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廿三 武侯忌日
公元234年,季汉建兴十二年,五丈原星落。
公元207年,大汉建安十二年,卧龙岗出山。
辞世时,壮志未酬,终年五十四岁。
受命日,风华正茂,不足二十七岁。
半生闲云野鹤,半生鞠躬尽瘁。
一个士最大的悲哀,就是遇上一个知己者。
华发浓,斗柄东,当年草庐仍青葱。
亮今老矣,归乡终无日。
我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诸葛亮这个名字,记得诸葛武侯,记得孔明,记得丞相。
记得八月廿三他含恨而去的这个日子。
今天我们不谈家国大义忠君事主,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我并不认为丞相的忠对于后主那个阿斗有任何意义。
让我慨叹痛惜引颈长啸的,是他的人生,纯粹的人生。
一个被徐公持先生称为注定悲剧主义的人生
记得有老师和我们说,男生好历史,所以会先看《三国志》,女生好小说,所以会先看《三国演义》。
而我,当年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却是读完了《三国志》,却至今看不完《三国演义》。
丞相去后,三国已尽——这是沉浸在感性世界里的我。
但我知道历史从来都未曾停歇,就如丞相一刻也未曾停歇的笔,写不完。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幼失怙恃,十六岁随叔父南迁荆州避难,后曹操屠尽徐州城。又二年,其叔父亦辞世。
从书香门第的二公子,到躬耕南阳的一村夫,从父慈子孝的大家族,到长姐幼弟的顶梁柱。乱世当中,谁曾幸免?上位者逐鹿群雄的背后,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无辜百姓。
只不过无辜百姓也会不同,有人自卑自贱,自然也有人坚韧昂扬。
有时出身真的决定了很多,十六年的诗书礼乐,让孔明即使是在乱世之中也未曾舍弃那一身文人傲骨。
那身为梦想九死不悔的傲骨伴随了他的一生。
因而孔明遇到了司马德操,遇到了庞德公。
从此卧龙之名冠绝荆襄,得之可安天下。
也许所有人的青年时光都是可以肆意挥霍的。有大把的时间,有宏远的志向,永远不用担心失败和犯错,永远能以最明亮的笑容回应世间一切的非议。结庐而居,躬耕农事,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看年华融化在最美好的光阴里酿成最美好的回忆——当年少的孔明同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崔州平一起诗酒唱和,指点天下的时候,我想他绝不会想到,仅仅三十余年后,他会在北伐的前线苦苦挣扎,而对面,便是官至凉州太守的孟公威,和一生默默不得言的徐庶——魏朝的御史中丞。
彼时,他已是季汉的丞相。
幸好此时,他仍只是孔明。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可他终究是卧龙,是那个从徐州的人间地狱里涅槃而出的卧龙,是那个识天文明地理晓政事通军法的卧龙,是那个才比管仲乐毅,却好歌《梁甫吟》的卧龙——说来《梁甫吟》,却是琅琊一带的葬歌——
有人问如果刘皇叔没有三顾茅庐,更有甚者,如果刘皇叔不姓刘,不是汉室后裔,孔明是否真的会一生终老田园?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丞相一生的执着,未必是汉室,却一定是天下——司马炎于公元266年代魏,此后却是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割据硝烟战火——至少,也一定是感恩——
知遇之恩,这对现代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当时的文人,一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足矣。
因为有太多的狡兔死,走狗烹,有太多的鸟尽弓藏,无论旧年今朝。
孔明出山时尚不足二十七岁,而刘备已是四十七岁。私以为蜀汉之所以后期孱弱至斯,与年龄不无关系——老的已老,小的尚小。说来曹操与刘备年齿相差无几,却由于早年间便手握重权势大根深,故而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留有充足的余地,人才也是旧去新来,源源不断。而江东更不必说,孙权十八岁独领江东,足足活到七十一岁方才去世,虽说限于长江地势始终难以北进,但在政事上也绝对是极具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何况自古江南人杰地灵,周瑜鲁肃陆逊陆抗,为东吴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蜀汉,根基浅薄,刘备漂泊多年子嗣零落,后主时期文臣稀疏不说,五虎上将之后更是无将可用。好容易收了一个姜维,却毁于宦官佞臣之口。然究其根源,不可否认刘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四十六岁方得的这个儿子没有他父亲身上的坚忍刚强,没有切身体会过什么是血流漂橹尸骨如山,甚至当他以十七岁的肩膀挑起季汉这座大山的时候,他还未曾明白皇帝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些什么。
而孔明,也不知幸与不幸,生生地站在蜀汉君臣年龄段的空白期,一枝独秀,傲视群雄。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出山时的三九年华注定要在历史上写下赤壁之战浓墨重彩的一笔——舌战群儒的豪情万丈酣畅淋漓使得纵是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不得不将这千古难遇的绝世雄辩完完整整地刻在史书竹简上留以后世。克四郡,入西川,取汉中,足兵足食练军讲武抚政安民——十年,创立蜀汉基业。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诏曰:
“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丞相。当四十岁的孔明听到这个称呼时,他会想到曾经青葱的隆中岁月吗?
