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技能、认知)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技能)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技能,可以和目标2进行综合)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重点,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来学习测量方法,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如目测,工具测量、脚步测量、借助一定物体如铅笔、书进行测量)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难点,讨论法能将幼儿的问题抛出来,通过大家交流来感知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也不同。尽量让幼儿去总结,尽管不完整,但是却是幼儿的经验体会,教师去补充就可以)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教师抛出有一问题引导幼儿课下继续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将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31\主题:家乡
活动名称:家乡—认识西安的名胜古迹(中班)
重点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认知)
2、萌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家乡的名胜古迹
难点:萌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西安的名胜古迹)。
2、大雁塔、钟楼、城墙、兵马俑的图片。
3、幼儿自带自己游览名胜古迹的照片。
活动过程:(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我觉得幼儿对于家乡的了解是独特、且深有体会的不妨让幼儿讲一讲自己参观的见闻,让幼儿来当导游带我们去感受家乡美)
(一)幼儿看课件辨认家乡(舞动陕西截图: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南湖、大唐芙蓉园)。
教师提问:这是哪里?
教师介绍这是我们的家乡——西安。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的名胜古迹。
(二)幼儿看西安名胜古迹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地方吗?你们去过吗?请幼儿说说这些地方的名称。
(三)教师重点介绍大雁塔。
教师介绍大雁塔是我国古代建筑,它高大雄伟,有七层,是唐僧取经回来珍藏经书的地方。大雁塔南广场有唐僧的雕塑,北广场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晚上的彩灯非常漂亮。大雁塔周围有很多的陕西民俗雕塑。大雁塔是西安著名的古代建筑,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四)认识钟楼、城墙、兵马俑等,方法同上(也可请幼儿介绍)。
(五)教师出示图片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幼儿说名称。
(六)幼儿分组操作:拼图大雁塔、涂色钟楼、描画城墙,讲述自己带来的游览西安名胜古迹的图片
(七)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在班级中开展小导游的游戏。
中班美术活动 红黄蓝
32、【教学名称】颜色变变变
【教学目的】
1、在生活中能发现不同颜色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认知)
2、能大胆尝试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相互配色,完成不同作品。(技能)
3、体验活动的乐趣。(情感)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两种颜色混合后会出现新的颜色。
难点:能大胆尝试用三原色进行相互配色,完成作品。
【教学准备】红、黄、蓝颜料,水果的空白图案,毛笔,调色盘,抹布。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用魔术的方法将大树变绿,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重点,像变魔术一样,幼儿的兴趣较为浓厚,愿意积极操作)
秋天到了,大树的树叶都变成了黄色(边说边刷上黄色)。春天又来了,树叶变成了绿色(请幼儿睁大眼睛观察,老师边说边刷上蓝色,但是结果却变成了绿色)
提问:开始大树是什么颜色?后来老师刷上了什么颜色,变成了绿色?
方法:黄色+蓝色=绿色
请小朋友试一试红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变化?再试一试红色和蓝色 ,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 黄+蓝=绿
红+黄=橙
蓝+红=紫
二、基本部分(难点,掌握颜色混合的方法后幼儿容易产生创作的欲望,此环节与上一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且幼儿不会感到厌烦。既检验了幼儿对上一环节的掌握,又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创作力)
1、小兔开了一个水果店,有橘子、葡萄、西瓜。可是它的水果都不漂亮,卖不出去,请小朋友帮帮忙用你们调出的颜色绘水果都穿上好看的衣服。
2、提出配色要求:
两种颜色相互混合,用小勺取出的颜料一定要一样多。
记住自己把什么颜料和什么颜料放在一起,变出另一种什么颜色。
注意桌面和衣服的整洁。
3、幼儿操作,给橘子、葡萄、西瓜涂色,教师给予指导。
4、幼儿作品展示在水果店里。
【活动延伸】
1、开展买水果的游戏。
2、在美劳区提供不同的水果、蔬菜的空白图,幼儿自选进行涂色配色。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技能、认知)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技能)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技能,可以和目标2进行综合)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重点,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来学习测量方法,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如目测,工具测量、脚步测量、借助一定物体如铅笔、书进行测量)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难点,讨论法能将幼儿的问题抛出来,通过大家交流来感知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也不同。尽量让幼儿去总结,尽管不完整,但是却是幼儿的经验体会,教师去补充就可以)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教师抛出有一问题引导幼儿课下继续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将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31\主题:家乡
活动名称:家乡—认识西安的名胜古迹(中班)
重点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认知)
2、萌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家乡的名胜古迹
难点:萌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西安的名胜古迹)。
2、大雁塔、钟楼、城墙、兵马俑的图片。
3、幼儿自带自己游览名胜古迹的照片。
活动过程:(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我觉得幼儿对于家乡的了解是独特、且深有体会的不妨让幼儿讲一讲自己参观的见闻,让幼儿来当导游带我们去感受家乡美)
(一)幼儿看课件辨认家乡(舞动陕西截图: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南湖、大唐芙蓉园)。
教师提问:这是哪里?
