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青年男女幽会,这在当今自然是司空见惯,十分平常的事。但是,远在东周时期,男女预约相会,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少见、十分神秘的事儿了。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这首民间情歌所表现的,就使人体验到一种“神秘感的美妙”。它曲折地表现了男女双方依约相会时那种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情感。诗分三章,是以男方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描摹的。
第一章,富有情趣地反映了一位美丽姑娘,故意和来赴约的小伙子逗乐的情景。本来事先约好,姑娘在城角幽僻之处等候小伙子,他心里多么激动.欢悦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一开篇就抒写了男主人公对女方的赞美之情和骄傲的心理。这样一位娴静美好的女子约我去相会,该有多么幸福和值得夸耀!然而,当这位小伙子满怀无比热切
的心情赶到约定的地点时,不料却丝毫不见心爱姑娘的影子。他多么焦急、失望啊!你看他抓头挠耳走来走去,心神何等不安!谁知天真美丽的姑娘竟在故意捉弄他,考察他,隐蔽起来了。“爱”,通“薆”,隐蔽着。“搔首踟蹰”,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小伙子的复杂心理状态。是姑娘的心摸不清,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是她变了卦,还是遭到了父母的阻拦?……可以想见,当姑娘趁他万般无奈时忽地露出头来,两人该有多么欢乐!怨怪,撩逗、戏打、笑逐……简直是场闹剧。姑娘把握住了对方的心理、感情,她要抓住这种心理和感情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寻求心灵上的快慰,于是她“欲扬先抑”,避而不见,使得对方心急如焚时,她才跑了出来。这不比一来就见到更加欢欣、更加富有情趣吗?小伙子憨厚的形象,焦灼的神情,姑娘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性格,男女双方那种纯真、深挚的爱慕之情,写得朴实自然,鲜明生动而耐人寻味。
第二章,写小伙子得到姑娘的定情礼物时,喜不自胜。就在小伙子焦急失望的特定心境下,心爱的人不但出现在他面前,而且赠送给他以珍贵的礼物彤管。这多令人高兴?彤管,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一说赤管笔;又说疑是乐器,因乐器也有管。经过失望而后忽然如愿以偿,那种喜悦的心情是异乎寻常的。红色的小草在一般情况下,毫不足贵。然而,当它出自有情人之手,便不同寻常了。它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对象,它所引起的是小伙子特定审美心理的情感反映。在他眼里,这小草有一种特别的光彩,有一种“神秘感的美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字面上写彤管之美,实际上是写对姑娘的爱恋,语意双关,含而不露。
第三章,进一步写小伙子对姑娘的倾慕情思。普普通通的,从牧放牲畜的地方采来的茅草嫩芽,在小伙子看来却“洵美且异”。为什么呢?因它是“美人之贻”。草芽虽然平常,和彤管一样,但因它是心爱之人所赠,所以也就变得格外美好而富有意义了。野草是富有生命力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出土的茅草芽,更是充满生机。把它赠给心上人,寓意寄情都很深远。它是爱情的美好象征,所以小伙子看它美得出奇。可是下文又对它加以否定:“匪女之为美”。这一否定足为了更好地肯定“美人之贻”。地上的草芽千千万,要不是美丽的姑娘采来赠送给他的,那又有什么稀奇呢?热恋中的情人,感情互相愉悦的审美心理,往往会造成一种审美幻觉,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这个道理。爱屋及乌,凡与所爱之人有关的东西,对他或她往往都具一种特别的魅力。因而并不好看的草芽,在他眼中却是“洵美且异”的。本章先肯定后否定,再转而肯定,不但文笔曲折,而且突出强调了男主人公对姑娘的耀挚爱情和凑趣逗乐的心理。
这首小诗,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十分亲切,表达的感情也更加直接。它用洗炼、朴实的文笔,巧妙地抒写了一位热恋中的男子的真情实感,写得具体深入,选择的事例凡而不俗。作者捕捉了爱情生活中十分有趣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几个“小镜头”。“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借此真切地描绘了一对天真无邪的青年男女热烈欢乐的恋情。两人性格的不同,感情的缠绵,互相挑逗的情趣,都表现得极其自然、生动,生活气息浓郁。诗意一层深入一层,引人入胜。语言朴实无华,富有情韵。(朱永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青年男女幽会,这在当今自然是司空见惯,十分平常的事。但是,远在东周时期,男女预约相会,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少见、十分神秘的事儿了。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这首民间情歌所表现的,就使人体验到一种“神秘感的美妙”。它曲折地表现了男女双方依约相会时那种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情感。诗分三章,是以男方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描摹的。
