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一位名叫欧阳德祖的老头儿在礼部尚书任满后带着家眷来到庐陵泰和县蜀口洲(今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大江下村),见赣水滔滔,土地肥沃,风景优美,便住了下来,建房屋,辟田地,种上甘蔗和茶。平日荷锄扛犁,闲来读书吟诗。一束南宋的阳光照在村口的老樟树下一颗梳着发髻的白发苍苍的头颅上。树上鸟鸣声不断,而老人长睡不醒。没有人知道,那个粗布短衣、流着口水的老头竟是当朝前任礼部尚书。
欧阳德祖的子孙在蜀口洲渐次繁衍。大约一两百年后,蜀口洲已成为一个炊烟四起的村庄。村里人依然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偶尔也读读书,对对诗什么的。对他们来说,读书吟诗仅是从老祖宗那儿继承过来的一点点茶前饭后的趣味而已,而以此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无疑是一件十分遥远不敢奢望的事儿。只有种好甘蔗和茶,才是咱庄稼人的本份,那是老祖宗对他们最好的馈赠。
直到明朝永乐甲申年间,一名差官飞马来报:蜀口洲欧阳俊高中进士榜!一个平常说话咬文嚼字满口之乎者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常被村里人笑话的人成了天子门生,这让全村人感到新鲜、疑惑。而新鲜过后,他们该干啥还干啥去。却有人开始做起了进士梦,暗地里督促儿孙闻鸡起舞,寒窗苦读。
欧阳俊不日起身赴任。八年后也就是永乐壬辰年,又有差官来报:蜀口洲欧阳和高中进士榜!
接连二人高中进士使蜀口洲人对生活有了再认识。他们蓦然惊醒于自己是礼部尚书的后代,血液里有读书人的基因。他们从此有了一个高于生活的理想。他们广建学舍,把在田埂上放牛、在老樟树下玩耍的孩子全部赶到学舍读书作对。朗朗的读书声响了起来,在茶林和甘蔗林中回荡。
从祖先那儿承继的读书趣味、村人观念上对教育的重视使上种文化传统逐渐形成。读书成了蜀口洲人侍弄甘蔗和茶之外最重要的事儿,成了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四书五经在村里成了畅销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了老一辈对晚辈谆谆教导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悬梁刺股”、“程门立雪”是村里人讲得最多的故事。爱读书的孩子成为全村人的宠爱,不喜读书的人受到全村人的歧视。村庄到处可见如此动人的景象:夕阳西下,发须凌乱的老者身子斜卧在老樟树裸露的树根上,手捂一杯茶,听着一旁的孙儿奶声奶气的读书声,摇头晃脑,渐入佳境。而他的旁边,是一把刚从肩头卸下的老锄头。
蜀口洲村崇礼尚文的文化传统促使孩子们发愤读书。这使蜀口洲人有了比种植甘蔗和茶更大的收获:
永乐甲辰年,差官来报:欧阳洙高中进士榜!
永乐辛丑年,差官来报:欧阳哲高中进士榜!
又报:
……欧阳汤高中宣德丁未年进士!
……欧阳席高中正德戊辰年进士!
……欧阳德高中嘉靖癸未年进士!
……
蜀口洲的路上,报高中的马蹄声纷至沓来。一个个学子穿过了茶林和甘蔗林踏上了浩荡皇恩和锦锈前程。他们有的是兄弟进士,有的是父子进士,有的是三代进士。其中永乐辛丑年进士欧阳哲三兄弟都为进士,时称“三凤”,正德辛未年进士欧阳嵩兄弟八人都名列进士榜,时称“八龙”。从明永乐甲申年至清乾隆辛巳年短短三百多年间,蜀口洲的学子名列进士榜者竟有二十一人之多!
