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口洲吧 关注:13贴子:137
  • 1回复贴,共1

蜀口洲的村庄的秘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宋年间,一位名叫欧阳德祖的老头儿在礼部尚书任满后带着家眷来到庐陵泰和县蜀口洲(今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大江下村),见赣水滔滔,土地肥沃,风景优美,便住了下来,建房屋,辟田地,种上甘蔗和茶。平日荷锄扛犁,闲来读书吟诗。一束南宋的阳光照在村口的老樟树下一颗梳着发髻的白发苍苍的头颅上。树上鸟鸣声不断,而老人长睡不醒。没有人知道,那个粗布短衣、流着口水的老头竟是当朝前任礼部尚书。 
  欧阳德祖的子孙在蜀口洲渐次繁衍。大约一两百年后,蜀口洲已成为一个炊烟四起的村庄。村里人依然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偶尔也读读书,对对诗什么的。对他们来说,读书吟诗仅是从老祖宗那儿继承过来的一点点茶前饭后的趣味而已,而以此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无疑是一件十分遥远不敢奢望的事儿。只有种好甘蔗和茶,才是咱庄稼人的本份,那是老祖宗对他们最好的馈赠。 
  直到明朝永乐甲申年间,一名差官飞马来报:蜀口洲欧阳俊高中进士榜!一个平常说话咬文嚼字满口之乎者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常被村里人笑话的人成了天子门生,这让全村人感到新鲜、疑惑。而新鲜过后,他们该干啥还干啥去。却有人开始做起了进士梦,暗地里督促儿孙闻鸡起舞,寒窗苦读。 
  欧阳俊不日起身赴任。八年后也就是永乐壬辰年,又有差官来报:蜀口洲欧阳和高中进士榜! 
  接连二人高中进士使蜀口洲人对生活有了再认识。他们蓦然惊醒于自己是礼部尚书的后代,血液里有读书人的基因。他们从此有了一个高于生活的理想。他们广建学舍,把在田埂上放牛、在老樟树下玩耍的孩子全部赶到学舍读书作对。朗朗的读书声响了起来,在茶林和甘蔗林中回荡。 
  从祖先那儿承继的读书趣味、村人观念上对教育的重视使上种文化传统逐渐形成。读书成了蜀口洲人侍弄甘蔗和茶之外最重要的事儿,成了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四书五经在村里成了畅销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了老一辈对晚辈谆谆教导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悬梁刺股”、“程门立雪”是村里人讲得最多的故事。爱读书的孩子成为全村人的宠爱,不喜读书的人受到全村人的歧视。村庄到处可见如此动人的景象:夕阳西下,发须凌乱的老者身子斜卧在老樟树裸露的树根上,手捂一杯茶,听着一旁的孙儿奶声奶气的读书声,摇头晃脑,渐入佳境。而他的旁边,是一把刚从肩头卸下的老锄头。 
  蜀口洲村崇礼尚文的文化传统促使孩子们发愤读书。这使蜀口洲人有了比种植甘蔗和茶更大的收获: 
  永乐甲辰年,差官来报:欧阳洙高中进士榜! 
  永乐辛丑年,差官来报:欧阳哲高中进士榜! 
  又报: 
  ……欧阳汤高中宣德丁未年进士! 
  ……欧阳席高中正德戊辰年进士! 
  ……欧阳德高中嘉靖癸未年进士! 
  …… 
  蜀口洲的路上,报高中的马蹄声纷至沓来。一个个学子穿过了茶林和甘蔗林踏上了浩荡皇恩和锦锈前程。他们有的是兄弟进士,有的是父子进士,有的是三代进士。其中永乐辛丑年进士欧阳哲三兄弟都为进士,时称“三凤”,正德辛未年进士欧阳嵩兄弟八人都名列进士榜,时称“八龙”。从明永乐甲申年至清乾隆辛巳年短短三百多年间,蜀口洲的学子名列进士榜者竟有二十一人之多! 
  这一幕幕的辉煌,被蜀口洲人题列在欧阳氏总祠的牌匾上。“鸣阳三凤”、“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朝分八龙”,这一块块笔力遒劲、透着古意的牌匾,记载了蜀口洲鼎盛的人文历史。宗祠上头,骄傲地写着四个大字:五经科第。 
  蜀口洲不仅出才子,也出才貌双全的男子。在他们总祠的门口,就有一块为旌表嘉靖丙戌年欧阳衢中了探花的旗杆石。旗杆石上,写的就是“探花”二字。 



