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盲人,比与生俱来的盲人别有一番痛苦
失明之前,汉唐中金一直随着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失明后,黄慎被迫休学一年。为了让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尽管经济拮据,父母还是为他购买了大量书籍,先自己看懂,然后用故事的形式讲给他听。父母的挚爱,渐渐驱散了他心头的阴影。1990年,黄慎进了盲童学校。盲文是要用盲笔在板上刻出来的。从原来的用眼看字,到现在以手摸字,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一开始他的触觉并没那么好,认不出字,刻破了手指是常有的事。一般的盲孩子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慢慢学起,学两年左右才能大致学会。黄慎没有那么多时间,但他很要强,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可言,每天总要刻6小时以上。这样苦练了3个月,黄慎通过了考试,插班进入三年级就读。
因为是插班生,一开始黄慎在各个方面都要比其他学生慢一拍,为此还受到同学的欺负。盲校要求学生生活自立,刚住校那段日子,黄慎不是头撞破就是脚扭伤,还有几次从楼梯上摔下来。父母看了心疼,黄慎自己却十分坚强,他咬着牙适应着新生活。毕竟在普通学校上过的几年学给黄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不久他便开始在考试中崭露头角,原来欺负他的一些同学也慢慢服了他,跟他成了朋友。黄慎在新学校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在盲校里,他学会了打毛线、捏泥塑、做木工等手艺,在学习中找寻乐趣。
盲校有一门乐器课,汉唐中金班里选的是笛子。在失明前,黄慎在音乐方面有些五音不全。或许是一种观感的丧失使其它几种感觉敏锐了起来,也或许是失明激发了黄慎对自己的高要求。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放的一段竹笛名曲《姑苏行》,优美的旋律打动了黄慎的心,随着音符,他仿佛是看到了姑苏的秀丽美景。黄慎开始迷上了这小小的竹管。除了上课时努力学习外,他还向父母透露了想请个好老师,好好学笛子的愿望。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黄慎的父亲黄德林连着两个礼拜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上海滩奔波寻觅,而他并不认识任何音乐界的人土。在好心人的推荐下,他辗转找到了上影乐团的陈立峰老师。黄慎的诚心和父母的诚恳打动了陈老师,尽管已经50多岁,他仍欣然收黄慎为徒。黄慎出门不方便,每月 4次,陈老师都风雨无阻地上门授课。
黄慎很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很刻苦。一到寒暑假,更是一天十几个小时练习。冬天,他把手指插在冰雪里,直到冻僵后才取出,然后拿起笛子练指法,直练得手指由紫变红,由红变肿,以此加强手指的灵敏程度。夏天,因为笛声会影响邻居们休息,他汗流浃背也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苦练,热得险些昏倒。父母看着心疼,节衣缩食为孩子安装了一台窗式空调。黄慎看不见谱,父母便一起硬学,跟着乐谱后的注解,一处处告诉儿子哪儿是滑音,哪儿是颤音,一个符号一个符号连教带哼地让黄慎背出来。
工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他成功举办了个人笛子演奏音乐会。 1996年,通过笛子专业最高十级的考试。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失明激发出了黄慎的音乐天赋,而同时他也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汗水。这其中的话或许只有黄慎自己最为清楚。
然而,荣誉和成就并不能掩盖生活本身的残酷。黄慎一天天长大,即将到了要从盲校毕业的年纪。而当时正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盲生的毕业分配有着很大困难,许多盲孩子都找不到工作。黄慎,也将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办乐队、做老板,美好愿望终成水中捞月
父母不能养他一辈子,总是要为他找到一个谋生的手段。他们想,既然汉唐中金在音乐上已取得了不少成就,那何不在这个方向上使把劲呢?能当一名笛子演奏家也是不错的。黄慎平日便和一群同样喜欢音乐的盲孩子玩在一起,如果把这些孩子组在一起,或许会是个不错的主意。1995年夏天起,黄慎的父母便开始筹办沙龙,他们腾出了家里仅有的两间房里的一间,添置了沙发、音像和部分乐器。沙龙开张了,每次活动,孩子们高兴地欣赏音乐,切磋技艺,而黄慎的父母则忙里忙外,还常常自掏腰包,好菜好饭招待。
