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鹏吧 关注:284贴子:29,970
  • 7回复贴,共1

【名人讲座】孙立群:范蠡价值一直被低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演讲者: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演讲主题:奇才范蠡
  ■演讲地点:石家庄市燕赵讲堂
  ■主办单位:石家庄市社科联
  ■演讲者小传
  孙立群,1950年4月15日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市人。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
  应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等多家单位邀请举行主题演讲。
  ■听著名学者讲解古代奇才范蠡精神的现实意义
  ■范蠡的智慧不仅在于助君复国全身而退,更在于创业和关注民生
  ■范蠡搞经营的四点启示



1楼2009-09-02 14:37回复
    吕不韦和李斯两个人都是英雄,都是对历史有贡献的人,但他们都不得善终。因此,人究竟怎样才能稳妥地走好自己的一生,在辉煌和成就面前怎样保持理智,值得研究。
      同时代的范蠡则与他们不同,他的形象是正面的,他的人生几乎没有让我们感觉有哪些不足和遗憾。所以,我觉得范蠡应该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研究和借鉴的。实际上,范蠡的老家南阳,归宿地山东都以他为自豪,都在打造有关范蠡的活动。比如建范蠡纪念园,召开了大型的范蠡研究会,并与经贸联系在一起。
      范蠡的精神及其研究确实是有很大的空间,他是目前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研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相对于历史的一些帝王,范蠡是距离我们普通人较贴近的人物,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直接得到某种启迪的,虽然我们过去对他的研究有一些是误区。
      范蠡与其他隐士的不同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于全身而退,而是离开了君主后,开始了二次创业,而且屡创佳绩,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大的辉煌。


    2楼2009-09-02 14:56
    回复
      ■历来被看作不完美的术士
        在中国历史上对一个人物的评价高与低,实际上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巩固政治会有意地把有作为的人抬起来。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伟人、有贡献的人往往是统治者所喜欢的,比如说南宋的岳飞,比如说三国的诸葛亮。从整体上看,诸葛亮、岳飞的名声是历代当政者认可的。道理很简单,这二位都是以“忠”字当先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明知回到临安肯定是要被杀的,可是他还是回去了。
        范蠡按说贡献不低于他们,帮助句践灭吴国,这绝对是一个大功臣,但是为什么后来对他的评价就不行呢?我们看到两个材料:第一个材料,《汉书》是班固写的,他把上古到秦朝的一千多人,分为九等,然后按照时代列成表,一个一个地写。最高的是圣人,比如孔子,其次是仁人。但是班固在安排范蠡时,将他放在了第三等智人,也就是谋略智慧很高的一类,说明他不是完人。第二个材料是三国的刘劭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叫《人物志》,也是把人分为各种类型。范蠡在刘劭心目中是一个什么人呢?他说:“范蠡是一个术家。”什么是术家?也就是思通道化,测谋其妙,认为他的谋略很多,他处事的方法和办法很多。谁是术家?刘劭说了两个人:“范蠡、张良是也。”在刘劭眼里,范蠡不过是这么一个人。他和张良确实有相似之处。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假装自己有病,隐居起来,全身而退。
        张良的归宿非常像范蠡,所以在后人看来他们都是善于保全自己的。范蠡与其他隐士的不同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于全身而退,而是离开了君主后,开始了二次创业,而且屡创佳绩,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大的辉煌。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真的不多见,到齐去搞农业,到陶去经商,干什么什么成功。
        范蠡评价自己说:“居官则治天下,经商则治千金。”这句话听来很自信,但是他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劳动致富的,这个人难道不值得研究吗?可是在历史上,他的地位声望并不如诸葛亮、岳飞。其实,他是我们在新世纪,或是我们创造新事业时值得研究的一位古人,因为他不愚忠,他不是一个仅仅保全自身的个人自由主义者,像陶渊明他们那样的人,他是以社会为他服务的目的,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人。
        范蠡立志是儒道互补型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其一生用这两个思想不断地调节自己,把自己调节到最佳状态


      3楼2009-09-02 14:57
      回复
        ■出道前曾“佯狂倜傥不俗”
          中国古代大凡那些有作为的人都喜欢立志,在立志过程中表现出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吕不韦立志要弃商从政,用一种出其不意的商人的手段来从政。李斯的志向就是要做高官,要爬上高位。这是这两个人的所谓的志向,最后两个人都自毁前程。
          说到范蠡的志向,他没有过多的高调,没有多少气壮山河的语言。他在家乡观察社会,读了很多书,感悟到了人生,感悟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但是没有人能够跟他沟通,他找不到共鸣者,找不到知心的人,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比较另类。史书上记载他这方面的事比较多,是这样说的:“一痴一醒不与世人结交”、“复披发佯狂,不与于世”、“佯狂倜傥不俗”,这几个词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很个性化很另类的,没有朋友的人。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只是找不到机会,所以他不轻易表现自己有什么志向。这样,他的名声就从三户这地方传出去了。
          县官文种先派一名下属去调查,看看乡下这个小青年究竟怎么样,下属调查后复命说:“这个人神经病一个。”文仲一听哈哈大笑:“大凡那些有才能的人常常被人讥讽,大凡那些非常不清醒的人常常被人不理解,这不是你们众人所能理解、所能知道的。”文种就是我们说的伯乐,亲自带人去见范蠡。两个人一见面相见恨晚,从白天谈到晚上,高谈阔论,分析天下形势,谈到最后两个人表示离开此地,同去创业,范蠡向东边一指,东南有霸气,这个地方将来要有一个国家成为霸王之国。后来,文种县官都不做了,和范蠡离开了家乡。这个事很戏剧化,甚至有一些文学色彩,但是我们看到了范蠡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心里很清醒。他的形象在那个时候非常个性化。
          范蠡立志是儒道互补型的,是调节人生心态、人生行动的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儒是入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道是出世哲学——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人的成功往往是儒道兼有型的。典型的像苏轼、范蠡都是成功的,他给我们一个非常美好的人生追求样本,范蠡的人生价值终其一生用这两个思想不断地调节自己,把自己调节到最佳状态,我们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在胜利面前、在失败面前、在失意面前、在不得志面前都能够正确地理性地对待。
          他一方面知道句践的内心深处非常阴,另一方面又觉得“我帮人帮到底,你毕竟是听我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又巧妙地离开了句践。


