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疗愈模式的新视野
本书讲述了一种全新的疗愈模式。
想象你正站在一个划分成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中,最外圈是我们的保护层;第二圈是我们受伤的脆弱情感层;最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生命本质的位置。
而我们的内在旅程就是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同时也需要针对我们的受伤脆弱层和保护层,发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
我们和别人的冲突,大多来自于我们和对方的保护层互相冲撞。
我们总是处在自己的保护层中,等着对方先敞开,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当得不到自以为应得的回报时,便会出现愤怒等情绪。
疗愈的本质就是允许自己去全然地面对每个片刻的发生,并将它联结到身体能量的呈现,用爱的温柔去感知、亲近自己的伤痛与防御机制。去体验自己中间层的恐惧和痛苦,并接纳他们。
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照自己,到底是处在保护层、羞愧恐惧层还是在本性核心层中。让我们和自己的内在世界更加亲密。
02
认出恐惧并接受它
——与恐慌的内心在小孩为友
恐惧是功能失调、偏见、防御、暴力以及让人崩溃的根源,也是许多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恢复真我之旅,就从探索自己的恐惧开始。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有着深沉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并且深深地被他影响着。
受惊吓小孩的四大恐惧:① 压力与期待的恐惧② 被拒绝与被遗弃的恐惧③ 没有空间、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恐惧④ 在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惧
这些恐惧有很多起源,包括过去的生活,家族传承的集体文化,出生时受到的惊吓,或者我们深层的生存需求和认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这些恐惧都被我们用各种方式隐藏在心里,只有在做一些让自己离开熟悉、安全和已知的事物时,才会出现。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觉察,承认这些恐惧,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当恐惧来临时,去感受它,感受自己的身体。
我们总是害怕一旦承认了自己的恐惧, 恐惧就会接管我们的生活甚至主导我们的人生。 但是,唯有走进恐惧,接纳恐惧,才能赋予自己更多力量,建立更多自尊。
03
羞愧
——自我的虚假经验
羞愧是一种无力感,深深觉得自己是错的、不够好的、或是无能的。
通常来源于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大人的拒绝、批评、过高的期望以及身体和心灵的虐待,包括大人不要我们、被批评或被羞辱、被拿来跟别人比较、让自己的生命能量受到压抑、在情感上必须照顾父亲或母亲等。
这些羞愧很少来自恶意,大多来自于无意识。但是对当下的生活却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以羞愧这一自我认同形象来生活时,我们经常会活在补偿行为中,用自己喜爱的自我形象以及让自己能受到瞩目和认同的事,去逃避内在的羞愧核心。
另一方面,在羞愧中,我们会丧失以放松和准确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能力,内在充满空虚,逐渐失去和自己的联系,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感、知觉和能量,变得害羞、迷惘、退缩和没有安全感,最终只能垮下去。

04
惊吓
——恐惧的冻僵状态
当我们处在惊吓状态中,通常会无法思考,无法感觉,无法行动,也无法说话。
但与此同时,惊吓也让我们去注意灵魂中的灵敏和脆弱,将我们拉引出被保护、封闭和孤立的世界,促使我们活得更有自觉。
惊吓有很多可能的来源。比如母亲紧张的情绪,父亲抒发的怒气,在身体上或性方面的粗鲁施暴……如果在当下生活中遭遇到一个和过去发生原始惊吓一样的能量时,我们会再一次陷入惊吓。
触动惊吓的的六大扳机:
①明显或隐晦的暴力
②压力和期待③遭受拒绝、深度失落或是被遗弃④责难或批评⑤混淆的信息⑥无法预期、不合理的或歇斯底里的行为
面对惊吓,我们通常会用很多方法去掩饰它,比如躁进、生气、呆若木鸡或退避到内心深处。我们从来不晓得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害怕与焦虑,其实是脆弱正处于惊吓状态的一种信号。
惊吓会影响我们的能量中心,并且造成该生活领域上的功能失调。同时还会让自己处在生存威胁的恐惧中,使得思想固执、行为僵化,做事没有弹性,很难感觉自己的情绪,或敞开自己与别人分享情绪,最终让我们与自己分离,越来越空虚无助,生活一团糟糕。
05
被遗弃的创伤
——穿越挫折与悲伤,放下并感受幸福
被遗弃、被剥夺以及空虚感,乃是面对相同伤痛的三种不同感受,也是使内在空洞可以开启的三种不同路径,每一个面向都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个历程。
■ 01.被遗弃
童年有过的那些身体或情绪上被遗弃的经验,会让内在小孩产生 “不被抚养”的恐惧。我们会将这些经验深埋在无意识中,但是每当伤痛发生,这些恐惧就会在我们的身体上显露自己,制造许多麻烦,让我们害怕自己会无法应付,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 02.被剥夺
被剥夺是被遗弃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长期无法得到我们想要或期望的状态。比如说话时别人没有专心听,或是我们没有获得想要的时间、注意、支持和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被剥夺的特殊伤痛,然后在自己的重要关系中,反复创造自己特有的被剥夺模式。
■ 03.空虚感
走上内在工作这条路,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带领我们脱离对角色的依附,对物质的纠缠和对忙碌的执著,而迫使我们进入空虚感中,这会带来许多恐惧,因为通常找不到替代品。
当这些伤痛被内在小孩的意识所接管时,我们就会没有力量,产生责备、抱怨、愤怒、绝望,或是全然放弃。面对伤痛,有些人会用各种方式去掩盖、否认或是弥补,但其实最应该做的是面对它而不是逃避。
进行疗愈工作的小建议:①觉察(了解)共依存的结构②接受恐惧和痛苦并给予它们空间 ③寻求外在支持
④运用静心的一些帮助

