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宁:改造郑均(下)
举一个小例子:专辑当中《赤裸裸》这首歌,有一版是不插电版的,我们当时把编曲整个都做完,那个感觉很舒服。但郑均几次唱得都不理想。我们的习惯是工作到夜里两点,睡到第二天中午,然后吃点东西马上录音。每次郑均刚进棚的时候,声音发黏,要先把嗓子喊开了才开始录音。有一天,他刚进棚,跟我说了几句话,我让他先开开嗓子,他就跟着音乐唱了几句。他一唱,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状态太舒服了,应该用这种状态去诠释歌曲。为什么,因为郑均最大特色就是慵懒,这是他的与众不同。当时他听了我的说话也一惊。我说,今天晚上早点收工,回去睡觉。郑均说:“我睡不着。”我说:“睡不着也得睡,弄点安眠药回去就睡,明天早上,绝不准开嗓子。睡醒了,吃点儿东西马上过来,就录这首歌。”结果真按我说的办了。
第二天进棚,我问郑均睡得怎么样,他说,还是没睡好,差不多到一点多才睡的。我看差不多了,开工,音乐一放,开录。其实我们现在所有人听到的那个版本就是这么录出来的,是郑均刚刚睡醒了唱的,嗓子有点儿黏,但是感觉特别到位,而且状态、情绪非常好。像《回到拉萨》里面那几个高音,是我们收棚前的最后一刻才完成的。录制的过程里有很多细节是很有意思的。
当然,大家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后来郑均的唱片卖得很好。
我非常用心地和很多人一起配合,把没有人知道的新人新歌,介绍给了大家。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很多张唱片,但直到今天,我仍觉得,作为制作人,真正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一张唱片,就是《赤裸裸》。
2000年底,张国荣在南京开演唱会,我去了。南京的12月很冷,又下着雨。在现场,我们穿着军大衣,不停地喝着姜水,还冻得浑身发抖。国荣有的衣服是裙子,露天,他光着脚,站在雨水里,一唱就将近三个小时,特别令人佩服。之前,我只是听过他的歌而已,没有对他太多的了解。但是看完他的演唱会,立即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当时我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感觉:唱片里表现的东西,纯属听觉范畴,缺乏立体、形象的感官认知。只有透过演唱会这个载体,才能最全面、最完整地把艺人介绍到乐迷面前。
其实每个艺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对于一个艺人来说,如果能开演唱会,是对个人素质的综合考评。第一是歌曲够不够数量。一个艺人如果没有10首以上,传唱于每个角落的歌曲,就不要开演唱会;第二是票房号召力;第三是舞台表现。
我原来参与过太多演出了,弄几个架子、几盏灯就演了,结果是留下无数的遗憾,一脑子的想法根本就无从表现。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够利用声、光、电、舞台,把艺人和歌曲最绚丽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后来我发誓,我一定要干中国从来没人干过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目标。
当时我们冷静地分析了状况,决定上马。为了演唱会,田震自己也付出了很多。那个时候她每天锻炼身体,以保证自己的体能状况是最优秀的。我们分头排练,准备所有的歌曲。我们请了香港最著名的导演陈龙华和打造四大天王的全套制作班底。有人对我说:“你疯了,请香港的制作团队来做田震的演唱会?!”因为请那么多工作人员,费用是很高的,而且要做巡回演出,制作成本收不回来怎么办。如果造成财务上的大窟窿,我就死定了。但最后,我们用最专业的精神和最专业的态度,加上田震本人的努力,完整地把这个演唱会的概念做出来了,演唱会一炮打响。
从第一站开始,在全国演了七场。在济南,五万人跟田震一起唱《干杯,朋友》,唱《靠近我》,那时候我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根本不是脆弱,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整个的氛围、气场对了,所有的包装、所有的配合没有缺憾。
我现在还记得,在北京演完了最后一场以后,庆功宴上,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特别激动。那是一种成就感,是观众、乐迷的那种反馈,让我感觉我们的付出是很值得的--------我们创造了一种梦幻,把这种梦幻变成现实。
