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复贴,共1

周南·汉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南·汉广
《诗经》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诗经》三百篇十五国风周南中的一篇著名爱情诗,排在《诗经》的第九篇。
《诗经》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大多是西周时代的民间诗歌,由采诗官从民间收集而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民俗之参考。其形式主要是四言句。故此诗之逢双句最后一句大多又是表语气和协韵的助词,如“息”、“思”、“矣”等均是;唯“楚”、“蒌”、“马”、“驹”四字为实词。
此诗写一男子为求爱寻偶而遭拒失望的心情。全诗以三段组成,采用比喻、暗示和层层递进的反复吟唱的手法写成。
首段一开始便以高耸之乔木不可获其庇荫作比,写出诗人所求之汉江水边游女之高贵和容雅;再以汉水之广阔难以游过对岸,长江之浩荡无法环绕而上,进一步从宽广和漫长两重角度去抒写追求游女之难;这就不但奠定了全诗之基调,而且非常曲折形象地透露出作者对该汉江女曾经有过多次和多种求爱的表示与方式,而最终都未成功的事实。应该说这是一种既大胆又含蓄的抒情笔法,只有细加体会和琢磨,才能领悟到诗中主人公既崇敬又失望的内心世界。
而第二、第三段则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采用比喻与暗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表示了自己若能得到她的允诺,一定割下蓬乱的树枝嫩叶去喂她嫁给我时乘坐的车马,一定收割许多蒿草去喂新娘身边的小马,热情地迎到家里的决心,真可说爱之深、求之切到了幻想不断的程度了。但结果在首段中已有交代,所以,这种甜蜜的幻想,仍用汉水广、长江永而不可过不可上重复地来加以吟唱,以加强失望而不难过,表示没有白白错爱了意中人这种情感效果。
很明显,这是一首感情高尚而又热烈的情诗,写得极为动人、含蓄而活泼。但前人囿于儒家诗教好追索微言大义,常常把它说成是歌颂周文王德政教化深入于民心,反对淫乱风俗的象征性政治诗,这是曲解和抹杀了其真正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因为很明显,诗中反复吟唱的比拟性诗句,将主人公对汉江女的追求和仰慕,表现得极为真切深沉。汉之广、江之永所比喻的决不是汉江女的贞节,而是她的要求、标准太高,主人公的多次追求都没有引起她的动心。相反,从这种大胆直率和不断的求爱中,我们看到的正好是民间男女情爱不受礼义束缚的朴素风俗。至于主人公日夜幻想着如何以自己的劳动去迎娶新娘,那更是同“思无邪”的诗教说相反,其中不免有“淫乱”即真切的男女相欢的想象。所以,只有突破这种教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首爱情诗的价值和用意。
再有一点,作为民歌,《汉广》在形式上采用四言句和反复吟唱的格式,这与其它十五国风中许多民歌是相似的,但此诗在用语写事上,表现出的劳动人民最经常接触和使用的语言和物事是极为突出的,如草木、江水、马驹等均是。故而,它虽是首情诗却又可归入“劳者歌其事”的劳作诗,如《伐檀》、《硕鼠》《芣苢》等,列入真正的民歌范畴。以此就更难说它表现了什么文王的教化之德了。唯一难测的是诗中的那位汉江游女的真正身份。但从一个樵夫对其大胆和多次的求爱来看,她不可能是一个高贵门第的淑女,而有可能的是一位渔家女。汉江上之游女,能是别的出身吗?以汉水之广、长江之永来比拟,无非是情人眼里意中人的崇高素雅而难得的品性象征罢了。(李欣复)


IP属地:宁夏1楼2019-12-21 11:26回复
    😐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1-06-07 2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