06
反弹行为、任性、不切实际的幻想
——孩童意识形态的特质
“孩童意识状态”的基础是恐惧与羞愧,它是情绪化、反弹和充满期待的。处于这种状态中,除了容易有反弹行为、任性、情绪化之外,还爱做梦、爱幻想、凡事理想化,不愿直接面对现实。
孩童意识状态会外显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各种反应、伎俩和行事风格。我们靠苛求、操控和控制等策略得到所需。这些行为背后都掩藏着内在很深的恐惧及脆弱。
孩童意识状态与亲密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背负着恐惧和未满足的需求,对一个人产生信任时,就会投射出自己从未拥有过、又极度想要的父母,让任性和反弹行为成功地推开自己深沉渴望的爱,使我们更加陷入绝望和惊慌之中。
处在孩童意识状态里,我们不懂、也不会分辨如何尊重界限,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界限。我们时常侵犯别人,也受别人侵犯。
而处于反弹行为和任性行为时,我们会破坏爱情、自尊与内在成长。
07
期待
——反弹行为和任性小孩的动力来源
期待来自于孩童意识状态,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将痛苦带进生活,并且毁掉关系中的和谐与亲密感。
揭示期待的方法:
①特别留意自己感到失望时会出现的反弹行为②检视什么隐藏在批判的底层③检视责备和埋怨④检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期待背后隐藏了一层很深的创伤和饥渴,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是从过去经验投射到现在的扭曲现实。
08
策略
——孩童意识状态的外显行为
我们受惊吓的内在小孩会致力于他或她所想要的,而且相当固执。这种坚持隐藏在种种策略的背后。
内在小孩常用的八种策略:➀要求和指责(锤子)➁操控(钩子)➂罪恶感(生命轻羽难以承受之重)➃报复(刀子)➄矫正(螺丝起子)➅视而不见(眼罩)➆放弃(倒置的乞钵)
策略的共通特质:
1、是一种企图把失望转换为满意的途径。
2、策略运用是我们人格特质的面向之一,是属于人格层的第三圈,外在的保护层。
3、是我们人格特质中用来影响他人的。
4、都是在孩童时期为了得到想要而学会的行为,都是我们的生存机制。
5、要摆脱策略的运用,就必须去感受策略背后的内在脆弱。
6、当策略奏效时,我们会更加固执不放,因而想发展出对策略的觉知就难上加难了。
7、要认出自己的策略很难。
检视自己运用的策略模式,是有效检视内在的窗口。能发展出觉知,让自己注意何时使用策略和如何运用它,可以增强我们接受别人支持和滋养的能力。

09
面对爱的迷妄
我们被制约成经由寻找“爱”来逃避自己,因为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是如此深切。除非正视并开始对峙我们的恐惧,否则爱不可能发生并持久。
我们通常会紧抓信念、自欺欺人、认为痛苦或恐惧是外在的错等方式,利用爱和亲密关系来逃避恐惧。
我们总是轻易地被“完美对象”的幻觉所诱惑,处在小孩的思维和感情模式中,想象自己所渴望的愉悦平和与滋养呵护,必须从外界来得到。
借由浪漫幻想,我们投射出生活该是如何如何的想法,而一直活在期望中。
浪漫恋情、凡事靠自己和责怪别人,是孩童意识状态深深盘踞我们内在灵性的三个面向。我们无意识地利用它们来隐藏自己,好感受安全和受到保护。

