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一起
谁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概总会注意到那生动的,给人深刻印象的几行描述,
“跳下马,就坐到办公桌旁边;离开办公桌,就到训练青年新兵的广场上去;跑俱乐部、学校,开两三个会;夜晚,骑上马,腰里插着毛瑟枪,厉声喝问:“站住!什么人?”倾听走私马车的轮子声-这些就是民兵第2大队政委日日夜夜忙忙碌碌的工作。
这几行引自小说第2部第4章.这一章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别列兹多夫期间的生活.正是在这儿,我们认识了别列兹多夫执委会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他刚接到一份绝密电报:
'国境线上发现波兰派出的大股鹿徒,威胁边境地区.应采取预防措施。财政局的大笔款项转移至州中心,勿滞留税款。”
1923年……
奥斯特洛夫斯基怀着友爱之情,描绘出利锡增的肖像:“结实的身体,大脑袋,粗壮的脖子,冷峻而锋利的栗色眼睛,线条清晰有力的下颚。蓝色马裤.饱经风霜的灰色的弗列奇军上衣,(弗列奇军上衣有4个明兜,节腰身,因第一次收界大战时的英国将军弗列奇穿着而得名)左胸口袋上别着一枚红旗勋章了
“利锡增很年轻,才24岁,不过看起来象35岁,凡是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果断而严格,不苟言笑,有时令人生畏……”
作家让我们注意利锡增的经历。他的经历具有同阶级,同时代人的特征.
'十月革命以前,利锡增在图拉兵工厂“指挥”车床。他的祖父、父亲和他自己,差不多全是从小就在那儿切铁、削铁。”
但在一个秋天的夜里,这个向来光是制造武器的人首次拿起了武器。从此,他就投身于革命的暴风雨中.他为革命,为党,.出生入死,赴汤蹈火。这个图拉兵工厂的工人走着自己光荣的道路,由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团长和团政治委员丁
保尔•何察金在地处边境的别列兹多夫遇到了这个人,两人成了朋友。电报里下达的极重要的任务,利锡增恰恰是交给保尔•柯察金的。保尔•柯察金也确实完成了・
'改选苏维埃、剿匪、群众文化工作、查禁走私,部队中的党、团工作——所有这些,使利锡增,特罗菲莫夫(伊•阿・特罗菲莫夫,实有其人,小说中用的是真名.雅,克洛熨克曾撰文写他,见1964年第40期《星火》.特罗菲莫夫在1923年八九月冋离开边境小镇别列兹多夫的)、柯察金,以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为数不多的积极分子,从清晨到深夜忙得不可开交。”
特罗菲莫夫是谁?我们在同一章里读到,
“屋子里静情情。夜深了,党委会里空荡荡,特罗菲莫夫刚才还在,也走了.他是区委书记.”
利锡增住在别列兹多夫,身边带着自己的小妹妹妞拉。保尔•柯察金亲热地叫她安妞特卡。
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满足于描绘利锡增的外貌和他工作的一般性质;作家让他在活动中亮相。我指的是,举例说吧,利锡增在同安托纽克匪帮斗争中的表现。
“'什么时候才能把这条毒蛇打死,再也不会咬我们呢?等着吧,**,我要亲自去收拾他!’利锡增咬牙切齿地说。有两次,这个执委会主席带着保尔•柯察金和另外三个共产党员,紧紧地跟踪追击匪徒……”
我们可以这样说,保尔柯察金在很多方面仿效着利锡增。
“有些夜晩,利锡增家大桌子旁边坐着三个人,一直坐到深夜,他们是利锡增本人、保尔•柯察金和新任区党委书记雷奇科夫
“通卧室的门关着,安妞特卡和利锡增的妻子在睡觉,他们三个人却在桌边一起啃着一本不厚的书。在那些日子里,保尔•柯察金巡视各村回来,晚间总要来利锡增这儿,一旦发觉他们两个学习上超过了他,心里就挺着急
保尔•柯察金和利锡增亲密无间。
……共青团支部书记格里沙・霍罗沃季科在波杜勃齐遭到暗杀。他的牺牲使保尔•柯察金十分难过。一星期后,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利锡增在报告中说,他们“彻底肃清了匪帮,狠狠地打击了走私活动。杀害格里沙,霍罗沃季科的凶手已经抓获,即将交付法庭审讯”他说,“各村的贫农组织已经巩固,建立了一批新的党小组,共青团组织也扩大了10倍。”
大厅里震响着愤怒的喊声,
“把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处死。”
代表们支持最严厉地惩办暗杀者的要求.