失明之前,汉唐中金一直随着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失明后,黄慎被迫休学一年。为了让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尽管经济拮据,父母还是为他购买了大量书籍,先自己看懂,然后用故事的形式讲给他听。父母的挚爱,渐渐驱散了他心头的阴影。1990年,黄慎进了盲童学校。盲文是要用盲笔在板上刻出来的。从原来的用眼看字,到现在以手摸字,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一开始他的触觉并没那么好,认不出字,刻破了手指是常有的事。一般的盲孩子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慢慢学起,学两年左右才能大致学会。黄慎没有那么多时间,但他很要强,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可言,每天总要刻6小时以上。这样苦练了3个月,黄慎通过了考试,插班进入三年级就读。
因为是插班生,一开始黄慎在各个方面都要比其他学生慢一拍,为此还受到同学的欺负。盲校要求学生生活自立,刚住校那段日子,黄慎不是头撞破就是脚扭伤,还有几次从楼梯上摔下来。父母看了心疼,黄慎自己却十分坚强,他咬着牙适应着新生活。毕竟在普通学校上过的几年学给黄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不久他便开始在考试中崭露头角,原来欺负他的一些同学也慢慢服了他,跟他成了朋友。黄慎在新学校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在盲校里,他学会了打毛线、捏泥塑、做木工等手艺,在学习中找寻乐趣。
盲校有一门乐器课,汉唐中金班里选的是笛子。在失明前,黄慎在音乐方面有些五音不全。或许是一种观感的丧失使其它几种感觉敏锐了起来,也或许是失明激发了黄慎对自己的高要求。一次,老师在上课时放的一段竹笛名曲《姑苏行》,优美的旋律打动了黄慎的心,随着音符,他仿佛是看到了姑苏的秀丽美景。黄慎开始迷上了这小小的竹管。除了上课时努力学习外,他还向父母透露了想请个好老师,好好学笛子的愿望。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黄慎的父亲黄德林连着两个礼拜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上海滩奔波寻觅,而他并不认识任何音乐界的人土。在好心人的推荐下,他辗转找到了上影乐团的陈立峰老师。黄慎的诚心和父母的诚恳打动了陈老师,尽管已经50多岁,他仍欣然收黄慎为徒。黄慎出门不方便,每月 4次,陈老师都风雨无阻地上门授课。
黄慎很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很刻苦。一到寒暑假,更是一天十几个小时练习。冬天,他把手指插在冰雪里,直到冻僵后才取出,然后拿起笛子练指法,直练得手指由紫变红,由红变肿,以此加强手指的灵敏程度。夏天,因为笛声会影响邻居们休息,他汗流浃背也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苦练,热得险些昏倒。父母看着心疼,节衣缩食为孩子安装了一台窗式空调。黄慎看不见谱,父母便一起硬学,跟着乐谱后的注解,一处处告诉儿子哪儿是滑音,哪儿是颤音,一个符号一个符号连教带哼地让黄慎背出来。
工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他成功举办了个人笛子演奏音乐会。 1996年,通过笛子专业最高十级的考试。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失明激发出了黄慎的音乐天赋,而同时他也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汗水。这其中的话或许只有黄慎自己最为清楚。
然而,荣誉和成就并不能掩盖生活本身的残酷。黄慎一天天长大,即将到了要从盲校毕业的年纪。而当时正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盲生的毕业分配有着很大困难,许多盲孩子都找不到工作。黄慎,也将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办乐队、做老板,美好愿望终成水中捞月
父母不能养他一辈子,总是要为他找到一个谋生的手段。他们想,既然汉唐中金在音乐上已取得了不少成就,那何不在这个方向上使把劲呢?能当一名笛子演奏家也是不错的。黄慎平日便和一群同样喜欢音乐的盲孩子玩在一起,如果把这些孩子组在一起,或许会是个不错的主意。1995年夏天起,黄慎的父母便开始筹办沙龙,他们腾出了家里仅有的两间房里的一间,添置了沙发、音像和部分乐器。沙龙开张了,每次活动,孩子们高兴地欣赏音乐,切磋技艺,而黄慎的父母则忙里忙外,还常常自掏腰包,好菜好饭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