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司马迁
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战国纵横家陈轸
先说一点檇李之战,子胥曾劝阻吴王不要乘越国国丧,兴兵伐吴。吴王不听,子胥留守姑苏。
伍子胥真可算是春秋历史上唯一的“善恶交集体”、“黑色英雄”。
他一转眼,金刚怒目、魔神下凡;一转身,却又菩萨低眉,慈悲满怀。
当年,伍子胥全家被灭,流浪于江淮之地的时候,谁能想到日后他竟能以一己之力帮助小小的吴国灭掉泱泱大楚——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向国君挑战,作为一个个体敢于向一个国家挑战——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可是英雄一转眼,却变成了个恶魔,就当伍子胥五战五捷,攻入郢都后,一转身却当上盗墓贼,留下了那足以抵消他一生功业的三百鞭,而世间的道学家们往往都喜欢借此说事儿,说伍子胥为了私仇背叛祖国,引狼入室,杀死了多少无辜的楚民,实在是妇人心胸,残暴不仁,彻彻底底的楚奸作为。
不过,对于这么一个可怜可敬可爱的人,我实在不忍用“楚奸”这个词来形容他,要知道,在春秋时代,国家的意义与我们现在并不相同,诸侯们共奉一个周天子,共属华夏民族,其实都是出自一家。当时有个说法叫“楚材晋用”,楚国人跑到敌国入仕的事情太多了,即使他们为其它诸侯效忠,也通常会被认为是忠臣。我们看看与伍子胥同时代的人是怎么看他的吧:
庄子说:“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
屈原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看来,就连庄子、屈原这样的大圣贤都将伍子胥看作是与比干平起平坐的忠臣,我们这些后人又有什么资格称他为“楚奸”呢?
事实上,即使伍子胥背叛祖国的事情被认定为不忠,也并不会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厌恶。因为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其实把家看的比国重,把孝看的比忠重。中国人是一个家族观念很强的民族,我们现在一般把国放在家前面称“国家”,其实古代通常把家放在国前面称“家国”。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只有家得到保存,才会去顾到国,很少有反过来的。反过来的那是法家,是专制社会的产物,而不是儒家的原意。而且“忠字当头”的思想,也是宋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特别是秦汉以前,中国的士大夫们并没有那种愚忠的风气。比如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里在讲到伍子胥这一段的时候就评价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意思是:“父亲不是罪有应得而受诛,儿子就可以为他复仇。如果父亲有罪该死,儿子就不可报仇。”所以伍子胥的所作所为,基本还算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所以,宋朝的大儒苏轼在评价伍子胥复仇一事时,表示的是理解与支持:“父不受诛,子复仇,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苏轼《论范蠡、伍子胥、大夫种》
所以,就连苏轼的老对头王安石,也在这方面表现了难得的共识:“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 (王安石《伍子胥庙记》)
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战国纵横家陈轸
先说一点檇李之战,子胥曾劝阻吴王不要乘越国国丧,兴兵伐吴。吴王不听,子胥留守姑苏。
伍子胥真可算是春秋历史上唯一的“善恶交集体”、“黑色英雄”。
他一转眼,金刚怒目、魔神下凡;一转身,却又菩萨低眉,慈悲满怀。
当年,伍子胥全家被灭,流浪于江淮之地的时候,谁能想到日后他竟能以一己之力帮助小小的吴国灭掉泱泱大楚——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向国君挑战,作为一个个体敢于向一个国家挑战——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可是英雄一转眼,却变成了个恶魔,就当伍子胥五战五捷,攻入郢都后,一转身却当上盗墓贼,留下了那足以抵消他一生功业的三百鞭,而世间的道学家们往往都喜欢借此说事儿,说伍子胥为了私仇背叛祖国,引狼入室,杀死了多少无辜的楚民,实在是妇人心胸,残暴不仁,彻彻底底的楚奸作为。
不过,对于这么一个可怜可敬可爱的人,我实在不忍用“楚奸”这个词来形容他,要知道,在春秋时代,国家的意义与我们现在并不相同,诸侯们共奉一个周天子,共属华夏民族,其实都是出自一家。当时有个说法叫“楚材晋用”,楚国人跑到敌国入仕的事情太多了,即使他们为其它诸侯效忠,也通常会被认为是忠臣。我们看看与伍子胥同时代的人是怎么看他的吧:
庄子说:“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
屈原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看来,就连庄子、屈原这样的大圣贤都将伍子胥看作是与比干平起平坐的忠臣,我们这些后人又有什么资格称他为“楚奸”呢?
事实上,即使伍子胥背叛祖国的事情被认定为不忠,也并不会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厌恶。因为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其实把家看的比国重,把孝看的比忠重。中国人是一个家族观念很强的民族,我们现在一般把国放在家前面称“国家”,其实古代通常把家放在国前面称“家国”。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只有家得到保存,才会去顾到国,很少有反过来的。反过来的那是法家,是专制社会的产物,而不是儒家的原意。而且“忠字当头”的思想,也是宋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特别是秦汉以前,中国的士大夫们并没有那种愚忠的风气。比如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里在讲到伍子胥这一段的时候就评价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意思是:“父亲不是罪有应得而受诛,儿子就可以为他复仇。如果父亲有罪该死,儿子就不可报仇。”所以伍子胥的所作所为,基本还算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所以,宋朝的大儒苏轼在评价伍子胥复仇一事时,表示的是理解与支持:“父不受诛,子复仇,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苏轼《论范蠡、伍子胥、大夫种》
所以,就连苏轼的老对头王安石,也在这方面表现了难得的共识:“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 (王安石《伍子胥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