保尔•柯察金就在大会代表们中间。
……州团委书记费多托夫要利锡增让保尔・柯察金上他那儿去一次。利锡增说,行。不过有个条件:你们可别打算把他调离,那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答应的。
到了这第4章末尾,保尔•柯察金不得不离开别列兹多夫的时候,在送行者当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特别提到了两个入:一个是妇女部主任丁小眼睛的伏尔加女人莉达•波列维赫,另一个自然是利锡增。他们“紧紧地、紧得发疼地握住保尔•柯察金的手,充满友爱地拥抱他……”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中,保尔-柯察金和利锡增这两个人物的联系,到此中断了.
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那个以真名实姓写进小说的利锡增并没有中断联系。利锡增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谓依原样移入作品的人物之一。
大家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许多地方带有自传性质。他写道,一些重要的出场人物是我自己认识的。我们还注意到,他书中的人物大部分用的是假名.连名带姓毫不更动的是利锡增。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确实是世代相传的兵器工人.几年前,图拉的《巴黎公社社员》报登过一篇有关他的特写,作者是雅•克洛契克。文章叙述了他的生平。前不久,图拉的一位教师斯•阿•拉斯萨特涅夫来看我,出示了他找到的一些新材料。
拉斯萨特涅夫还写了一首赞美利锡增的诗.
……日月如梭,遥远的年代逝去了.你曾在图拉生活,在故乡的河岸上走过.你的事迹写进了书本,
尼古拉•利锡增,钢铸铁打的人……
不仅在故乡图拉,连尼古拉耶夫斯基造船厂的人们也怀念着利锡增.1927-1928年间,他去那儿当选为党委书记。大量印发的厂报登载过有关他的特写,还出专页,刊出对特写的反应文章。工人们断言广我们不知道有哪个造船工人不热爱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家尊敬他,因为他能干,坦诚.谦虚虚……有幸认识他的人都记得他是这样的。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看来,历史上真实的利锡增是个宠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让利锡增永远活在自己的作品中呢?
了解一下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的经历,再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描写的他作个比较,你就能发现,所有的描写都和实际相符。只有一点,小说中说得不象
实际生活那样准确,那就是1923年利锡增并非24岁,而是26岁.仅仅如此而已...
保尔,柯察金(自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一样)在各个时期的生活道路上遇到过一些老布尔什维克,他们成了他的老师和指导者。我们知道,这当中包括朱赫来、多林尼克(木匠,舍佩托夫卡的革委会主席),谢加尔(老布尔什维克),保尔曾是他的“学生”),托卡列夫(钳工,后任区委书记)列杰涅夫(曾是保尔的病友)、切尔诺柯佐夫(边区党委会常委和政府委员)……在别列兹多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利锡增比保尔•柯察金大7岁。1918年在部队里就入了党.国内战争时期在各个战场上打仗,担任团政治委员.那时候,他获得了红旗勋章.
在别列兹多夫,利锡增不仅是执委会主席,而旦还担任过几个月的党委书记.