一个疗愈模式的新视野
本书讲述了一种全新的疗愈模式。
想象你正站在一个划分成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中,最外圈是我们的保护层;第二圈是我们受伤的脆弱情感层;最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生命本质的位置。
而我们的内在旅程就是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同时也需要针对我们的受伤脆弱层和保护层,发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
我们和别人的冲突,大多来自于我们和对方的保护层互相冲撞。
我们总是处在自己的保护层中,等着对方先敞开,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当得不到自以为应得的回报时,便会出现愤怒等情绪。
疗愈的本质就是允许自己去全然地面对每个片刻的发生,并将它联结到身体能量的呈现,用爱的温柔去感知、亲近自己的伤痛与防御机制。去体验自己中间层的恐惧和痛苦,并接纳他们。
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照自己,到底是处在保护层、羞愧恐惧层还是在本性核心层中。让我们和自己的内在世界更加亲密。
02
认出恐惧并接受它
——与恐慌的内心在小孩为友
恐惧是功能失调、偏见、防御、暴力以及让人崩溃的根源,也是许多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恢复真我之旅,就从探索自己的恐惧开始。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有着深沉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并且深深地被他影响着。
受惊吓小孩的四大恐惧:① 压力与期待的恐惧② 被拒绝与被遗弃的恐惧③ 没有空间、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恐惧④ 在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惧
这些恐惧有很多起源,包括过去的生活,家族传承的集体文化,出生时受到的惊吓,或者我们深层的生存需求和认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这些恐惧都被我们用各种方式隐藏在心里,只有在做一些让自己离开熟悉、安全和已知的事物时,才会出现。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觉察,承认这些恐惧,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当恐惧来临时,去感受它,感受自己的身体。
我们总是害怕一旦承认了自己的恐惧, 恐惧就会接管我们的生活甚至主导我们的人生。 但是,唯有走进恐惧,接纳恐惧,才能赋予自己更多力量,建立更多自尊。
03
羞愧
——自我的虚假经验
羞愧是一种无力感,深深觉得自己是错的、不够好的、或是无能的。
通常来源于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大人的拒绝、批评、过高的期望以及身体和心灵的虐待,包括大人不要我们、被批评或被羞辱、被拿来跟别人比较、让自己的生命能量受到压抑、在情感上必须照顾父亲或母亲等。
这些羞愧很少来自恶意,大多来自于无意识。但是对当下的生活却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以羞愧这一自我认同形象来生活时,我们经常会活在补偿行为中,用自己喜爱的自我形象以及让自己能受到瞩目和认同的事,去逃避内在的羞愧核心。
另一方面,在羞愧中,我们会丧失以放松和准确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能力,内在充满空虚,逐渐失去和自己的联系,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感、知觉和能量,变得害羞、迷惘、退缩和没有安全感,最终只能垮下去。

04
惊吓
——恐惧的冻僵状态
当我们处在惊吓状态中,通常会无法思考,无法感觉,无法行动,也无法说话。
但与此同时,惊吓也让我们去注意灵魂中的灵敏和脆弱,将我们拉引出被保护、封闭和孤立的世界,促使我们活得更有自觉。
惊吓有很多可能的来源。比如母亲紧张的情绪,父亲抒发的怒气,在身体上或性方面的粗鲁施暴……如果在当下生活中遭遇到一个和过去发生原始惊吓一样的能量时,我们会再一次陷入惊吓。
触动惊吓的的六大扳机:
①明显或隐晦的暴力
②压力和期待③遭受拒绝、深度失落或是被遗弃④责难或批评⑤混淆的信息⑥无法预期、不合理的或歇斯底里的行为
面对惊吓,我们通常会用很多方法去掩饰它,比如躁进、生气、呆若木鸡或退避到内心深处。我们从来不晓得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害怕与焦虑,其实是脆弱正处于惊吓状态的一种信号。
惊吓会影响我们的能量中心,并且造成该生活领域上的功能失调。同时还会让自己处在生存威胁的恐惧中,使得思想固执、行为僵化,做事没有弹性,很难感觉自己的情绪,或敞开自己与别人分享情绪,最终让我们与自己分离,越来越空虚无助,生活一团糟糕。
05
被遗弃的创伤
——穿越挫折与悲伤,放下并感受幸福
被遗弃、被剥夺以及空虚感,乃是面对相同伤痛的三种不同感受,也是使内在空洞可以开启的三种不同路径,每一个面向都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个历程。
■ 01.被遗弃
童年有过的那些身体或情绪上被遗弃的经验,会让内在小孩产生 “不被抚养”的恐惧。我们会将这些经验深埋在无意识中,但是每当伤痛发生,这些恐惧就会在我们的身体上显露自己,制造许多麻烦,让我们害怕自己会无法应付,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 02.被剥夺
被剥夺是被遗弃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长期无法得到我们想要或期望的状态。比如说话时别人没有专心听,或是我们没有获得想要的时间、注意、支持和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被剥夺的特殊伤痛,然后在自己的重要关系中,反复创造自己特有的被剥夺模式。
■ 03.空虚感
走上内在工作这条路,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带领我们脱离对角色的依附,对物质的纠缠和对忙碌的执著,而迫使我们进入空虚感中,这会带来许多恐惧,因为通常找不到替代品。
当这些伤痛被内在小孩的意识所接管时,我们就会没有力量,产生责备、抱怨、愤怒、绝望,或是全然放弃。面对伤痛,有些人会用各种方式去掩盖、否认或是弥补,但其实最应该做的是面对它而不是逃避。
进行疗愈工作的小建议:①觉察(了解)共依存的结构②接受恐惧和痛苦并给予它们空间 ③寻求外在支持
④运用静心的一些帮助