公元234年,季汉建兴十二年,五丈原星落。
公元207年,大汉建安十二年,卧龙岗出山。
辞世时,壮志未酬,终年五十四岁。
受命日,风华正茂,不足二十七岁。
半生闲云野鹤,半生鞠躬尽瘁。
一个士最大的悲哀,就是遇上一个知己者。
华发浓,斗柄东,当年草庐仍青葱。
亮今老矣,归乡终无日。
我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诸葛亮这个名字,记得诸葛武侯,记得孔明,记得丞相。
记得八月廿三他含恨而去的这个日子。
今天我们不谈家国大义忠君事主,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我并不认为丞相的忠对于后主那个阿斗有任何意义。
让我慨叹痛惜引颈长啸的,是他的人生,纯粹的人生。
一个被徐公持先生称为注定悲剧主义的人生
记得有老师和我们说,男生好历史,所以会先看《三国志》,女生好小说,所以会先看《三国演义》。
而我,当年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却是读完了《三国志》,却至今看不完《三国演义》。
丞相去后,三国已尽——这是沉浸在感性世界里的我。
但我知道历史从来都未曾停歇,就如丞相一刻也未曾停歇的笔,写不完。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幼失怙恃,十六岁随叔父南迁荆州避难,后曹操屠尽徐州城。又二年,其叔父亦辞世。
从书香门第的二公子,到躬耕南阳的一村夫,从父慈子孝的大家族,到长姐幼弟的顶梁柱。乱世当中,谁曾幸免?上位者逐鹿群雄的背后,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无辜百姓。
只不过无辜百姓也会不同,有人自卑自贱,自然也有人坚韧昂扬。
有时出身真的决定了很多,十六年的诗书礼乐,让孔明即使是在乱世之中也未曾舍弃那一身文人傲骨。
那身为梦想九死不悔的傲骨伴随了他的一生。
因而孔明遇到了司马德操,遇到了庞德公。
从此卧龙之名冠绝荆襄,得之可安天下。
也许所有人的青年时光都是可以肆意挥霍的。有大把的时间,有宏远的志向,永远不用担心失败和犯错,永远能以最明亮的笑容回应世间一切的非议。结庐而居,躬耕农事,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看年华融化在最美好的光阴里酿成最美好的回忆——当年少的孔明同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崔州平一起诗酒唱和,指点天下的时候,我想他绝不会想到,仅仅三十余年后,他会在北伐的前线苦苦挣扎,而对面,便是官至凉州太守的孟公威,和一生默默不得言的徐庶——魏朝的御史中丞。
彼时,他已是季汉的丞相。
幸好此时,他仍只是孔明。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可他终究是卧龙,是那个从徐州的人间地狱里涅槃而出的卧龙,是那个识天文明地理晓政事通军法的卧龙,是那个才比管仲乐毅,却好歌《梁甫吟》的卧龙——说来《梁甫吟》,却是琅琊一带的葬歌——
有人问如果刘皇叔没有三顾茅庐,更有甚者,如果刘皇叔不姓刘,不是汉室后裔,孔明是否真的会一生终老田园?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丞相一生的执着,未必是汉室,却一定是天下——司马炎于公元266年代魏,此后却是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割据硝烟战火——至少,也一定是感恩——
知遇之恩,这对现代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当时的文人,一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足矣。
因为有太多的狡兔死,走狗烹,有太多的鸟尽弓藏,无论旧年今朝。
孔明出山时尚不足二十七岁,而刘备已是四十七岁。私以为蜀汉之所以后期孱弱至斯,与年龄不无关系——老的已老,小的尚小。说来曹操与刘备年齿相差无几,却由于早年间便手握重权势大根深,故而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留有充足的余地,人才也是旧去新来,源源不断。而江东更不必说,孙权十八岁独领江东,足足活到七十一岁方才去世,虽说限于长江地势始终难以北进,但在政事上也绝对是极具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何况自古江南人杰地灵,周瑜鲁肃陆逊陆抗,为东吴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蜀汉,根基浅薄,刘备漂泊多年子嗣零落,后主时期文臣稀疏不说,五虎上将之后更是无将可用。好容易收了一个姜维,却毁于宦官佞臣之口。然究其根源,不可否认刘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四十六岁方得的这个儿子没有他父亲身上的坚忍刚强,没有切身体会过什么是血流漂橹尸骨如山,甚至当他以十七岁的肩膀挑起季汉这座大山的时候,他还未曾明白皇帝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些什么。
而孔明,也不知幸与不幸,生生地站在蜀汉君臣年龄段的空白期,一枝独秀,傲视群雄。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出山时的三九年华注定要在历史上写下赤壁之战浓墨重彩的一笔——舌战群儒的豪情万丈酣畅淋漓使得纵是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不得不将这千古难遇的绝世雄辩完完整整地刻在史书竹简上留以后世。克四郡,入西川,取汉中,足兵足食练军讲武抚政安民——十年,创立蜀汉基业。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诏曰:
“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丞相。当四十岁的孔明听到这个称呼时,他会想到曾经青葱的隆中岁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