举一个小例子:专辑当中《赤裸裸》这首歌,有一版是不插电版的,我们当时把编曲整个都做完,那个感觉很舒服。但郑均几次唱得都不理想。我们的习惯是工作到夜里两点,睡到第二天中午,然后吃点东西马上录音。每次郑均刚进棚的时候,声音发黏,要先把嗓子喊开了才开始录音。有一天,他刚进棚,跟我说了几句话,我让他先开开嗓子,他就跟着音乐唱了几句。他一唱,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状态太舒服了,应该用这种状态去诠释歌曲。为什么,因为郑均最大特色就是慵懒,这是他的与众不同。当时他听了我的说话也一惊。我说,今天晚上早点收工,回去睡觉。郑均说:“我睡不着。”我说:“睡不着也得睡,弄点安眠药回去就睡,明天早上,绝不准开嗓子。睡醒了,吃点儿东西马上过来,就录这首歌。”结果真按我说的办了。
第二天进棚,我问郑均睡得怎么样,他说,还是没睡好,差不多到一点多才睡的。我看差不多了,开工,音乐一放,开录。其实我们现在所有人听到的那个版本就是这么录出来的,是郑均刚刚睡醒了唱的,嗓子有点儿黏,但是感觉特别到位,而且状态、情绪非常好。像《回到拉萨》里面那几个高音,是我们收棚前的最后一刻才完成的。录制的过程里有很多细节是很有意思的。
当然,大家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后来郑均的唱片卖得很好。
我非常用心地和很多人一起配合,把没有人知道的新人新歌,介绍给了大家。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很多张唱片,但直到今天,我仍觉得,作为制作人,真正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一张唱片,就是《赤裸裸》。
2000年底,张国荣在南京开演唱会,我去了。南京的12月很冷,又下着雨。在现场,我们穿着军大衣,不停地喝着姜水,还冻得浑身发抖。国荣有的衣服是裙子,露天,他光着脚,站在雨水里,一唱就将近三个小时,特别令人佩服。之前,我只是听过他的歌而已,没有对他太多的了解。但是看完他的演唱会,立即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当时我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感觉:唱片里表现的东西,纯属听觉范畴,缺乏立体、形象的感官认知。只有透过演唱会这个载体,才能最全面、最完整地把艺人介绍到乐迷面前。
其实每个艺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对于一个艺人来说,如果能开演唱会,是对个人素质的综合考评。第一是歌曲够不够数量。一个艺人如果没有10首以上,传唱于每个角落的歌曲,就不要开演唱会;第二是票房号召力;第三是舞台表现。
我原来参与过太多演出了,弄几个架子、几盏灯就演了,结果是留下无数的遗憾,一脑子的想法根本就无从表现。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够利用声、光、电、舞台,把艺人和歌曲最绚丽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后来我发誓,我一定要干中国从来没人干过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目标。
当时我们冷静地分析了状况,决定上马。为了演唱会,田震自己也付出了很多。那个时候她每天锻炼身体,以保证自己的体能状况是最优秀的。我们分头排练,准备所有的歌曲。我们请了香港最著名的导演陈龙华和打造四大天王的全套制作班底。有人对我说:“你疯了,请香港的制作团队来做田震的演唱会?!”因为请那么多工作人员,费用是很高的,而且要做巡回演出,制作成本收不回来怎么办。如果造成财务上的大窟窿,我就死定了。但最后,我们用最专业的精神和最专业的态度,加上田震本人的努力,完整地把这个演唱会的概念做出来了,演唱会一炮打响。
从第一站开始,在全国演了七场。在济南,五万人跟田震一起唱《干杯,朋友》,唱《靠近我》,那时候我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根本不是脆弱,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整个的氛围、气场对了,所有的包装、所有的配合没有缺憾。
我现在还记得,在北京演完了最后一场以后,庆功宴上,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特别激动。那是一种成就感,是观众、乐迷的那种反馈,让我感觉我们的付出是很值得的--------我们创造了一种梦幻,把这种梦幻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