第一章,富有情趣地反映了一位美丽姑娘,故意和来赴约的小伙子逗乐的情景。本来事先约好,姑娘在城角幽僻之处等候小伙子,他心里多么激动.欢悦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一开篇就抒写了男主人公对女方的赞美之情和骄傲的心理。这样一位娴静美好的女子约我去相会,该有多么幸福和值得夸耀!然而,当这位小伙子满怀无比热切
的心情赶到约定的地点时,不料却丝毫不见心爱姑娘的影子。他多么焦急、失望啊!你看他抓头挠耳走来走去,心神何等不安!谁知天真美丽的姑娘竟在故意捉弄他,考察他,隐蔽起来了。“爱”,通“薆”,隐蔽着。“搔首踟蹰”,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小伙子的复杂心理状态。是姑娘的心摸不清,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是她变了卦,还是遭到了父母的阻拦?……可以想见,当姑娘趁他万般无奈时忽地露出头来,两人该有多么欢乐!怨怪,撩逗、戏打、笑逐……简直是场闹剧。姑娘把握住了对方的心理、感情,她要抓住这种心理和感情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寻求心灵上的快慰,于是她“欲扬先抑”,避而不见,使得对方心急如焚时,她才跑了出来。这不比一来就见到更加欢欣、更加富有情趣吗?小伙子憨厚的形象,焦灼的神情,姑娘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性格,男女双方那种纯真、深挚的爱慕之情,写得朴实自然,鲜明生动而耐人寻味。
第二章,写小伙子得到姑娘的定情礼物时,喜不自胜。就在小伙子焦急失望的特定心境下,心爱的人不但出现在他面前,而且赠送给他以珍贵的礼物彤管。这多令人高兴?彤管,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一说赤管笔;又说疑是乐器,因乐器也有管。经过失望而后忽然如愿以偿,那种喜悦的心情是异乎寻常的。红色的小草在一般情况下,毫不足贵。然而,当它出自有情人之手,便不同寻常了。它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对象,它所引起的是小伙子特定审美心理的情感反映。在他眼里,这小草有一种特别的光彩,有一种“神秘感的美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字面上写彤管之美,实际上是写对姑娘的爱恋,语意双关,含而不露。
第三章,进一步写小伙子对姑娘的倾慕情思。普普通通的,从牧放牲畜的地方采来的茅草嫩芽,在小伙子看来却“洵美且异”。为什么呢?因它是“美人之贻”。草芽虽然平常,和彤管一样,但因它是心爱之人所赠,所以也就变得格外美好而富有意义了。野草是富有生命力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出土的茅草芽,更是充满生机。把它赠给心上人,寓意寄情都很深远。它是爱情的美好象征,所以小伙子看它美得出奇。可是下文又对它加以否定:“匪女之为美”。这一否定足为了更好地肯定“美人之贻”。地上的草芽千千万,要不是美丽的姑娘采来赠送给他的,那又有什么稀奇呢?热恋中的情人,感情互相愉悦的审美心理,往往会造成一种审美幻觉,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这个道理。爱屋及乌,凡与所爱之人有关的东西,对他或她往往都具一种特别的魅力。因而并不好看的草芽,在他眼中却是“洵美且异”的。本章先肯定后否定,再转而肯定,不但文笔曲折,而且突出强调了男主人公对姑娘的耀挚爱情和凑趣逗乐的心理。
这首小诗,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十分亲切,表达的感情也更加直接。它用洗炼、朴实的文笔,巧妙地抒写了一位热恋中的男子的真情实感,写得具体深入,选择的事例凡而不俗。作者捕捉了爱情生活中十分有趣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几个“小镜头”。“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借此真切地描绘了一对天真无邪的青年男女热烈欢乐的恋情。两人性格的不同,感情的缠绵,互相挑逗的情趣,都表现得极其自然、生动,生活气息浓郁。诗意一层深入一层,引人入胜。语言朴实无华,富有情韵。(朱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