1923年在区的党团员会议上,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接受为预备党员,这个会就是利锡增主持的,是他在会上宣布了议事日程的第2项入党问题”.后来,利锡增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入党的三个介绍人之一,这个事实极为重要。在1924年8月9日伊兹雅斯拉夫党内会议的记录上,写明尼•利锡增是第一介绍人。还有两个介绍人是1919年入党的姆•姆•鲍伊考和阿•雅•卡里诺夫斯基。
我想补充一点
这篇特写(作了部分删节)曾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这以后,我收到工程师勃•埃•高特李雅尔的来信,他是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一个车间主任。20年代中期,他是共青团员。当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尼•利锡增在伊兹雅斯拉夫工作的时候,他正住在那儿.他对妞拉也非常熟悉•这封信,字里行间显示出那些年月的环境特点,刻画了利锡增兄妹的性格特征。这是令人感兴趣的,因此我摘引于后,
“当时,乌克兰处在困难时期,
“人们对波兰白匪的最近一次入侵记忆犹新,边远地区正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天气冷,肚里饿.剿匪,反走私,跟各种社会渣滓作斗争。”
M除非拿得出劈柴和粮食去交给教师,孩子才能去上学。
“正是在这种时候,利锡增来了.他是共产党的真正代表、了不起的政治活动家、在当地全体居民中享有很高威信的党组织领导人广’
“在我们这些小伙子眼里,他的外表举止,政治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都是无可挑剔的,他身材魁梧,长着一头松软的头发,是位优秀的演说家,善于发动群众,使他们对他为之忘我工作并愿意随时献出生命的事业产生坚定的信念:
“如果我没记错,他显然受过内伤,有点口吃,但这并没减弱他演讲的热情。”
〃作为一个原则性很强的共产党员,他对所有企图曲解覚的路线的人特别不留情面。
他的妹妹妞拉完全象哥哥。看起来,妞拉长得比同龄人高一头,头发金黄,是个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女共青团员。她得到我们大家的喜爱,享有无可争议的令誉.”
……离开别列兹多夫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利锡增在舍佩托夫卡数度会面。在写完小说第2部第4章,即利锡增出场的那一章之前,奥斯特洛夫斯基又曾和他在莫斯科重逢。这一次,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同来的,还有他的妹妹妞拉,也就是安妞特卡。此时,妞拉已经成了基辅航空学院的女大学生。她长大了,因为人家管她叫安娜•尼古拉耶芙娜了.这里不妨引证她的话,
“这是一次多么愉快的会面,哥哥唱起《小木棍儿》,表明自己的到来:“哎哟,小木棍儿,咱们扔吧……”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别列兹多夫就常跟我哥哥一块儿唱这首歌。他立刻听出了我哥哥的声音,欢叫起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老朋友,你好!……’他俩久久地谈论着往昔的岁月,谈论着别列兹多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自己正在写……过去的种种又在脑海里重现。后来,回忆的内容写进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2部第4章。看来,这次会面起了促进作用。”
安娜・尼古拉耶芙娜还想起,奥斯特溶夫斯基稍后把尚是原稿的这一章寄给了她。
“关于那段严酷的日子,关于我的哥哥,他写的都是事实.不过,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的眼睛是冷峻的,而在家庭环境里呢,这双眼睛却闪露着温暖的光,让人有和蔼、亲切之感。
……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获得了荣誉。利锡增衷心祝贺他荣获列宁勋章。当时,他毕业于捷尔仁斯基军事技术学院,担任了一个机械化旅的指挥员。
“我对他只怀着一种感情,”利锡增的一位同事这样谈到利锡增,“那就是无限尊敬的感情。他身上充满着党性。
这一点,也使他和奥斯特洛夫斯基——柯察金亲密无间.……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6年12月22日逝世。四天后举行葬礼,利锡增重病在身,但当时他还是赶到了严寒的莫斯科,最后一次看看朋友的脸,和他永诀.
不久后,利锡增自己也去世了•
我们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2部第4章吧.这一章的开头写着:
“国境线一这就是两根柱子.
我们眼前出现了边境小镇别列兹多夫……一张布吿,今天在俱乐部召开劳动青年群众大会,执委会主席利锡增同志和共青团区委代理书记柯察金同志将作报吿.”
……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活着,昔日的图拉兵工厂工人,国内战争的英雄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也活着.
