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字都认识,可依旧看不懂成分表。
从啥也不懂的小白熬成一个略有科学素养的理性消费者的我,今天想和你谈谈人生,哦不,谈谈成分表。
“太麻烦了,你就告诉我哪个好,我去买不就好了嘛!”
不不不,自己的脸还是自己最清楚,自己最适合什么,还得自己选。这其实不难也不算麻烦,掌握一些看成分表的窍门,你就完全可以粗筛出合适的产品!
“那,通过成分表,我能看到什么?”
主要是 3 点:
❶ 看产品是不是三无
❷ 看产品有没有不实宣传
❸ 粗略判断想要的成分有没有达到合理的浓度
PS.以下内容仅针对国内生产,或国内正规进口、贴有中文成分标签的产品。
这些都标注错,肯定有问题
西游记里,银角大王拿着紫金葫芦对孙悟空大喊“者行孙”,孙悟空犹豫的答应了一下,本以为自己用“假名字”便能躲过,结果还是把孙悟空收进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成分也有“假名字”,比如玻尿酸、果酸、A 醇,这些我们熟知的昵称,在成分表里其实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因为国家规定,中文标签中的成分名称必须按照国际通用命名方式进行命名。
如果你在产品包装的成分表中发现了“昵称”,那就要注意了,这个牌子可能犯了规范性错误,甚至不是正规品牌。
如果出现了“美白因子”、“保湿因子”等字眼,就是绝对的错误,必须要标识清楚所用具体成分的规范名称才可以。
不过,成分表标识“香料”,是正确的、没问题的。
浓度高不高,看排序
不少人觉得,学做菜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要有一个写清楚全部用料的菜谱,要按照菜谱放入原料,然后把控火候和时间,最后才能成品、出锅。
其实化妆品的生产也和做菜类似,成分表就是菜谱。
虽然成分表不会像菜谱一样,完整地标出所有配料的用量,但从成分的排序里,我们还是能看出里面的用料实在不实在。
成分表中各种成分的顺序,是依据其浓度高低进行顺位排序的,但当成分浓度低于 1 % 的时候,可以乱序排列。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
可以粗略判断成分的浓度高低。
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水类和多元醇(一般是丁二醇、甘油、丙二醇、戊二醇)构成了基底成分,所以在产品中,这两类成分的浓度一般是最高的,也就是说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在前几位的位置。
如果有成分排在多元醇甚至水的前面,那它的浓度一般比较高。
字都认识,可依旧看不懂成分表。
从啥也不懂的小白熬成一个略有科学素养的理性消费者的我,今天想和你谈谈人生,哦不,谈谈成分表。
“太麻烦了,你就告诉我哪个好,我去买不就好了嘛!”
不不不,自己的脸还是自己最清楚,自己最适合什么,还得自己选。这其实不难也不算麻烦,掌握一些看成分表的窍门,你就完全可以粗筛出合适的产品!
“那,通过成分表,我能看到什么?”
主要是 3 点:
❶ 看产品是不是三无
❷ 看产品有没有不实宣传
❸ 粗略判断想要的成分有没有达到合理的浓度
PS.以下内容仅针对国内生产,或国内正规进口、贴有中文成分标签的产品。
这些都标注错,肯定有问题
西游记里,银角大王拿着紫金葫芦对孙悟空大喊“者行孙”,孙悟空犹豫的答应了一下,本以为自己用“假名字”便能躲过,结果还是把孙悟空收进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成分也有“假名字”,比如玻尿酸、果酸、A 醇,这些我们熟知的昵称,在成分表里其实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因为国家规定,中文标签中的成分名称必须按照国际通用命名方式进行命名。
如果你在产品包装的成分表中发现了“昵称”,那就要注意了,这个牌子可能犯了规范性错误,甚至不是正规品牌。
如果出现了“美白因子”、“保湿因子”等字眼,就是绝对的错误,必须要标识清楚所用具体成分的规范名称才可以。
不过,成分表标识“香料”,是正确的、没问题的。
浓度高不高,看排序
不少人觉得,学做菜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要有一个写清楚全部用料的菜谱,要按照菜谱放入原料,然后把控火候和时间,最后才能成品、出锅。
其实化妆品的生产也和做菜类似,成分表就是菜谱。
虽然成分表不会像菜谱一样,完整地标出所有配料的用量,但从成分的排序里,我们还是能看出里面的用料实在不实在。
成分表中各种成分的顺序,是依据其浓度高低进行顺位排序的,但当成分浓度低于 1 % 的时候,可以乱序排列。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
可以粗略判断成分的浓度高低。
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水类和多元醇(一般是丁二醇、甘油、丙二醇、戊二醇)构成了基底成分,所以在产品中,这两类成分的浓度一般是最高的,也就是说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在前几位的位置。
如果有成分排在多元醇甚至水的前面,那它的浓度一般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