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改翟方进为狄方进。魏晋以降,主流社会尊崇门第阀阅,高门望族竞相标榜矜夸,藐视普通士族,流俗成风,影响深远。
一般士人都因出身寒微而自惭形秽,何况是有所谓夷狄血统者,自然更是讳莫如深。人死以后在墓表行状中攀附名门显宦,
则更是司空见惯 ,不择手段。这个例证还表明,即使是相对可靠的历代姓氏书,也难免受此影响,须仔细加以辨证。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早在商代就出现于历史记载。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同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诸多周边民族部落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他们使用的汉姓,往往取其名称的第一个字,史多例证。更有相当一批后
来完全汉化,使后人莫辨其源,狄姓即是一例。
狄仁杰祖先世系考证
狄仁杰的高祖狄湛,字安宗。依《墓志》“春秋六十有口”的记载推算,约当生于公元500年左右。为人“轻文好武”
,18岁时“释褐”入仕,经历了北魏末的社会大动荡。永熙三年(534年)东、西魏分裂时,随宇文泰西走咸阳。数年后
“拥骑归朝”。颇受高欢重用,官至侍官 正都督、平西将军、临邑子。入北齐后,历授原仇领民副都督、白马领民都督、
泾州刺史、车 骑将军等职。河清三年(564年)终于晋阳。
狄湛其父,名恭,居太原。《墓志》未书名。云其曾官“大将军府行参军,秦州府主薄”。北魏末年,尔朱荣为天柱
大将军,设府于太原而号令天下。狄恭应当是此期间在职。尔朱荣败亡 后,部属大部分归于高欢,分置于青州和晋阳。
到东、西魏分裂时,推算狄恭年龄至少是已近花甲,留在晋阳的可能极大,而狄湛则被裹胁西去。这可能也是狄湛后来
“拥骑归朝”的重要原因。
《墓志》云,狄湛祖父与曾祖都曾为北魏“略阳公”,而未书其名。《魏书·吕罗汉传》: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
“仇池氐、羌叛逆遂甚,所在烽起,道路断绝。……略阳公伏阿奴为都将,与罗汉赴讨,所在破之。”《北史》亦同。我
们有理由怀疑。这位略阳公伏阿奴应当就是狄氏祖先。其一,如按每代人20年粗略推算,则其祖父当生于460年,曾祖
当生于440年前后。《墓志》所云狄氏两代略阳公,肯定有一个生活在发生上述历史事件的年代。而此期间(孝文帝时)
不可能同时存在狄姓和伏姓两个略阳公,非此即彼。其二,狄氏远祖狄伯支,见于不同史籍时,有多种说法:狄伯文(
《元和姓纂》)、狄伯又(《古今姓氏书辨证》)、狄伯友等,明显是由于形近而传抄讹误。这位伏阿奴之“伏”与狄
字也很相近,因而《魏书》流传过程中,手民误植的可能性极大。若以上推论不谬,则这个“伏阿奴”即应该是狄湛的
祖父或曾祖父狄阿奴。目前无证据断定究竟是谁,但以年代推测狄阿奴是其曾祖的可能性更大些。
依据现有资料,我们似可把狄姓渊源大致理清:天水狄氏确切无疑是羌人或者说汉化过程中的羌人;其先世与汉博
士狄山无关;他们极有可能是源自《汉书》所记之“狄 ”。到后秦狄伯支时定居长安,故尔《墓志》云墓主为“冯翊
郡高陆县人也”。到狄恭时定居太原并生狄湛。到狄孝绪及狄仁杰时,自然就是太原人了。
五胡十六国以来,狄氏家族一直是东羌豪族。据《墓志》,历代先人所任地方官职(包括遥领),都在甘肃天水一
带(秦、泾二州),最低官职也是秦州府主薄,军职则有镇西将军。狄湛本人在东魏北齐所任官职都与此类似,说明
其出身背景始终都在起作用,负有替朝廷绥抚本族民众的使命。入北齐后担任的“原仇领民副都督,白马领民都督”,
都是明证。甚至到了唐朝初期任命狄仁杰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旧唐书·狄仁杰传》
),也不能排除利用其家族历史背景的可能性。
狄氏家族由羌族部落豪强,发展到以大唐名相狄仁杰为代表的名门望族,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型例证。在封建社
会里出身夷狄显然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史籍在涉及狄仁杰家世时隐晦其词,语焉不详,可能反映的是狄氏家族对这件事
的态度。然而,从今日看来,这种过程与结局,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狄仁杰家族的光荣。太原狄村作为世界名人狄仁杰的故里,更有理由为此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