        4楼2009-09-02 14:57
        回复
          ■对句践的帝王心态看得很透
            范蠡和句践相处了最少40年,公元前514年句践和文种到了越国,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不久范蠡就离开了句践。40年的接触,范蠡对句践应该是看得太透彻了。句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读历史著作有不同的评价,我觉得他有三个特点:
            首先,忍耐力极强。卧薪尝胆,兵败会稽,受尽了奇耻大辱,最后得以回国。十年生息,吸取教训终于灭了吴国。
            其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句践身边最有名的,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文种。《史记》、《吴越春秋》记载,句践对他们俩的意见是言听计从,这也是成功的标志。
            第三,帝王心态重。帝王心态典型的标志就是:你们和我能够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和我坐天下;你们可以和我共患难,但不能和我同享乐。这是一种独占的心态,一种排他的心态。
            范蠡知道不知道句践的这一套呢?知道!但是范蠡是君子,“我答应帮你我就帮到底,当然是你在听我的前提下”。所以他一方面知道句践的内心深处非常阴,另一方面又仗义、有担当。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又巧妙地离开了句践。从这一点,我觉得范蠡是一个高人。而他的好朋友文种恰恰在这方面没有理解,他离开以后给文种写信:“现在天下已定了,你考虑你应该到哪儿去?你身边句践这个人非常阴,可以同患难但不可以同享乐,子何不去?”这番话是告诉他赶紧走,文种自己看不出来,他自己感觉咱们俩帮助句践立了那么大的功,他能把我们怎么样?结果不久,句践把文种叫来,拿出一把宝剑扔在地上,说:“文种,你跟我说过你有七条计谋灭吴国,现在你仅仅用了三条计谋就把吴国灭了,还有四条,现在你带着这四条去见我的祖宗去。”遇到这么一个过河拆桥的人,他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一个是巧妙脱身,一个是执迷不悟被杀害,非常典型。这种例子非常多,所以,比较而言,范蠡的智慧是超前的。
            海上经营包括煮盐,把海边的盐运到内地;还有捕捞,捕捞什么?海产品。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想致富首先得找市场,找到让你发挥才能的地方。


          5楼2009-09-02 14:57
          回复
            ■范蠡的五种精神
              我觉得他有五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所以我觉得他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1.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从年轻到老年,他没有自我享受自我安乐,而总是在牵挂着社会和民生。
              2.儒道互补的健全的人格精神。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苟且偷安或者是非常过激的行为,办事非常掌握火候,非常能掌握事情发展的规律,而且最大的一种精神是有难敢上,有祸敢当。比如说公元前494年句践兵败会稽,按照当时情况的要求,打了败仗就要接受吴国的惩罚,句践就要到吴国去当奴隶,谁陪句践去呢?句践一开始想到的是文种,去找范蠡说:“我想带文种去,他有管理经验,在我身边可能我心里比较踏实。”但是范蠡怎么说?范蠡说:“不行,文种有管理经验当过县官,但是他在遇见事情的时候处理比较缓慢,我虽然没有当过官,但是我能处理应急的事务,我跟你去。”这种精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跟句践去吴国谁知道是生是死?我既然帮你就帮你到底,我敢跟你一起去接受这个苦难。这时候句践对范蠡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精神同样有现实意义。
              3.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我们看范蠡,他反复说的那几句话总是顺,你看《国语》,他所说的话“顺天、顺地、顺人”,按我们现在说的就是一定要遵循大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范蠡精神的精华部分,这就叫脚踏实地地发展而不是好大喜功,不是搞花架子。句践四次找范蠡,不断地说:“咱们打吧!”范蠡说:“不行,再看看。”一会儿说天时不到,一会儿说人气不到,总之稳扎稳打。
              4.真诚经商是智慧经商的精神。
              5.关爱民生、回报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所以他这五种精神不是我们凭空炒作,而是有现实依据的,这种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同样需要的。


            8楼2009-09-02 14:59
            回复
              来源: 北京青年报8月12日第C4版


              9楼2009-09-02 14:59
              回复
                DING


                10楼2009-10-11 23:09
                回复