IP属地:安徽1楼2009-09-07 11:32回复

      蜀口洲的路上烟尘滚滚。差官报高中的声音此起彼伏。起初,差官只敢奢望能得几个报喜钱,讨一杯蜀口洲的茶解一路的干渴。与村里渐渐熟了,也就胆大了起来,和村里人大声地打着招呼,或者与这里的女子调调情,幻想着也娶到这里的哪位女子,沾沾染灵气,让自己的儿孙也弄个进士当当,老了丢掉这差官的活跟着戴了官帽的儿孙享清福去。 
      蜀口洲的进士们在全国各地做官。他们有的在京城礼部、刑部、吏部供职,有的在云南、宁波、河南、山东、福建任副使、运使、布政使、推官、知县等职。无论在京城还是地方,无论官职是大是小,他们都以道德为本,清廉淡泊,唯勤勉为官是务。若同朝为官,他们就相互监督,彼此提醒,唯恐有一人身陷泥淖而不能自拔。而其中最为奢侈的不过是那个名叫欧阳熙的自称十一世孙的后裔做官后回乡为他们的祖先立下了几块红石墓碑。以德为本,这是蜀口洲人共同的品质。他们是嚼着甘蔗和喝着茶水长大的,很早就尝尽了人间的甘苦,从甘蔗和茶这两种蜀口洲世代耕作的植物中参悟出做人的大义。富贵如甘蔗,嚼之只有短暂的津甜,结果却是满目惨不忍睹的残渣,而纯洁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却是茶,有着隽永的芬芳。这是否为南宋年间那位名叫欧阳德祖的老头儿植下甘蔗和茶的真正喻意所在? 
      以德为本,这也是蜀口洲人不可违背的祖训和诫命。在蜀口洲的欧阳氏总祠正堂上,有一块匾额,上书“崇德堂”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如传至遥远却清晰无比的一声棒喝,时时响在每一个蜀口洲的进士耳边,令他们不敢有丝毫忤逆,让故乡人耻笑,使故乡因之而蒙羞。 
      以德为本,这也是庐陵哺育的所有中华英才的品格。无论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罗洪先,都清正廉洁,刚直耿介,正气如虹。庐陵,因而有了“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 
      蜀口洲村琅琅的读书声使村庄飘荡着书香和墨香。在文化的长久濡染中的蜀口洲人,个个举止儒雅,言谈不俗。他们挽起袖管采茶割蔗,打下袖管研墨作诗。他们在家里的门壁、门墙上题诗作画,雕花镂纹,在门坊两侧写着充满儒学意味的对仗工整意韵生动含义深刻的对联,让文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画和诗及木刻至今依然保留在蜀口洲数幢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内。建筑保存完好,里面的木刻诗画美仑美奂,各具美感。其中一家的门壁一边写着:“士大夫为子孙造福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此造福也”,另一边写着:“士大夫为我生惜名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字为描金,稍一擦拭即满壁生辉,灼灼发亮。其中内容,是否隐含了蜀口洲人从明到清短短三百多年时间内出了二十一名进士的密码?而在另一家的门壁,是相对的两个五条屏,描金的十幅山水花鸟画。画作笔触细腻,功力老到,无一笔斑驳脱落,而意境深远,充满禅趣。 
      蜀口洲人的趣味和精神气质更充分地体现在村前一座名为“复亨堂”的分祠内。分祠内除柱子外,榫头、门壁、藻井、顶板,无木不雕,雕刻的图案千奇百怪,造型精绝。 
      那真是一个木刻艺术品博物馆。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有人面兽、鹧鸪、牛、鳌鱼、麒麟、龙、金钱豹、鹿、凤等各种动物图案,有书、扇、元宝、弓箭、琴台、笛等工具图案,有亭榭楼阁桥廊等建筑图案。箭穿古钱,是否象征钱财如粪土、富贵如烟云的人生观?诗书半卷,那读书的人哪里去了?琴台半掩,听琴的又该是谁?麒麟直指吉祥?有一个图案竟是一双圆口布鞋,是否意指婚姻?…… 
    


    IP属地:安徽2楼2009-09-07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