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254贴子:354,425
  • 18回复贴,共1
晨起有感,写了出来,可能没有逻辑,只是即想即写。
心之独在
心可以离物而独在、自在。理学中,有人把"独"称为心之本体。刘宗周说"独之外别无本体,本体之外别无独"。什么是独,与物无对,故谓之独。
即物离物
心如何独在、自在,要"离",要出离。就是离物、离境。如何彻底的"离",要"即"。即字本义是接触,引申为应付(即字还有“开始从事”之义,比如即位,从这个意思也可引申出“应付”之义)。即物,就是应付事物。在应付事物中,才能真正的出离事物。
然而,即物容易粘着于事物;离物则容易沉空守寂。如何则可,在于一"理"字。遵循理,就能做到即物离物,心就能独在、自在。
昭事上帝
诗经说"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即天,天即理。程灏说"天,理也"。上帝、天、理,称谓不同,意思一样,都是形上本体。
昭事上帝,就是事天。王阳明说,事天如事父、事君。
如何是事天,所有的行为皆出于理,或者说,行为动机在于循理,这就是事天。事天时,自然就做到了即物离物。
要确立一个对形上本体的信仰。
基督教新教的核心理念是“侍奉上帝”,其义与儒教的“昭事上帝”类同。近日看《入世的清教徒》,不禁惊叹:把宋明理学中的天理换成人格神上帝,理学即成神学;把新教神学中的人格神上帝换成天理,神学即成理学。撇去神学外衣,两者高度一致。
圣贤之别
王阳明在解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时说:知天者,圣人;事天者,贤人。知天,如知县、知州,这里的知有主宰的意思。知天就是与天合一,就是与理合一。与天合一,就能主宰天,所谓赞天地之化育,这是圣人。与理合一,则心即理、理即心,心主宰行为,行为无不中理,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即理),是孔子此时心与理完全合一。
事天,虽与天为二,但已经见得天在前面,恭敬奉承而不敢违背,此是贤人。贤人已经真切见得此形上本体,已经信仰它,一切行为皆依着它,这就是事天。此时已经不起分别心,不被外境左右,但仍被“理”所拘,不得完全自在。到了圣人地步,心即理、理即心,从心所欲,完全自在了,所谓大自在。


IP属地:山西1楼2019-12-15 09:40回复
    基督教新教的核心理念是“侍奉上帝”,其义与儒教的“昭事上帝”类同。
    注:此上帝非彼上帝。先秦儒教经典中常有上帝一词,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将上帝一词给了基督教。
    两者虽非一个,但都是形上本体。


    IP属地:山西2楼2019-12-15 09:43
    回复
      2025-07-28 06:06: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把宋明理学中的天理换成人格神上帝,理学即成神学;把新教神学中的人格神上帝换成天理,神学即成理学。撇去神学外衣,两者高度一致。
      注:宋代理学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神学思想影响巨大。这可能是两者相似的原因。就是说,西欧神学是学习和借鉴了宋代理学。


      IP属地:山西3楼2019-12-15 09:45
      回复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这就是佛教中说的大自在


        IP属地:山西4楼2019-12-15 09:46
        收起回复
          王阳明在解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时说:知天者,圣人;事天者,贤人。
          注:出自传习录上集,原文如下
          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


          IP属地:山西5楼2019-12-15 09:50
          回复
            基督教新教
            注:德国的马丁路德及稍后的加尔文掀起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形成的宗教思想,称为新教 。信奉新教的教徒,称为清教徒。
            路德与王阳明同时代,加尔文比王阳明小30岁。有人将路德与王阳明对比,认为王阳明之于儒教,如同路德之于基督教。这种对比,恐有不妥,不过也不是全无道理。


            IP属地:山西6楼2019-12-15 10:08
            收起回复
              上帝、天、理,称谓不同,意思一样,都是形上本体。
              注:有人说,先秦儒教没有本体论,宋儒提出天理,弥补了儒教的本体论。这个说法不妥。先秦儒教的上帝、天,就是形上本体,只不过,先秦儒教以政治为重点,忽略个体的信仰,没有明确提出本体论,但不是没有。宋儒以觉悟社会个体为重点,就要确立一个信仰,这才明确提出本体论。


              IP属地:山西7楼2019-12-15 10:26
              回复
                中西方相似,其实有主流学术发发展规律的内在原因。二千多年为轴心时代,人类几大主流思想形成。主流思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各种流派和挑战,然后到了集大成时期。集大成时期之后自然会出现学术界本身的思想僵化和统治者思想禁锢,然后必然出现内部的改革者。中国有儒学的改革者湛若水、王阳明,西方有基督教的改革者路德、加尔文。


