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7 21:52阅读:82
打栮
作者:谢会明(慧明)
童年,冬季,男孩子最喜爱的游戏就是打栮,好玩,刺激。就是这个当时极普遍、普通的游戏,曾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留下很多美好回忆。
打栮是我们鲁西老家的称呼,其他地方应该还有很多叫法,学名叫“打尜(ga)”。打栮的游戏规则不尽相同,制作方法却南北一样。栮的形状从“尜”字上就能看出来,两头尖中间粗的木棍。制栮多取枣、榆、槐木等硬质木头,好用、耐用。打栮的木棒叫栮棒,多采用柳、杨木,不轻不重,用起来顺手、称手。
栮的直径1.5至2厘米,长10到15厘米,过粗过长发闷不灵巧,不好用。小时候制栮都选自家南枣行的枣木,10厘米长的栮,两边的尖和中间部分均占三分之一,灵巧,好用,整天把玩磨得油亮像包了浆,光滑、圆润。圆圆栮棒长50公分左右,直径5、6公分,过长、过短,过粗、过细都不好用。如果,打栮不是高手,也可将栮棒制成宽10公分左右的木板,打起栮来成功的机率较大。
打栮的场所一般选在空旷的场院、或田野,我小时候的打栮游戏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正方形的城,一种是长方形的城,两种玩法规则不同,但都很好玩,小朋友们可选择其中一种,也许玩烦了再换另一种玩法。下面我就凭记忆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玩法,如有疏漏大家可回复补充,毕竟我也是30多年没有再摸过这可爱的小东西了。
方城式。首先,在玩打栮之前要先画城。先在地方用栮棒画一个回字形的两个正方形,把大小正方形的内外角连在一起,大正方形内便形成5个区域,正中的小正方形为内城,其他4个梯形内分别写上大手、小手、还帐、脚沟。大正方形的侧画一道线,线前再挖个小圆坑。人数不限,按实力情况分成两拨,可用剪子、包袱、锤的方式决定哪一方打,哪一方喝儿,但大多是以击栮的远近来决定。双方各选一名“老手”,把栮摆在小圆坑边,摆好“翘”,让栮棒尖猛磕栮尖,栮顺势高高弹起,打栮者迅速挥棒击栮,啪的一声清脆,栮便远远地飞出去了。双方击栮远者为赢家,对方则不得不去喝儿了。
击栮的一方,轮流打栮,喝儿的一方将栮扔回城里,如果扔进内城,则攻守易位,换另一方喝儿。如果将栮落到大手、小手、还帐、脚沟的框内,由击栮的一方按各框的规则来打。“大手”就是一手抓栮一手抓棒(下边均以右手握棒击栮为例),左手将栮抛向空中,栮下落到适当高度,右手抡棒将栮击出;“小手”就是一手抓棒的同时腾出两个手指抓栮,然后将栮抛向空中随即击出;“还帐”就是左手拿棒右手拿栮,右手将栮抛向空中,同时左手将棒递回右手,右手抡棒击栮;“脚沟”就是将栮放在脚面,勾起脚尖,抬脚将栮送向空中,右手抡棒击栮。如果喝儿的一方,将栮扔在方城以外,则延续上一次的打法。
除非击栮者失手,否则喝儿的一方很难将栮扔回内城,有时被罚出一二里地远。另一种玩法,就避免了这一点。这种玩法也是先画一个城,将一个长方形分成一个个的空格,各空格的打法分别是大手、小手、还帐、脚沟、提搂、三儿、讴儿、撇儿、河儿等等。视人员多少可以分成两伙儿玩,也可以一个个比试。击栮者将栮放城上方的起始点,轻栮棒尖轻磕栮尖,栮落入哪个格内,就以哪个空格内的规则击栮。栮击出落地后,视远近自报“丈”数(一栮棒为一尺,十栮棒为一丈),如果大家觉得要得合理,就算承认他的成绩了,如果觉得不值,就要用栮棒一棒一棒的量,如果量的不够数,则他的成绩归零。如果开始击栮时,栮落在城外或河儿里,就没有再击栮的机会了,成绩为零。最后以累计的丈数论输赢。
各空格的打法:大手、小手、还帐、脚沟和方城的打法一样,不再赘述。“提搂”就是左手捏栮尖,松手让其下落,右手抡棒击栮;“三儿”就是在城前左手将栮立在地上,右手拿棒连砸三下(多了少了都不行),将栮钉在地上,用棒将栮打向远方;“讴儿”就是左手握拳,栮放拳眼,将栮送向空中,嘴里喊声讴儿同时将栮击出;“撇儿”就是不用棒,直接用手将栮撇出;“河儿”就是掉到河里“淹死”了,不能击栮了。
说起来觉得挺复杂的,熟能生巧,真正玩起来很简单的,这种游戏具有危险性,大多男孩子才玩。有的被栮砸破了头,我的上左门牙就是被小伙伴栮棒给打摇动的,这两年好像更松动了,尽管有危险,但更觉刺激,乐此不疲,比现在孩子看动画片,上网玩游戏玩得还开心。
童年,有玩不尽的游戏,唱不完的童谣,说不完的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已惘然”,童年已远,昔日如梦,当年的情境,忆来恰似昨日,感伤飞逝时光。
打栮这一游戏,一去不见踪迹。打栮,已经成为远去的风景,成为我永久的记忆。
