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吧 关注:33,261贴子:392,564

回复:【科普】小篆和隶、楷在演变时候产生的差异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变体:“亣”
这个变体继承小篆“头肢分离”写法,彻底把腿部简化,所以这个字在构成汉字之中,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个字就是“大”,典型的如“立”,“立”则是“大”加一横,表示一个成年人站立在地面,类似的还有“奇”,“奇”在隶书和早期的楷书之中并不写作“奇”而是作“竒”,正是和“立”类似的演变方法,凡是“大”加一横都会导致“大”的双腿变成两点,后面因明清一波向小篆溯源正字风潮,“竒”被改成了“奇”的写法,此字才重新稳定下来。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12-24 23:58
回复
    第三变体:土
    “大”在上部分书写时候,不和横线组合而是其他字的时候,往往和“土”产生混同,猜测是因为撇捺的连笔导致它长得有点像土,如“赤”本为“大”加“火”组成,为大火炙烤人皮肤产生的红色,此字在隶书中尚且还有“大”和“土”两种写法,在楷书之中彻底和“土”混同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另外一个常见字“走”也和这个字有关,“走”上部分同样不是“土”而是其初文——一个跑动的人,这个字在甲骨文时代没有下面的“止”,后增加表示脚步的“止”之后,被隶书混同入“大”一起讹变成“土”,所以“走”本为一个跑动的人加“止”,表示跑的含义(现代汉语含义转变为“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12-25 00:11
    收起回复
      “卩”
      “卩”在甲骨文中为一跪拜人形,在构成汉字中多作为形符使用,楷书曾经定多种字型(如图)最后稳定下来,图中第一个字型出现在“危”的下部份,而图二和图三出现在一般汉字的右部,如“印”,而除了这三种形式以外,“卩”还产生如图二的变体,一共4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12-25 22:18
      回复
        最后是人形全家福(人的楷书变体可真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9-12-25 22:20
        回复
          “水”系列
          “水”在汉字里面,就字源上来说和“川”非常密切,两者都是象形字,“川”在小篆中三条曲线,为流动的波纹象形,而“水”则是和“川”结构几乎一致,所不同的是“水”的左右两边为点状虚线,表示水流含义。在楷书之中,“川”较为完整保留了其本来的面目,但也产生了一般人比较难辩识的变体的“巛”,除了变体以外,“川”本体并不难辩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9-12-25 22:26
          回复
            “川”的本体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认识,这里主要是说一下它的变体“巛”,这个变体继承了小篆的曲线,但是因为变形有点过头,所以很多人不认识它,这个字出现在“巡”的中间,“巡”从“辵”,“川”声,系形声字,由于不知名原因,本来按照规律书写的“川”变异出了变体“巛”,而“辵”按照一般楷书演变规律变为“辶”,俗称“走之地”,实际上和“走”关系并不是很紧密,这个以后再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9-12-25 22:30
            收起回复
              变体:“氵”
              这个变体出现在汉字左边,由于不可知原因,结构完整的“水”直接变成三点,十分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写隶书的人是舍不得那几滴墨还是说认为结构可以随意省来省去?“氵”一般俗称水旁,因为频率和俗名原因,大家也都还认得它,算是惨中有喜吧。值得注意的是,“氵”和“冫”在楷书里面只是多一点少一点关系,但是实际上小篆的“冫(即冰)”写法为“仌”,和“水”完全没有关系,楷书非常“巧合”把它们俩弄成一堆,以多一点少一点区分,也算错误造就一对系统?????(摸不着头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9-12-25 22:42
              收起回复
                “水”大集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9-12-25 22:45
                回复
                  发现49楼被删了,重新补:
                  “水”在作为汉字下部分有一个变体“氺”,这个字结构和“水”没有太大区别,例子如“黎”还有之前提到的“泰”,至于为什么放在下面有时候能够保持原型“水”,如“漿”有时候又要变成“氺”,猜测上面有撇捺时候容易产生这个变体,但是个人认为“氺”和“水”产生分化实属没必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9-12-26 01:35
                  收起回复
                    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大家有没有想我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9-12-29 18:36
                    收起回复
                      今天更新“刀”字
                      “刀”,甲骨文像一把刀的象形,金文就更加象形了,很明显一把小刀,小篆基本继承甲骨文的写法(有点像“人“头上多一撇),而到了隶书和楷书,本字去掉了一撇变成了“刀”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9-12-29 18:39
                      回复
                        但是由于楷书的特性,“刀”在一样分裂成为了几个变体,首先说说本体“刀”,“刀”字也算基本继承小篆衣钵,横竖勾加一撇,此字还罕见在“初”这个字里保留了本来的面目,本来“刀”作为右边偏旁应该演变为“刂”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9-12-29 18:42
                        收起回复
                          提到“刀”字,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字“勿”,“勿”和“刀”关系非常紧密,“勿”为“刎”本字,在“刀”的刀锋位置加指事两点表示割什么东西,“勿”是“刀”的派生,奇怪的是“勿”演变到楷书变成多了一撇,并且保留了小篆里面上面的一撇,反而“刀”没有保留,加上“勿”后被假借表示否定概念,导致现在已经看不出来“勿”和“刀”的关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9-12-29 18:46
                          收起回复
                            再来说说变体,“刂”,这个字出现在“刀”作为右侧偏旁位置,上面的一撇和一横完全消失,和“刀”产生较大差异,不过幸好的是楷书偏旁叫法依然把“刂”叫做“刀字旁”,所以大部分人依然知道这就是“刀”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9-12-29 18:49
                            回复
                              变体“ ”
                              这个变体出现在“黎”的右上方,这个变体产生的原因和小篆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非常罕见保存了“刀”更接近小篆的本体写法,实际上这个字在小篆之中,“刀”莫名其妙被加了一撇,实际上形成了“勿”的写法,而在隶变过程中这个写法很神奇地又被拆掉了一撇,还原成了“刀”的小篆写法,非常奇怪,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早期的楷书“梨”等一系列以“利”为声符的字写作“棃”,后期才改为更符合字理的“梨”,但是“黎”似乎是漏掉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9-12-29 18: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