                IP属地:广东8楼2019-12-15 10:27
                回复
                  2025-07-28 06:00: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公众号有几篇文章可以细读: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笔下“中国学者”的理学思想、明代心学末流与天主教的碰撞、大视野 | 明代心学风行是时代需求


                  IP属地:广东9楼2019-12-15 10:30
                  收起回复
                    刚才在网上了解莱布尼茨对理学思想的解读,他以及其他欧洲思想家,把宋明理学的“理”等同于上帝,这是正确的理解。不过,对王阳明思想,欧洲哲学家似乎没有人了解。
                    对理如何体认,或者站在基督教新教立场,上帝的旨意如何领会,这就需要王阳明的良知了。


                    IP属地:山西10楼2019-12-15 10:5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2-15 11:23
                      回复
                        基督教是根据原罪观念来讲上帝的,这个与儒家讲“上帝”是天壤之别。
                        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些人的书,不过就你的转述来看,你的资料来源还都比较初级,那些人处于人云亦云、随意比附的阶段而已。
                        你已经有很多想法了,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思考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你去站在真正的“巨人”的肩上。
                        就目前的中文资料来讲。
                        讲中西文化对比的,首先应该去看熊十力,熊十力虽然对西学了解不深,但是他讲中学体锻却很正,有气象,这是其长处,他对于西学的判断虽然有些还是过于武断,但就流行于当时的西学来说,大体是正确的,熊的缺点是不了解西学的非主流学派而已。
                        相对于熊十力,要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就得去看牟宗三。牟宗三把中学体锻中的纹理都讲出来了,能明白他讲的东西,你大致就能明白中学传统学问的长处与缺点了。至于西学,牟宗三算是登堂入室了,他观点不一定对,路子可能也有点野,但有见识,西学真正的方向和对象他都能看得到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像现今一些中国纯学西学的学者,就只会倒卖概念而已(说白了就是会翻译而已)。牟宗三的缺点是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因此在关涉到中西文化与科学问题的时候,还是软塌了一点。(不过,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学者到现在也没出现。)
                        以上两位已经作古。
                        那么现今活跃的,尤其是国内大陆讲儒家宋明理学这一套又有点国际视野的(抛开政治儒学那个领域的人不说),可以说说以下几个山头。
                        冯派占据话语权,但基本上没啥水平,入门拿来看看还算可以,深入下去他们没什么新东西。
                        批牟派,以批牟宗三为业,但他们的视野基本就限定在伦理学而已,视野比牟宗三小太多,根本就不懂宋明理学的理想。
                        现象学派,有崛起之势,不过需要等,看他们到底能做出什么成果吧。现在已经出来的,可以说说的有三人,第一个,耿宁,外国研究康德和现象学的一流专家,又是一个汉学家,可以说他算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外国学者中级别较高的人了(大部分汉学家在西哲研究这个体系中没地位,但耿宁在当代西哲史的研究上还是有一点地位的),所以他关于宋明理学的研究自然值得看一看(他的弟子,倪梁康现在是中国现象学研究的大山头之一,现在他们也有一些关于研究宋明理学的研究),第二个是张祥龙,他讲现象学通俗易懂,早期他用现象学的理论去讲原教儒家,批判后世儒学,不过他最近好像也要讲心学,等书真正出来了,看到底什么水平。第三个,丁耘,最几年开始崛起的新秀,听说有背李(猛)南丁(耘)之说,是新进学者的领军人物,他算是能从西哲概念堆爬出来看到中哲道路的人,不过文风有海德格尔的“恶臭”(喜欢列一些概念后打双引号)。
                        浙江派,比如杨国荣,心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中西水平应该还是有的,但喜欢卖弄概念和体系,没点西哲的工夫,你看不懂他在说啥。他的水平在于概念成熟,但真要把这些概念给拨开来,其实也没多少东西。彭国翔,特点是王学后学研究,尤其是关于心学的神秘主义和宗教研究,这算是有点意思。
                        那么,熊、牟派呢?以上或多或少都有牟派的影子,要么批他来建立自己的东西,要么他们综合牟和自己学派的东西(比如冯派、浙江派),要么抛开牟的概念、内容,但学牟的研究思路,比如丁耘——学牟宗三玩中西判教。至于纯正熊牟派呢?他们大多传播熊牟有功,但更进一步就差点意思。
                        如果抛开儒学(宋明理学),有国际视野的中西研究,在国内还有古典学研究这一派(如刘小枫,他们辩论的主要对手是自由主义),他们西学的语言功底很好,对西方宗教文化也比较了解,文献研究比较扎实,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中西比较以及会通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事业,需要很多代人去弄,才可能有一点成色。
                        我随便说说,对于这些人的评价未必正确,很多东西需要自己亲自去鉴别,希望你能更进一步吧。


                        IP属地:贵州12楼2019-12-15 23: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