要及时洗手、佩戴口罩,同时减少外出,绝对禁止接触老人和幼儿等抵抗力差或低的人。
建议少去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疫苗可以预防,马希涛说,主要通过减少接触或暴露的机会,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降低感染几率。
首先,建议不要去疫区,尽量减少出门,最好不要去人多的公众场所。
其次,如果实在要去公众场所,要戴上口罩。
第三,发现有人打喷嚏,要侧身或扭头躲避在2米以外。
第四,适当通风,一般的房间通风15分钟即可。
最后,勤洗手,肥皂、香皂都可以,清水作用微乎其微。如果家里有感冒发烧病人,最好用酒精消毒手部,免水快速洗手液也可以,60度的白酒也行。
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应选择“医用外科口罩”
在马希涛教授建议的众多防范措施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戴口罩”。目前,常见的口罩有普通的棉纱口罩、呼吸防护口罩(N95型是典型代表)、医用普通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口罩进行防护?
普通棉纱口罩的材质多为棉布、纱布、毛线、帆布及绒等,由于材质本身不够致密,无法起到预防感染目的。医用普通口罩的防护性和普通棉纱口罩差不多。
医用外科口罩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无法防雾霾。有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舒适层。购买时要注意,应当选择外包装上明确注明“医用外科口罩”字样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防护性和医用外科口罩差不多。
N95型口罩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可以防雾霾。“N”的意思是不适合油性的颗粒(炒菜产生的油烟就是油性颗粒物,而人说话或咳嗽产生的飞沫不是油性的);“95”是指,在NIOSH标准规定的检测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95%。在选用N95型口罩时,尽量选择不带呼吸阀的N95型口罩。
据马希涛教授介绍,以自我防护、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为目的,佩戴医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都可以;如果是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可以选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不必过度防护;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要佩戴N95型口罩。
此外,任何类型的口罩,防护的效果都是有时效的,必须定期更换,建议每隔2~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医用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潮湿后应立即更换;口罩受到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发热是否就诊
A.对于非疫区的人,并且没有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有流鼻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体温接近38℃,需到医院发热门诊排查。
B.在疫区或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有流鼻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体温超过37.5℃,需到医院发热门诊排查。
C.除了有感冒症状,一旦觉得闷气,不管在不在疫区,需立即到医院发热门诊排查,不管温度高低。
戴口罩
众多防范措施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戴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的防护性和医用外科口罩差不多: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
如果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可选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要佩戴N95型口罩。
大河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马希涛教授,他也是2003年抗击SARS战役中主要专家之一,原河南省非典防治专家组副组长。
致病率较高但病死率低,勿恐慌
据马希涛教授介绍,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率比较高,但病死率很低,目前在国家疾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疫情仍可防可控。所以,我们个人最重要的是做好防范措施,而不是无谓的担忧甚至恐慌。
发热是否就诊?要区分不同情况
据了解,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乏力、干咳等。
那么,如果出现发热,是自己先观察一两天,还是马上到医院就诊呢?
马希涛教授说,这需要分几种情况来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非疫区的人,并且没有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如果有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等感冒症状,一旦体温接近38℃,需要马上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排查,而不能按照≥37.3℃这个标准。因为正常人的腋下体温一般都在36.5℃~37.5℃之间,因此,不要一超过37.3℃就去就医,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其次,如果在疫区或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有流鼻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体温超过37.5℃,需要马上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排查。
第三,除了有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发热等感冒症状,一旦觉得闷气,不管在不在疫区,就需要立即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排查,而不是根据温度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就医。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20次就属于闷气。
去就诊时戴口罩,最好有人陪伴
如果达到了去医院就诊的条件,马希涛教授建议患者需要佩戴口罩,并有人陪伴,直接到发热门诊就诊,而不是去普通呼吸内科门诊就诊。
如果患者被确定留观,陪伴者需要及时洗手、佩戴口罩,同时减少外出,绝对禁止接触老人和幼儿等抵抗力差或低的人。
建议少去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疫苗可以预防,马希涛说,主要通过减少接触或暴露的机会,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降低感染几率。
首先,建议不要去疫区,尽量减少出门,最好不要去人多的公众场所。
其次,如果实在要去公众场所,要戴上口罩。
第三,发现有人打喷嚏,要侧身或扭头躲避在2米以外。
第四,适当通风,一般的房间通风15分钟即可。
最后,勤洗手,肥皂、香皂都可以,清水作用微乎其微。如果家里有感冒发烧病人,最好用酒精消毒手部,免水快速洗手液也可以,60度的白酒也行。
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应选择“医用外科口罩”
在马希涛教授建议的众多防范措施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戴口罩”。目前,常见的口罩有普通的棉纱口罩、呼吸防护口罩(N95型是典型代表)、医用普通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口罩进行防护?
普通棉纱口罩的材质多为棉布、纱布、毛线、帆布及绒等,由于材质本身不够致密,无法起到预防感染目的。医用普通口罩的防护性和普通棉纱口罩差不多。
医用外科口罩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无法防雾霾。有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舒适层。购买时要注意,应当选择外包装上明确注明“医用外科口罩”字样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防护性和医用外科口罩差不多。
N95型口罩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可以防雾霾。“N”的意思是不适合油性的颗粒(炒菜产生的油烟就是油性颗粒物,而人说话或咳嗽产生的飞沫不是油性的);“95”是指,在NIOSH标准规定的检测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95%。在选用N95型口罩时,尽量选择不带呼吸阀的N95型口罩。
据马希涛教授介绍,以自我防护、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为目的,佩戴医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都可以;如果是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可以选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不必过度防护;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要佩戴N95型口罩。
此外,任何类型的口罩,防护的效果都是有时效的,必须定期更换,建议每隔2~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医用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潮湿后应立即更换;口罩受到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发热是否就诊
A.对于非疫区的人,并且没有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有流鼻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体温接近38℃,需到医院发热门诊排查。
B.在疫区或接触过来自疫区的人,有流鼻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体温超过37.5℃,需到医院发热门诊排查。
C.除了有感冒症状,一旦觉得闷气,不管在不在疫区,需立即到医院发热门诊排查,不管温度高低。
戴口罩
众多防范措施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戴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的防护性和医用外科口罩差不多: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
如果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可选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要佩戴N95型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