这一幕幕的辉煌,被蜀口洲人题列在欧阳氏总祠的牌匾上。“鸣阳三凤”、“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朝分八龙”,这一块块笔力遒劲、透着古意的牌匾,记载了蜀口洲鼎盛的人文历史。宗祠上头,骄傲地写着四个大字:五经科第。
蜀口洲不仅出才子,也出才貌双全的男子。在他们总祠的门口,就有一块为旌表嘉靖丙戌年欧阳衢中了探花的旗杆石。旗杆石上,写的就是“探花”二字。
欧阳德祖的子孙在蜀口洲渐次繁衍。大约一两百年后,蜀口洲已成为一个炊烟四起的村庄。村里人依然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偶尔也读读书,对对诗什么的。对他们来说,读书吟诗仅是从老祖宗那儿继承过来的一点点茶前饭后的趣味而已,而以此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无疑是一件十分遥远不敢奢望的事儿。只有种好甘蔗和茶,才是咱庄稼人的本份,那是老祖宗对他们最好的馈赠。
直到明朝永乐甲申年间,一名差官飞马来报:蜀口洲欧阳俊高中进士榜!一个平常说话咬文嚼字满口之乎者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常被村里人笑话的人成了天子门生,这让全村人感到新鲜、疑惑。而新鲜过后,他们该干啥还干啥去。却有人开始做起了进士梦,暗地里督促儿孙闻鸡起舞,寒窗苦读。
欧阳俊不日起身赴任。八年后也就是永乐壬辰年,又有差官来报:蜀口洲欧阳和高中进士榜!
接连二人高中进士使蜀口洲人对生活有了再认识。他们蓦然惊醒于自己是礼部尚书的后代,血液里有读书人的基因。他们从此有了一个高于生活的理想。他们广建学舍,把在田埂上放牛、在老樟树下玩耍的孩子全部赶到学舍读书作对。朗朗的读书声响了起来,在茶林和甘蔗林中回荡。
从祖先那儿承继的读书趣味、村人观念上对教育的重视使上种文化传统逐渐形成。读书成了蜀口洲人侍弄甘蔗和茶之外最重要的事儿,成了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四书五经在村里成了畅销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了老一辈对晚辈谆谆教导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悬梁刺股”、“程门立雪”是村里人讲得最多的故事。爱读书的孩子成为全村人的宠爱,不喜读书的人受到全村人的歧视。村庄到处可见如此动人的景象:夕阳西下,发须凌乱的老者身子斜卧在老樟树裸露的树根上,手捂一杯茶,听着一旁的孙儿奶声奶气的读书声,摇头晃脑,渐入佳境。而他的旁边,是一把刚从肩头卸下的老锄头。
蜀口洲村崇礼尚文的文化传统促使孩子们发愤读书。这使蜀口洲人有了比种植甘蔗和茶更大的收获:
永乐甲辰年,差官来报:欧阳洙高中进士榜!
永乐辛丑年,差官来报:欧阳哲高中进士榜!
又报:
……欧阳汤高中宣德丁未年进士!
……欧阳席高中正德戊辰年进士!
……欧阳德高中嘉靖癸未年进士!
……
蜀口洲的路上,报高中的马蹄声纷至沓来。一个个学子穿过了茶林和甘蔗林踏上了浩荡皇恩和锦锈前程。他们有的是兄弟进士,有的是父子进士,有的是三代进士。其中永乐辛丑年进士欧阳哲三兄弟都为进士,时称“三凤”,正德辛未年进士欧阳嵩兄弟八人都名列进士榜,时称“八龙”。从明永乐甲申年至清乾隆辛巳年短短三百多年间,蜀口洲的学子名列进士榜者竟有二十一人之多!
这一幕幕的辉煌,被蜀口洲人题列在欧阳氏总祠的牌匾上。“鸣阳三凤”、“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朝分八龙”,这一块块笔力遒劲、透着古意的牌匾,记载了蜀口洲鼎盛的人文历史。宗祠上头,骄傲地写着四个大字:五经科第。
蜀口洲不仅出才子,也出才貌双全的男子。在他们总祠的门口,就有一块为旌表嘉靖丙戌年欧阳衢中了探花的旗杆石。旗杆石上,写的就是“探花”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