1967年
谁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概总会注意到那生动的,给人深刻印象的几行描述,
“跳下马,就坐到办公桌旁边;离开办公桌,就到训练青年新兵的广场上去;跑俱乐部、学校,开两三个会;夜晚,骑上马,腰里插着毛瑟枪,厉声喝问:“站住!什么人?”倾听走私马车的轮子声-这些就是民兵第2大队政委日日夜夜忙忙碌碌的工作。
这几行引自小说第2部第4章.这一章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别列兹多夫期间的生活.正是在这儿,我们认识了别列兹多夫执委会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他刚接到一份绝密电报:
'国境线上发现波兰派出的大股鹿徒,威胁边境地区.应采取预防措施。财政局的大笔款项转移至州中心,勿滞留税款。”
1923年……
奥斯特洛夫斯基怀着友爱之情,描绘出利锡增的肖像:“结实的身体,大脑袋,粗壮的脖子,冷峻而锋利的栗色眼睛,线条清晰有力的下颚。蓝色马裤.饱经风霜的灰色的弗列奇军上衣,(弗列奇军上衣有4个明兜,节腰身,因第一次收界大战时的英国将军弗列奇穿着而得名)左胸口袋上别着一枚红旗勋章了
“利锡增很年轻,才24岁,不过看起来象35岁,凡是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果断而严格,不苟言笑,有时令人生畏……”
作家让我们注意利锡增的经历。他的经历具有同阶级,同时代人的特征.
'十月革命以前,利锡增在图拉兵工厂“指挥”车床。他的祖父、父亲和他自己,差不多全是从小就在那儿切铁、削铁。”
但在一个秋天的夜里,这个向来光是制造武器的人首次拿起了武器。从此,他就投身于革命的暴风雨中.他为革命,为党,.出生入死,赴汤蹈火。这个图拉兵工厂的工人走着自己光荣的道路,由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团长和团政治委员丁
保尔•何察金在地处边境的别列兹多夫遇到了这个人,两人成了朋友。电报里下达的极重要的任务,利锡增恰恰是交给保尔•柯察金的。保尔•柯察金也确实完成了・
'改选苏维埃、剿匪、群众文化工作、查禁走私,部队中的党、团工作——所有这些,使利锡增,特罗菲莫夫(伊•阿・特罗菲莫夫,实有其人,小说中用的是真名.雅,克洛熨克曾撰文写他,见1964年第40期《星火》.特罗菲莫夫在1923年八九月冋离开边境小镇别列兹多夫的)、柯察金,以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为数不多的积极分子,从清晨到深夜忙得不可开交。”
特罗菲莫夫是谁?我们在同一章里读到,
“屋子里静情情。夜深了,党委会里空荡荡,特罗菲莫夫刚才还在,也走了.他是区委书记.”
利锡增住在别列兹多夫,身边带着自己的小妹妹妞拉。保尔•柯察金亲热地叫她安妞特卡。
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满足于描绘利锡增的外貌和他工作的一般性质;作家让他在活动中亮相。我指的是,举例说吧,利锡增在同安托纽克匪帮斗争中的表现。
“'什么时候才能把这条毒蛇打死,再也不会咬我们呢?等着吧,**,我要亲自去收拾他!’利锡增咬牙切齿地说。有两次,这个执委会主席带着保尔•柯察金和另外三个共产党员,紧紧地跟踪追击匪徒……”
我们可以这样说,保尔柯察金在很多方面仿效着利锡增。
“有些夜晩,利锡增家大桌子旁边坐着三个人,一直坐到深夜,他们是利锡增本人、保尔•柯察金和新任区党委书记雷奇科夫
“通卧室的门关着,安妞特卡和利锡增的妻子在睡觉,他们三个人却在桌边一起啃着一本不厚的书。在那些日子里,保尔•柯察金巡视各村回来,晚间总要来利锡增这儿,一旦发觉他们两个学习上超过了他,心里就挺着急
保尔•柯察金和利锡增亲密无间。
……共青团支部书记格里沙・霍罗沃季科在波杜勃齐遭到暗杀。他的牺牲使保尔•柯察金十分难过。一星期后,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利锡增在报告中说,他们“彻底肃清了匪帮,狠狠地打击了走私活动。杀害格里沙,霍罗沃季科的凶手已经抓获,即将交付法庭审讯”他说,“各村的贫农组织已经巩固,建立了一批新的党小组,共青团组织也扩大了10倍。”
大厅里震响着愤怒的喊声,
“把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处死。”
代表们支持最严厉地惩办暗杀者的要求.
