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某一阶段,其面对的境遇,或者说主观的能力,不能满足自身被认可的需求时,有可能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有可能会追随一个遥远的个人,有可能去崇拜一个飘渺的事物,也有可能会去信奉一种精神。他可以把自己和某个得到充分认可的人纳入为一边,他也可以把自己划入一个群体组织,他更可以庇护于一枚图腾之下。其实,这都是缘于外界对自我认可不足的一种受偿。
而具体表现又可以分为正向和反向的两种形式。可以表现出对某一种事物的盲从,也可以表现为对某一种权威的叛逆。前者的逻辑是因为我代表某某所以我应该被认可,后者的逻辑是通过挑战权威来获取自我心理上的地位。
以上种种,人所共度,无非是因为年轻,无伤大雅,亦无损个人。
唯一需要稍加注意的,其实是争论的方式。
从心理学的某种意义上来讲,争论的双方极其有可能是相同的一种人。不是只有不同的人才会有分歧吗?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像屠夫这种人就不争论),道不同不相为谋,亦不相争。其实,你漫骂,你捶打,你唾弃的那个人,正是你自己呀。
改变这些,世所强求。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大致收敛一下,不丢人,就行喽。
有可能会追随一个遥远的个人,有可能去崇拜一个飘渺的事物,也有可能会去信奉一种精神。他可以把自己和某个得到充分认可的人纳入为一边,他也可以把自己划入一个群体组织,他更可以庇护于一枚图腾之下。其实,这都是缘于外界对自我认可不足的一种受偿。
而具体表现又可以分为正向和反向的两种形式。可以表现出对某一种事物的盲从,也可以表现为对某一种权威的叛逆。前者的逻辑是因为我代表某某所以我应该被认可,后者的逻辑是通过挑战权威来获取自我心理上的地位。
以上种种,人所共度,无非是因为年轻,无伤大雅,亦无损个人。
唯一需要稍加注意的,其实是争论的方式。
从心理学的某种意义上来讲,争论的双方极其有可能是相同的一种人。不是只有不同的人才会有分歧吗?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像屠夫这种人就不争论),道不同不相为谋,亦不相争。其实,你漫骂,你捶打,你唾弃的那个人,正是你自己呀。
改变这些,世所强求。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大致收敛一下,不丢人,就行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