教师介绍这是我们的家乡——西安。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的名胜古迹。
(二)幼儿看西安名胜古迹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地方吗?你们去过吗?请幼儿说说这些地方的名称。
(三)教师重点介绍大雁塔。
教师介绍大雁塔是我国古代建筑,它高大雄伟,有七层,是唐僧取经回来珍藏经书的地方。大雁塔南广场有唐僧的雕塑,北广场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晚上的彩灯非常漂亮。大雁塔周围有很多的陕西民俗雕塑。大雁塔是西安著名的古代建筑,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四)认识钟楼、城墙、兵马俑等,方法同上(也可请幼儿介绍)。
(五)教师出示图片大雁塔、钟楼、兵马俑、城墙等,幼儿说名称。
(六)幼儿分组操作:拼图大雁塔、涂色钟楼、描画城墙,讲述自己带来的游览西安名胜古迹的图片
(七)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在班级中开展小导游的游戏。
中班美术活动 红黄蓝
32、【教学名称】颜色变变变
【教学目的】
1、在生活中能发现不同颜色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认知)
2、能大胆尝试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相互配色,完成不同作品。(技能)
3、体验活动的乐趣。(情感)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两种颜色混合后会出现新的颜色。
难点:能大胆尝试用三原色进行相互配色,完成作品。
【教学准备】红、黄、蓝颜料,水果的空白图案,毛笔,调色盘,抹布。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用魔术的方法将大树变绿,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重点,像变魔术一样,幼儿的兴趣较为浓厚,愿意积极操作)
秋天到了,大树的树叶都变成了黄色(边说边刷上黄色)。春天又来了,树叶变成了绿色(请幼儿睁大眼睛观察,老师边说边刷上蓝色,但是结果却变成了绿色)
提问:开始大树是什么颜色?后来老师刷上了什么颜色,变成了绿色?
方法:黄色+蓝色=绿色
请小朋友试一试红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变化?再试一试红色和蓝色 ,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 黄+蓝=绿
红+黄=橙
蓝+红=紫
二、基本部分(难点,掌握颜色混合的方法后幼儿容易产生创作的欲望,此环节与上一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且幼儿不会感到厌烦。既检验了幼儿对上一环节的掌握,又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创作力)
1、小兔开了一个水果店,有橘子、葡萄、西瓜。可是它的水果都不漂亮,卖不出去,请小朋友帮帮忙用你们调出的颜色绘水果都穿上好看的衣服。
2、提出配色要求:
两种颜色相互混合,用小勺取出的颜料一定要一样多。
记住自己把什么颜料和什么颜料放在一起,变出另一种什么颜色。
注意桌面和衣服的整洁。
3、幼儿操作,给橘子、葡萄、西瓜涂色,教师给予指导。
4、幼儿作品展示在水果店里。
【活动延伸】
1、开展买水果的游戏。
2、在美劳区提供不同的水果、蔬菜的空白图,幼儿自选进行涂色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