保尔•柯察金就在大会代表们中间。
……州团委书记费多托夫要利锡增让保尔・柯察金上他那儿去一次。利锡增说,行。不过有个条件:你们可别打算把他调离,那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答应的。
到了这第4章末尾,保尔•柯察金不得不离开别列兹多夫的时候,在送行者当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特别提到了两个入:一个是妇女部主任丁小眼睛的伏尔加女人莉达•波列维赫,另一个自然是利锡增。他们“紧紧地、紧得发疼地握住保尔•柯察金的手,充满友爱地拥抱他……”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中,保尔-柯察金和利锡增这两个人物的联系,到此中断了.
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那个以真名实姓写进小说的利锡增并没有中断联系。利锡增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谓依原样移入作品的人物之一。
大家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许多地方带有自传性质。他写道,一些重要的出场人物是我自己认识的。我们还注意到,他书中的人物大部分用的是假名.连名带姓毫不更动的是利锡增。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确实是世代相传的兵器工人.几年前,图拉的《巴黎公社社员》报登过一篇有关他的特写,作者是雅•克洛契克。文章叙述了他的生平。前不久,图拉的一位教师斯•阿•拉斯萨特涅夫来看我,出示了他找到的一些新材料。
拉斯萨特涅夫还写了一首赞美利锡增的诗.
……日月如梭,遥远的年代逝去了.你曾在图拉生活,在故乡的河岸上走过.你的事迹写进了书本,
尼古拉•利锡增,钢铸铁打的人……
不仅在故乡图拉,连尼古拉耶夫斯基造船厂的人们也怀念着利锡增.1927-1928年间,他去那儿当选为党委书记。大量印发的厂报登载过有关他的特写,还出专页,刊出对特写的反应文章。工人们断言广我们不知道有哪个造船工人不热爱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家尊敬他,因为他能干,坦诚.谦虚虚……有幸认识他的人都记得他是这样的。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看来,历史上真实的利锡增是个宠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让利锡增永远活在自己的作品中呢?
了解一下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的经历,再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描写的他作个比较,你就能发现,所有的描写都和实际相符。只有一点,小说中说得不象
实际生活那样准确,那就是1923年利锡增并非24岁,而是26岁.仅仅如此而已...
保尔,柯察金(自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一样)在各个时期的生活道路上遇到过一些老布尔什维克,他们成了他的老师和指导者。我们知道,这当中包括朱赫来、多林尼克(木匠,舍佩托夫卡的革委会主席),谢加尔(老布尔什维克),保尔曾是他的“学生”),托卡列夫(钳工,后任区委书记)列杰涅夫(曾是保尔的病友)、切尔诺柯佐夫(边区党委会常委和政府委员)……在别列兹多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利锡增比保尔•柯察金大7岁。1918年在部队里就入了党.国内战争时期在各个战场上打仗,担任团政治委员.那时候,他获得了红旗勋章.
在别列兹多夫,利锡增不仅是执委会主席,而旦还担任过几个月的党委书记.