06
反弹行为、任性、不切实际的幻想
——孩童意识形态的特质
“孩童意识状态”的基础是恐惧与羞愧,它是情绪化、反弹和充满期待的。处于这种状态中,除了容易有反弹行为、任性、情绪化之外,还爱做梦、爱幻想、凡事理想化,不愿直接面对现实。
孩童意识状态会外显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各种反应、伎俩和行事风格。我们靠苛求、操控和控制等策略得到所需。这些行为背后都掩藏着内在很深的恐惧及脆弱。
孩童意识状态与亲密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背负着恐惧和未满足的需求,对一个人产生信任时,就会投射出自己从未拥有过、又极度想要的父母,让任性和反弹行为成功地推开自己深沉渴望的爱,使我们更加陷入绝望和惊慌之中。
处在孩童意识状态里,我们不懂、也不会分辨如何尊重界限,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界限。我们时常侵犯别人,也受别人侵犯。
而处于反弹行为和任性行为时,我们会破坏爱情、自尊与内在成长。
07
期待
——反弹行为和任性小孩的动力来源
期待来自于孩童意识状态,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将痛苦带进生活,并且毁掉关系中的和谐与亲密感。
揭示期待的方法:
①特别留意自己感到失望时会出现的反弹行为②检视什么隐藏在批判的底层③检视责备和埋怨④检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期待背后隐藏了一层很深的创伤和饥渴,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是从过去经验投射到现在的扭曲现实。
08
策略
——孩童意识状态的外显行为
我们受惊吓的内在小孩会致力于他或她所想要的,而且相当固执。这种坚持隐藏在种种策略的背后。
内在小孩常用的八种策略:➀要求和指责(锤子)➁操控(钩子)➂罪恶感(生命轻羽难以承受之重)➃报复(刀子)➄矫正(螺丝起子)➅视而不见(眼罩)➆放弃(倒置的乞钵)
策略的共通特质:
1、是一种企图把失望转换为满意的途径。
2、策略运用是我们人格特质的面向之一,是属于人格层的第三圈,外在的保护层。
3、是我们人格特质中用来影响他人的。
4、都是在孩童时期为了得到想要而学会的行为,都是我们的生存机制。
5、要摆脱策略的运用,就必须去感受策略背后的内在脆弱。
6、当策略奏效时,我们会更加固执不放,因而想发展出对策略的觉知就难上加难了。
7、要认出自己的策略很难。
检视自己运用的策略模式,是有效检视内在的窗口。能发展出觉知,让自己注意何时使用策略和如何运用它,可以增强我们接受别人支持和滋养的能力。

09
面对爱的迷妄
我们被制约成经由寻找“爱”来逃避自己,因为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是如此深切。除非正视并开始对峙我们的恐惧,否则爱不可能发生并持久。
我们通常会紧抓信念、自欺欺人、认为痛苦或恐惧是外在的错等方式,利用爱和亲密关系来逃避恐惧。
我们总是轻易地被“完美对象”的幻觉所诱惑,处在小孩的思维和感情模式中,想象自己所渴望的愉悦平和与滋养呵护,必须从外界来得到。
借由浪漫幻想,我们投射出生活该是如何如何的想法,而一直活在期望中。
浪漫恋情、凡事靠自己和责怪别人,是孩童意识状态深深盘踞我们内在灵性的三个面向。我们无意识地利用它们来隐藏自己,好感受安全和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