2019年1月17日
打栮
作者:谢会明(慧明)
童年,冬季,男孩子最喜爱的游戏就是打栮,好玩,刺激。就是这个当时极普遍、普通的游戏,曾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留下很多美好回忆。
打栮是我们鲁西老家的称呼,其他地方应该还有很多叫法,学名叫“打尜(ga)”。打栮的游戏规则不尽相同,制作方法却南北一样。栮的形状从“尜”字上就能看出来,两头尖中间粗的木棍。制栮多取枣、榆、槐木等硬质木头,好用、耐用。打栮的木棒叫栮棒,多采用柳、杨木,不轻不重,用起来顺手、称手。
栮的直径1.5至2厘米,长10到15厘米,过粗过长发闷不灵巧,不好用。小时候制栮都选自家南枣行的枣木,10厘米长的栮,两边的尖和中间部分均占三分之一,灵巧,好用,整天把玩磨得油亮像包了浆,光滑、圆润。圆圆栮棒长50公分左右,直径5、6公分,过长、过短,过粗、过细都不好用。如果,打栮不是高手,也可将栮棒制成宽10公分左右的木板,打起栮来成功的机率较大。
打栮的场所一般选在空旷的场院、或田野,我小时候的打栮游戏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正方形的城,一种是长方形的城,两种玩法规则不同,但都很好玩,小朋友们可选择其中一种,也许玩烦了再换另一种玩法。下面我就凭记忆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玩法,如有疏漏大家可回复补充,毕竟我也是30多年没有再摸过这可爱的小东西了。
方城式。首先,在玩打栮之前要先画城。先在地方用栮棒画一个回字形的两个正方形,把大小正方形的内外角连在一起,大正方形内便形成5个区域,正中的小正方形为内城,其他4个梯形内分别写上大手、小手、还帐、脚沟。大正方形的侧画一道线,线前再挖个小圆坑。人数不限,按实力情况分成两拨,可用剪子、包袱、锤的方式决定哪一方打,哪一方喝儿,但大多是以击栮的远近来决定。双方各选一名“老手”,把栮摆在小圆坑边,摆好“翘”,让栮棒尖猛磕栮尖,栮顺势高高弹起,打栮者迅速挥棒击栮,啪的一声清脆,栮便远远地飞出去了。双方击栮远者为赢家,对方则不得不去喝儿了。
击栮的一方,轮流打栮,喝儿的一方将栮扔回城里,如果扔进内城,则攻守易位,换另一方喝儿。如果将栮落到大手、小手、还帐、脚沟的框内,由击栮的一方按各框的规则来打。“大手”就是一手抓栮一手抓棒(下边均以右手握棒击栮为例),左手将栮抛向空中,栮下落到适当高度,右手抡棒将栮击出;“小手”就是一手抓棒的同时腾出两个手指抓栮,然后将栮抛向空中随即击出;“还帐”就是左手拿棒右手拿栮,右手将栮抛向空中,同时左手将棒递回右手,右手抡棒击栮;“脚沟”就是将栮放在脚面,勾起脚尖,抬脚将栮送向空中,右手抡棒击栮。如果喝儿的一方,将栮扔在方城以外,则延续上一次的打法。
除非击栮者失手,否则喝儿的一方很难将栮扔回内城,有时被罚出一二里地远。另一种玩法,就避免了这一点。这种玩法也是先画一个城,将一个长方形分成一个个的空格,各空格的打法分别是大手、小手、还帐、脚沟、提搂、三儿、讴儿、撇儿、河儿等等。视人员多少可以分成两伙儿玩,也可以一个个比试。击栮者将栮放城上方的起始点,轻栮棒尖轻磕栮尖,栮落入哪个格内,就以哪个空格内的规则击栮。栮击出落地后,视远近自报“丈”数(一栮棒为一尺,十栮棒为一丈),如果大家觉得要得合理,就算承认他的成绩了,如果觉得不值,就要用栮棒一棒一棒的量,如果量的不够数,则他的成绩归零。如果开始击栮时,栮落在城外或河儿里,就没有再击栮的机会了,成绩为零。最后以累计的丈数论输赢。
各空格的打法:大手、小手、还帐、脚沟和方城的打法一样,不再赘述。“提搂”就是左手捏栮尖,松手让其下落,右手抡棒击栮;“三儿”就是在城前左手将栮立在地上,右手拿棒连砸三下(多了少了都不行),将栮钉在地上,用棒将栮打向远方;“讴儿”就是左手握拳,栮放拳眼,将栮送向空中,嘴里喊声讴儿同时将栮击出;“撇儿”就是不用棒,直接用手将栮撇出;“河儿”就是掉到河里“淹死”了,不能击栮了。
说起来觉得挺复杂的,熟能生巧,真正玩起来很简单的,这种游戏具有危险性,大多男孩子才玩。有的被栮砸破了头,我的上左门牙就是被小伙伴栮棒给打摇动的,这两年好像更松动了,尽管有危险,但更觉刺激,乐此不疲,比现在孩子看动画片,上网玩游戏玩得还开心。
童年,有玩不尽的游戏,唱不完的童谣,说不完的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已惘然”,童年已远,昔日如梦,当年的情境,忆来恰似昨日,感伤飞逝时光。
打栮这一游戏,一去不见踪迹。打栮,已经成为远去的风景,成为我永久的记忆。
201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