1923年在区的党团员会议上,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接受为预备党员,这个会就是利锡增主持的,是他在会上宣布了议事日程的第2项入党问题”.后来,利锡增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入党的三个介绍人之一,这个事实极为重要。在1924年8月9日伊兹雅斯拉夫党内会议的记录上,写明尼•利锡增是第一介绍人。还有两个介绍人是1919年入党的姆•姆•鲍伊考和阿•雅•卡里诺夫斯基。
我想补充一点
这篇特写(作了部分删节)曾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这以后,我收到工程师勃•埃•高特李雅尔的来信,他是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一个车间主任。20年代中期,他是共青团员。当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尼•利锡增在伊兹雅斯拉夫工作的时候,他正住在那儿.他对妞拉也非常熟悉•这封信,字里行间显示出那些年月的环境特点,刻画了利锡增兄妹的性格特征。这是令人感兴趣的,因此我摘引于后,
“当时,乌克兰处在困难时期,
“人们对波兰白匪的最近一次入侵记忆犹新,边远地区正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天气冷,肚里饿.剿匪,反走私,跟各种社会渣滓作斗争。”
M除非拿得出劈柴和粮食去交给教师,孩子才能去上学。
“正是在这种时候,利锡增来了.他是共产党的真正代表、了不起的政治活动家、在当地全体居民中享有很高威信的党组织领导人广’
“在我们这些小伙子眼里,他的外表举止,政治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都是无可挑剔的,他身材魁梧,长着一头松软的头发,是位优秀的演说家,善于发动群众,使他们对他为之忘我工作并愿意随时献出生命的事业产生坚定的信念:
“如果我没记错,他显然受过内伤,有点口吃,但这并没减弱他演讲的热情。”
〃作为一个原则性很强的共产党员,他对所有企图曲解覚的路线的人特别不留情面。
他的妹妹妞拉完全象哥哥。看起来,妞拉长得比同龄人高一头,头发金黄,是个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女共青团员。她得到我们大家的喜爱,享有无可争议的令誉.”
……离开别列兹多夫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利锡增在舍佩托夫卡数度会面。在写完小说第2部第4章,即利锡增出场的那一章之前,奥斯特洛夫斯基又曾和他在莫斯科重逢。这一次,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同来的,还有他的妹妹妞拉,也就是安妞特卡。此时,妞拉已经成了基辅航空学院的女大学生。她长大了,因为人家管她叫安娜•尼古拉耶芙娜了.这里不妨引证她的话,
“这是一次多么愉快的会面,哥哥唱起《小木棍儿》,表明自己的到来:“哎哟,小木棍儿,咱们扔吧……”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别列兹多夫就常跟我哥哥一块儿唱这首歌。他立刻听出了我哥哥的声音,欢叫起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老朋友,你好!……’他俩久久地谈论着往昔的岁月,谈论着别列兹多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自己正在写……过去的种种又在脑海里重现。后来,回忆的内容写进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2部第4章。看来,这次会面起了促进作用。”
安娜・尼古拉耶芙娜还想起,奥斯特溶夫斯基稍后把尚是原稿的这一章寄给了她。
“关于那段严酷的日子,关于我的哥哥,他写的都是事实.不过,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的眼睛是冷峻的,而在家庭环境里呢,这双眼睛却闪露着温暖的光,让人有和蔼、亲切之感。
……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获得了荣誉。利锡增衷心祝贺他荣获列宁勋章。当时,他毕业于捷尔仁斯基军事技术学院,担任了一个机械化旅的指挥员。
“我对他只怀着一种感情,”利锡增的一位同事这样谈到利锡增,“那就是无限尊敬的感情。他身上充满着党性。
这一点,也使他和奥斯特洛夫斯基——柯察金亲密无间.……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6年12月22日逝世。四天后举行葬礼,利锡增重病在身,但当时他还是赶到了严寒的莫斯科,最后一次看看朋友的脸,和他永诀.
不久后,利锡增自己也去世了•
我们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2部第4章吧.这一章的开头写着:
“国境线一这就是两根柱子.
我们眼前出现了边境小镇别列兹多夫……一张布吿,今天在俱乐部召开劳动青年群众大会,执委会主席利锡增同志和共青团区委代理书记柯察金同志将作报吿.”
……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活着,昔日的图拉兵工厂工人,国内战争的英雄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利锡增也活着.
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