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西王母在瑶池为天子唱情歌,天子驱车到达弇山(日落之山)并在此刻石(此地为西王母山)】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间音谏〕,将子无死〔将,请也〕,尚能复来〔尚,庶畿也〕。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顾,还也〕。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复反此野而见汝也〕。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徂,往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於,读曰乌〕。嘉命不迁〔言守此一方〕,我惟帝女〔帝,天帝也〕。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簧在笙中〕,中心翱翔(忧无薄也)。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
这一段是西王母给天子唱的歌谣,非常的动听,也非常的符合山海经中西王母的记载——善啸。
善啸一词 在山海经的研究中被很多人认为是指擅长呼啸尖叫,而穆天子认识的西王母的歌谣肯定是很优美的。
今天的少数民族依然保留了对歌的传统,擅长对歌能不能说是善啸呢?
对歌过程中总有一段是属于那种现在用music来过渡的片段,往往是用一个一个音节的不同声调来衔接。
类似于: 嗨~诶~嘿~诶~ 这样。
而啸的解释是1.(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打口哨。 2.(**)拉长声音叫。
3.泛指发出长而尖厉的声音。用在人身上的时候, 啸指的是长而清脆(或尖厉)的声音,从这个解释来看,
跟对歌过程中的过度音节是完全吻合的。
同时母系氏族可以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应、而啸也能跟对歌联系上关系。
完全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人会把穆天子遇到的人称为西王母的原因:
除了两者之间的外貌描述之外,还要加上这个善于对歌的特征。
从而我们也可以反推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之所以善啸,
未必是因为西王母司掌瘟疫而带来的恐惧和抹黑导致的矮化。反而可以理解为西王母也是比较善于对歌的人?
毕竟如果不是前人的记述,人不可能从一幅图画里面看出来一个人是否善啸的(当然也看不出来是否善于对歌)
此处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词语——诸夏,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古人补充导致的。只能姑妄说之了:
诸夏的字面意义是说各个夏人、每一个夏的组成成分。夏周之间还隔了一个商朝呢,既能佐证夏王朝的存在,
也能说明周王朝是把自己当做夏的分支和继承者来看待的。
而从夏商周的世系来看,三者之间本身就拥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熟人啊)。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西王母在瑶池为天子唱情歌,天子驱车到达弇山(日落之山)并在此刻石(此地为西王母山)】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间音谏〕,将子无死〔将,请也〕,尚能复来〔尚,庶畿也〕。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顾,还也〕。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复反此野而见汝也〕。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徂,往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於,读曰乌〕。嘉命不迁〔言守此一方〕,我惟帝女〔帝,天帝也〕。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簧在笙中〕,中心翱翔(忧无薄也)。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
这一段是西王母给天子唱的歌谣,非常的动听,也非常的符合山海经中西王母的记载——善啸。
善啸一词 在山海经的研究中被很多人认为是指擅长呼啸尖叫,而穆天子认识的西王母的歌谣肯定是很优美的。
今天的少数民族依然保留了对歌的传统,擅长对歌能不能说是善啸呢?
对歌过程中总有一段是属于那种现在用music来过渡的片段,往往是用一个一个音节的不同声调来衔接。
类似于: 嗨~诶~嘿~诶~ 这样。
而啸的解释是1.(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打口哨。 2.(**)拉长声音叫。
3.泛指发出长而尖厉的声音。用在人身上的时候, 啸指的是长而清脆(或尖厉)的声音,从这个解释来看,
跟对歌过程中的过度音节是完全吻合的。
同时母系氏族可以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应、而啸也能跟对歌联系上关系。
完全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人会把穆天子遇到的人称为西王母的原因:
除了两者之间的外貌描述之外,还要加上这个善于对歌的特征。
从而我们也可以反推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之所以善啸,
未必是因为西王母司掌瘟疫而带来的恐惧和抹黑导致的矮化。反而可以理解为西王母也是比较善于对歌的人?
毕竟如果不是前人的记述,人不可能从一幅图画里面看出来一个人是否善啸的(当然也看不出来是否善于对歌)
此处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词语——诸夏,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古人补充导致的。只能姑妄说之了:
诸夏的字面意义是说各个夏人、每一个夏的组成成分。夏周之间还隔了一个商朝呢,既能佐证夏王朝的存在,
也能说明周王朝是把自己当做夏的分支和继承者来看待的。
而从夏商周的世系来看,三者之间本身就拥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熟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