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吧 关注:122贴子:393
  • 4回复贴,共1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文化阐释 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每一哲学命题都是一定时代文化精神的凝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往的哲学史往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命题和这一命题蕴含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内容以及由此开启的文化传统。
--------------------
为什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个体本位的文化走向成熟的哲学表现呢?
  首先从这一命题的含义来看。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有三层含义:(1)人是本体的尺度。事物是否存在,以人为尺度;(2)人是认识的尺度。存在着的事物特性如何,状态如何,所进行的定性定量研究也以人为尺度;(3)人是价值的尺度。
柏拉图曾从认识论方面解释该命题:“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51D-152D,《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5页至56页)这就是说,是以每一个个别的人而不是以一般的人为转移的。
人是个体的人还突出表现在普罗泰戈拉对感觉的强调上。感觉是个体的、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演绎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一阵风吹来,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不冷,这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感觉判断的。如亚里士多德所释:“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尺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5页)所以,从命题含义看,该命题渗透着个体的精神。
-----------------------------------


IP属地:江西1楼2020-01-07 08:32回复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有三层含义:(1)人是本体的尺度。事物是否存在,以人为尺度;(2)人是认识的尺度。存在着的事物特性如何,状态如何,所进行的定性定量研究也以人为尺度;(3)人是价值的尺度。
    -------------------
    次,我们着重从这一命题的哲学意义方面分析。
      从本体论看,这是人的本体地位的确立。在古希腊哲学的早期阶段,人们注重外在自然,首先确立的是自然的本体地位。人只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本身不具有本体的意义。
    普罗泰戈拉所代表的智者学派改变了这一点,它使人的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人本身,提出了以人为对象中心的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研究对象的格式塔变换。
    更重要的是,普罗泰戈拉命题倒转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如果说古希腊早期哲学的本体观是自然为本因而有人,则智者学派的答案就是人为本因而万物存在,人是万物的主体。
    同样,在古希腊的早期哲学中,神也是世界的本体。神统论显示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是,当普罗泰戈拉确立人的本体地位时,便向神的本体地位进行了挑战。他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普罗泰戈拉著作残篇D3,《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38页)这是在确立人本位的同时取消了神本位。所以,梯利说这种哲学是人本主义的。
      从认识论看,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中,事物性质和状态的认识是诉诸于客体的。
    人们仅仅假设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至于这种认识本身并不包含主体特性。人在认识中的作用没有被认识到。
    普罗泰戈拉命题意味着人们开始懂得这样的道理:人的主体状态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认识的内容、性质和标准不再仅仅取决于外在对象的情形,而且也必须视主体的状态而定,甚至应当完全以人为标准进行衡定和选择。这在认识论上是由诉诸客体转向诉诸主体,体现了认识论方面的个体本位。
    对于认识论的研究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转向主体,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
      从价值论看,这是以人为价值标准的确立。
      总之,普罗泰戈拉的命题是人文意识的觉醒。当个体本位的文化成为古希腊整个文化创造的中心时,普罗泰戈拉以高度凝练的哲学语言第一次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确立了个体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在实际上开启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即在于此。
    ------------------------


    IP属地:江西2楼2020-01-07 08:36
    回复
      2025-05-28 18:56:48
      广告
      人的悲哀,乃是自己的意识空间的运行的结果。
      人对于东西方哲学与本土的传统文化的所有概念与观点,首先抱着一种绝对真理的认知,由此人丧失了【自我意识的思考能力】。
      佛教徒如此,其他的种种主义的信徒也是如此。
      为何,人如果不具备开放的思维模式与海纳百川的理解力,其原因的关键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偶像崇拜情结】。由此,一切的一切,只能采取丛林法则决定选择。
      现实世界所有发生的事件与事物,都有其合理性、合法性,只是这种合理性、合法性,还没有成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人的共识罢了。


      IP属地:江西3楼2020-01-08 09:05
      回复
        新实在论 neo-realism是20世纪一种主张具体事物和脱离具体事物的共相都具有实在性的折衷主义哲学流派。主要流行于奥地利、英国和美国,尤其在美国影响最大。主要代表人物有A·迈农、英国的G·E·摩尔、B·罗素、A·N·怀特海、S·亚历山大、美国的R·B·佩里、W·P·蒙塔古、E·B·霍尔特等人。
        新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就其主要倾向来说,与实证主义、马赫主义等哲学流派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所谓第三条路线,即中间路线。它强调科学方法和研究认识关系,以中性物或中性实体当做世界的基础,以中立一元论来取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新实在主义者根据科学的精神来讨论哲学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逻辑分析方法。哲学家要严格地使用语言,把含糊而复杂的问题分析成可以处理的十分明确的问题,克服语言和思想的松散性等等。这种主张与分析哲学的特点是一致的。新实在主义者注意到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并且用逻辑推论和逻辑分析原则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他们在合著的《新实在主义》一书序言中声称:"逻辑和数学,作为程序的传统典范,它们本身已经经过了一种彻底的修正,已经为准确思维的一般原则提供了新的线索……哲学特别要依赖于逻辑,……哲学的对象正是分析的产物。""新实在主义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逻辑方法和精确科学的方法作论证并加以推广。"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常识和科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分析,帮助人们把已有的概念弄得更加清楚,使人们消除理智上的困惑。他们还把数学和逻辑学看成是先验的,是纯粹抽象概念的分析和演绎体系,于是哲学也就成了先验的、纯粹概念的分析和推演了。
        可以说,新实在主义者继承与发展了康德的哲学思想的传统,属于新的康德主义者。


        IP属地:江西4楼2020-01-08 09:09
        回复
          明心见性禅观 先验逻辑理性思维思维只是基础 情感与心性转化为本
          -------------------------------
          对于人类的生命现象而言,所谓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而上学思想,先验逻辑,理性思维模式的训练与提升,只是一种基础的训练,通过禅观实现明心见性的核心路径,还在于个人的心性的转变,情感的转变。所谓的阿赖耶识种子,转杂染为清净,最后还是要落实在一个人的具体的情感转变之中。你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才是你是否真正明心见性的呈现。
          因此,禅观与【智性的直观】的区别,通过一个人的具体生命现象,得以体现。
          由此,真正的禅者与普通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的区别就在这里,这也是欧洲现代哲学思想研究的盲区与重大的缺陷。
          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一个哲学家可以研究的十分透彻,发表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是这个哲学家就是没有明心见性的觉悟,距离所谓的【道】十分遥远,他还是沉迷于现实世界意义的种种束缚与追求。也许这个哲学家,不再贪求男欢女爱,金钱财富,但是他对于所谓的【绝对的意义】还抱着极大的盼望,对于今世的所有的荣誉,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现实世界中,这种现象太多太多。
          由此,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禅者,虽然对于哲学与艺术谈不上多深的认知,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证实了他是真正的觉悟之人。
          ------------------------------------


          IP属地:江西5楼2020-01-14 05: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